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涅?動氡稅丁⒎鶚碌囊庖?(1 / 2)

秦始皇之父莊襄王子楚年輕時期,曾作為人質被送往趙國,發現子楚並認為“奇貨可居”而成為讚助者、籌謀策略使子楚成為秦王的就是呂不韋;不韋乃往來韓、魏、趙等中原諸國,賺得巨萬財富的大商人;隨著子楚繼承王位而他也當上秦國宰相,終於莊襄王逝世,兒子政即位,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政對於亡父的恩人不韋起初也頗尊敬,但是逐漸長大後,兩人關係也日益惡化,不韋最終被放逐而自殺,《史記》在此處記載著不韋才是始皇的真正父親,然而真相卻是永遠的謎。與呂不韋有關的,除“奇貨可居”之外,還有一句名言留下來,那就是“一字千金”。

隨著呂不韋成為宰相,想要對戰國四君東施效顰,也招募食客三千,以他們論說諸子百家,網羅古今人物在曆史上成敗的事例,請他們編纂百科全書《呂氏春秋》,陳列在鹹陽的市場大門口,同時在上麵懸掛千金,並寫著“能增刪一字者,贈與千金”。

我因為對這段佳話感興趣,所以曾經精讀《呂氏春秋》二十六卷百六十篇。

看中國留存漢代所記錄的秦始皇事跡,把呂不韋描述成惡人;可是從《呂氏春秋》的內容看來,便可知道他是真正的偉大人物,被認為與始皇之間產生摩擦的一篇文章也保留其中,那就是十二紀中《孟春紀》(四)“貴公”裏的話: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始皇的憤怒並非無理。此《呂氏春秋》十二紀中,將一年春、夏、秋、冬各分為三等份,每月從天文位置,以至天子非舉行不可的祭祀、國政、農事、民間行事,甚至食物,均作詳細敘述;其中談到有關春分與秋分之日,說春分之日是“冬眠的動物皆動,開始出來打開洞穴”;而秋分之日則是“冬眠的蟲皆塞住洞口,秋天的殺氣逐漸增強,陽氣日益衰落,水也開始幹涸”,在兩千二百多年前的古代,已經認識春分、秋分當天,正是宇宙之氣陰陽交替的重要關鍵。

在日本也說暑、寒,乃至彼岸,而以春分、秋分作為季節的分歧點,以其前後七天作為彼岸,納入供養祖先的佛教行事,是在平安時代;至於成為庶民之年中行事則是在江戶時代。春的彼岸並非隻指人類,而是以為意味生物全體之萌生;秋的彼岸意味接近死亡,被認為朝向死亡的季節,這種生死觀想必也是與佛教結合而成立的。

說彼岸就是吃年糕團,前往參拜祖先墳墓,這在日本已經成為習慣,可是彼岸到底是什麼?深入加以思考的人想必並不多,隻是習慣性地迎彼岸、送彼岸而已。所謂彼岸這個名詞,是佛教傳入之後,出現在中國的,印度人稱為涅槃的思想,與中國的彼岸思想原本是相同的,隻是印度的涅槃思想以心為主,而中國的彼岸思想卻是以形式為中心的表現,其實涅槃與彼岸所言完全相同,根據《廣辭苑》對涅槃的解釋為“斷煩惱以達到絕對靜寂的狀態。”彼岸則是指“悟的世界、即是涅槃”。

人死則送往墓地,但是墓地收容燒剩的骨骸、骨灰,雖說也是人體的一部分,卻沒有人會稱之為人,那麼死後的人究竟往何處去?佛教稱那些為靈體,依據其人在人世間努力的程度、得悟的程度,死後靈體前往的世界也不相同,而真正前往涅槃或彼岸之安樂世界的人並不多。

日本人習慣舉行的彼岸會,出自想要死者前往彼岸的心願,中國、韓國都沒有這種習慣,印度當然也沒有,日本是在建立檀家製度的江戶時代才有的習慣。人類通常是一千天才轉生,在此之前,前往參拜死者的墳墓,死者的靈未必在場,主要是把不論何時何處,隻要親近過死者而且有意緬懷死者的人集合起來,說彼岸非得是春分、秋分不可,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就像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陽曆四月五日前後),也舉行對故人的追思。

日本與佛教有關的最大年中行事就是“盆”,但是真正知道其意義的人卻很少,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蓮尊者,曾為婆羅門優秀行者,終因從舍利弗處聽聞釋迦之教雲雲,而成為釋迦弟子;在不斷修行之中,他看見自己的母親在死後世界被倒懸的場麵,梵語倒懸稱為“Ullambana,音譯即成為”“盂蘭盆”,目蓮尊者大吃一驚,而問自己的師尊釋迦,這個狀態難道是顯示給我看的嗎?如何才能拯救出來呢?釋迦回答道:“汝行滿願之日,供養汝師即可。”而其滿願之日恰好是農曆七月十五日。

這樣的說法如果依然難以理解,希望想想“水波不離”的譬喻,海中存在著許多生物,從波上是無法見到的,但是若學會潛水術,能進入海中,便得以見到其中的魚、海藻等;目蓮尊者依照釋迦的指示,學會潛水術進入海中,接觸到自己母親那無法得救的姿態。

而此事在當今日本,正錯誤地流傳著,認為“所謂供養,就是為死去的祖先們陳列珍饈、高聲誦經”;而且如果隻花得起太少的錢,就會招致疏懶之嫌;把和尚邀請到家,和尚也因為要錢,所以就“是!是!”地出門,這個和尚心不甘情不願地念著連自己也不懂的經文,祖先怎麼可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