14、剖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2 / 2)

3.社區生活環境的不良影響。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政策的實施,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及各種文化糟粕通過文化滲透的方式嚴重汙染了一些意誌薄弱,缺乏辨別能力的未成年人的靈魂,它們是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劑。例如:16歲的趙某,因在網吧上網時看了黃色錄相,便想照著畫麵的動作玩玩,於2003年12月5日下午,擋住放學回家的小學生李某,將其帶到一空房內將其強奸。

社會風氣狀況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精神文明標準,其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社會教育力量,是社會環境中最活躍的東西,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具體而又深刻。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存在,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危害最為嚴重,如果一個未成年人經常耳聞目睹各種不講文明、喪失道德,無視法紀,汙言穢語、肆意行凶及吹牛拍馬、拉關係走後門、行賄受賄等醜惡社會現象,那麼就會抵消正麵教育對他的效果,使他受到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

二、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對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多種因素形成的綜合病症,隨著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上升,其對社會治安產生極大的威脅,必須加強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工作。所謂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就是指在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發生之前,家庭、學校、國家機關及社會各方麵事先采取種種教育性、保護性和防範性措施,防止犯罪行為的發生,它也是控製、減少犯罪和解決犯罪的重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係統工程,必須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線,由司法預防轉向社會預防。

1.家庭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強有力防線。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個人最先接觸的環境,作為人生的第一課堂,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要用科學、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既要嚴格要求,又要耐心誘導。其次,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的交友情況,跟孩子有更多的溝通。第三,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其言行舉止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家長的行為不檢點,教育方法不當都會給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的後果。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僅要抓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而且要抓家長對子女的不良影響,隻有這樣才能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措施。學校是培養人才,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地方,改進和加強學校教育工作,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舉措。

對未成年人進行法製教育,把法製教育納入教學課程,讓未成年人從小就接受法製觀念的啟蒙教育,懂得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非法的,增強他們辨別是非和抵製錯誤思想侵蝕的能力,在學生時期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對其一生都有深刻的影響,當他們走向社會以後,就能在家庭、集體、社會中正確地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

改進教育體製上的弊端,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危險人群。教育體製上的缺陷,為未成年人犯罪增加了預備隊伍。應試教育模式使一些差生、落後生被“另眼相待”,甚至排斥、打擊,這是促成他們違法亂紀的內在因素,使他們處於違法犯罪的十字路口,一旦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他們就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必須實現由原來純粹的應試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使學校教育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上起到應有的作用。

3.社會教育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堵塞各種汙染未成年人的渠道,對電影、電視、文學書籍、網吧等進行“清毒”工作。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準則不可能不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未成年人尤其如此,社會環境隨時都在感染未成年人。所以,要消滅各種可能引誘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因素。

針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要問題,製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采取相應措施。例如:禁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賭博,同時明令禁止社會上教唆、引誘、脅迫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行為等。

總之,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必須發動社會力量實行綜合治理。實踐證明,搞好社會治安,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隻靠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研究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采取各種預防措施,杜絕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產生,才是治本的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參考文獻:

[1]謝彤,《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與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劉軍寧、王焱,《自由與社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98.

[3]李芹,《社會學概論》,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4]《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複旦大學網址:http://lan。eastday。co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