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鮮血換來的教訓(1 / 2)

塔拉瓦環礁中的貝蒂烏島建有機場,是日軍重點防禦的地方。美軍想進攻這個小島,它看來很容易,但日軍在島上的每寸土地都進行了防守。日軍在島上修建了堅固的防禦體係。

日軍在貝蒂烏島上建立了六道防線。在海灘的外圍建立了混凝土三角體的防艇障礙物、珊瑚石礁、倒刺的鐵絲網和木柵,迫使美軍的登陸艇駛入日軍炮火密集的地方。

在小島的四周從海灘向上的幾米處,布滿了由鐵絲捆綁和鐵釘釘在一起的樹幹。在木柵障礙物的後邊,部署了機槍陣地,機槍陣地之間通過塹壕連接起來。

在島上各個要點,建立了14個岸防炮陣地,每個岸防炮陣地都挖了防空洞。

在沿海岸線一帶的工事裏配置了野炮和高炮,還有7輛被工事掩護起來的坦克。

在兵營和司令部一帶,即海灘的後邊,有很多防空洞。由於寬度較窄,每個防空洞還能用來對付登陸的部隊。日軍沒有在沿礁湖布設水雷或者障礙物。

島上的防禦設施經過精心的設置,島上的日軍勇猛善戰,包括佐世保海軍第7特種部隊,還包括第3特種部隊。

日軍指揮官柴崎敬二經常吹牛皮:“10萬美軍花100年的時間也攻不下塔拉瓦環礁。”

由於美軍過於強大,柴崎命令守軍在戰鬥時把美軍誘入防禦圈內,利用優勢火力把美軍消滅。

貝蒂烏島附近布滿珊瑚礁,登陸艦艇和兩棲車輛的登陸與潮汐有很大關係。日軍在潮汐上占了便宜。吉爾伯特群島潮汐的變化是沒有規律的。

貝蒂烏島的海水一天漲落幾次,間隔時間不等,在停潮時有幾小時水位不變,即所謂的“捉摸不定潮”。無法預測11月20日是否會使登陸艇在珊瑚礁上擱淺。

特納認定20日的潮汐有50%的可能不會使美軍的登陸艇擱淺在珊瑚礁上,決定不推遲進攻日期。

美軍陸戰隊第2師負責攻占貝蒂烏島,這個師參加過瓜島爭奪戰,師長是史密斯少將。這個師的兵力為1.8萬人,幾乎是日軍在塔拉瓦環礁的防禦兵力的4倍。

史密斯知道,不付出巨大的代價,無法占領塔拉瓦環礁。

11月20日4時30分,搭載登陸艇波的6艘運輸艦到達貝蒂烏島,大部分卸下了登陸艇。登陸艇向3艘坦克登陸艦靠攏,以便把登陸兵換乘到履帶登陸車上。

4時40分,日軍發現了美艦艇,炮擊登陸艦艇。進行火力支援的航空母艦飛機沒有出現,希爾命令登陸艦艇撤退。20至30分鍾後,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到達海岸,向岸上發炮,岸上的日軍炮火也展開了反擊,艦艇的艦炮向岸炮射去。

登陸艦隊的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多艘驅逐艦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炮擊,發射了3000多噸炮彈。

美軍以為小島上的防禦設施被摧毀了,日軍快失去戰鬥力了。

這次炮擊摧毀了日軍的地麵設施;日軍的通信係統癱瘓;日軍的炮火指揮儀器受到破壞,影響了準確性;壓製了威力大的岸防炮和高射炮;消滅了部分日軍。但厚厚的珊瑚礁和木製的障礙物,掩護了日軍。

掃雷艦掃好一條航道後,登陸艇紛紛駛向貝蒂烏島北部的紅1、紅2和紅3灘。第一波登陸艇波於8時30分到達海灘。為了避免誤傷登陸艇,美軍艦停止了炮擊。暫停的半個小時,日軍趁機把部隊從南岸調到北岸。

在美軍登陸的道路上,到處都是珊瑚礁、椰子樹枝和彈坑,阻礙了履帶登陸車的速度,日軍炮轟搶灘的和上岸的履帶登陸車。

日軍的大口徑火炮射得十分準確,當美軍的登陸艇放下道板時立即被炮彈命中,許多美軍官兵被炸死,登陸艇附近的海水都染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