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無我與真我、禪與空(1 / 2)

歌舞伎的假名手本忠臣藏第七段“一力茶屋”中,大星由良助在釣燈籠下展讀從顏世禦前傳來的密函,阿狩使用手燈,以及斧九太夫從床下出來,每一幕都是偷讀的有名場麵。那個一力茶屋如今仍然殘留在祇園之中;祇園由於幕末勤王誌士活躍其中,而被當做許多小說、電影的舞台,孩童時代經常看的桂小五郎、月形半平太主演的電影都是。

在我學生時代,祇園一角有家串炸排骨店,它一度是過激派學生的逗留場所,也是後來因“澱”字號事件奔走北朝鮮、很年輕就病逝的吉田金太郎的本家,不然或許吉田金太郎會轉生成為勤王誌士也說不定。

祇園從前被說成京都老板們的天下,可是現在它卻是靠京都和尚在支撐,說支撐聽起來也還算好,和尚們在遊興三昧的庇蔭下,勉勉強強在茍延殘喘,在那樣的意義上,對於承擔古都傳統文化守護之責的和尚,或許非感謝不可,但是那樣卻又是本末倒置。夜夜昂貴僧衣纏身的和尚,想象他們盛裝打扮老練地與舞伎玩樂的樣子,渾身感到這真是末世。

臨濟宗以榮西為初祖,道元比他稍遲前往中國,帶回曹洞宗,在越前的永平寺建立根據地;榮西的權力欲較強,鐮倉、京都有名的禪寺悉皆屬於臨濟宗。

日本禪宗可分為臨濟宗、曹洞宗與黃檗宗三宗。臨濟宗重視禪問答(公案)之說;曹洞宗主張一心一意坐禪,重視“隻管打坐”的默照禪;而黃檗宗則是與淨土教合習的“念佛禪”。

禪宗根源可以追溯到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接受釋迦“拈花微笑”的傳授,從大迦葉算起,第二十八代是印度達摩祖師在中國的傳承。說起達摩大師,就是以“麵壁九年”出名的,麵向牆壁持續坐了九年,到底悟出什麼,以及是否得以完全成道,實在難說。

禪宗以釋迦佛教之佛道修行三個項目“三學”作為發端,三學就是戒、定、慧;以守戒清淨身心作為規範,依禪定統一精神開知見,解四諦真理滅無明煩惱,以趨赴涅槃為佛道修行的基本,修此三學即為八正道。

精神統一的手段之一就是“禪”,而菩薩所修行之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其中也用同樣稱為禪定的名詞。此處所說之“禪定”,並不單指精神之統一,禪僧所欲體驗的正是體驗不到的境地,是連想象也達不到的一個境地,那隻是觀念性的,與“無”啦、“空”啦!“如”啦!等完全不同的境地。

禪定本身是六波羅蜜行的成果,是菩薩的境地,所以無法輕易到達,坐禪的目的隻是盡可能做到以下三者:

第一,無雜念;

第二,置無自我處;

第三,進入無我之境地。

禪的根本思想可以歸納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四句話。“不立文字”指悟道的境地乃是非文字所能表現的純粹經驗;“教外別傳”是說禪的真髓超絕經典內容;“直指人心”意謂不想這個、不想那個,凝神注視自我內心的意思;至於“見性成佛”似乎就是說若能覺悟佛性,那麼自身就能成佛的意思。

現今的臨濟宗以說這個、那個公案為修行課題;曹洞宗隻求一心不斷打坐,可是首先就持續打坐有何所得而言,自古迄今並無明確答案;再說公案,也是天馬行空的思想表達,對於人生到底有何功效,誰也不知道,如果說些奇行奇僻就是禪的真髓,那麼悟道可就是不同的立場了。

禪僧口中經常說破“無我境地”、破“如”等,但是光“無我”這個名詞本身,就足以證明他們什麼也不懂“如”隻不過是句遁詞而已,要是再追問“如”在何處,他們就無法回答了;哲學式的理論,再如何巧妙堆積,除非像鈴木大拙之流的學問,禪並非學問,入禪定境地、體驗空,才算有開始說禪的資格。

最近的人或許不知道有“真空管”這種東西,用“真空”作為名稱,就表示其中完全無任何東西,電氣或電流得以奔馳在真空管中,而且是越近乎真空,就越能捕捉電流;既然能捕捉電流,那當然就是真正的真空,這是可以理解的,若是真正什麼也沒有,而不能捕捉電流的話,就達不到真空管的效能了,譬如說真空管中,不是“無”而是迷你的“空”;再者,宇宙也可說是巨大的真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