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龍樹菩薩與《中論》、空觀的原點(1 / 2)

龍樹菩薩是公元2-3世紀間,印度的人物,本名Nagajurna,漢譯又稱龍樹,出生於南印度婆羅門之家,初學《吠陀》聖典、婆羅門教學長大的,年輕時期,即以學識淵博聞名;但是因為學會不被看見自己身形的“隱身術”,隨著三位損友潛入王宮,侵犯宮內美女;被驚動的王公大臣於是想出對策,在王宮內鋪設砂粉,根據砂上的痕跡,命令衛士揮刀,隻有龍樹因避身於國王身旁而得以幸免;當下龍樹覺醒,看透欲望乃是苦與不幸之原因,於是發誓若能得生便出家。

於是不斷修行的龍樹,依止金剛薩埵授傳秘教,成為秘教第三祖,同時又把之前被傳授的諸經典加以整理,留下極多著作,奠立大乘佛教的基礎,所以也成為被稱八宗共祖人物,自從四世紀佛教初傳中國以來,龍樹菩薩的著作也被漢譯,其思想被介紹到中國。

不斷介紹龍樹思想之前,關於“秘教”也非加以概略說明不可,釋迦乃是公元前大約五百年的人,佛教經典是從釋迦圓寂之後才被編纂的,集合弟子以大迦葉為座主,相互討論師尊以何種角度,示說了些什麼,把我這樣聽說、這樣看見,全部加以綜合,最後谘詢釋迦弟子、身邊近侍,從事種種照料,也可說是秘書的阿難尊者,經典因此成立。

我們是如此聽說的,可是您在師尊身旁,不知您的想法如何?

於是阿難尊者便把這裏是這樣、那裏是那樣加以注釋、增刪,而依序成立了《華嚴》、《阿含》、《方等》、《般若》等經典,就僅止於這些,此外若還有其他,也是後來編纂的,有名的《法華經》便是釋迦圓寂之後,經過二百年才編纂出來的,而所謂的秘教究係為何?在此之前,不得不先說明佛教的三身論。

佛教中有“三身”的名相,即法身、報身、應身三身。法身是大宇宙全體,可說就是宇宙的真理本神,也可說就是根本神;報身可說是把法身所具有的智與力,以我為物所悟得之功果;應身再根據報身之果,而成為被生於人世間之生身人類。作為人類,其奧援者為報身,依此報、應二身之合體即為法身,因此三身其實是一體的。

具體而言,大日如來是法身如來,阿彌陀佛是報身如來,而釋迦如來則是應身如來,大日如來、阿彌陀佛、釋迦如來原屬於同一者,但表現方式則有不同,人類釋迦所說的內容是顯教,由弟子整理以作為釋迦佛教的經典;而人類釋迦入滅之後,接受從神秘世界根本神大日如來直接教誨的事例發生了,根本神透過感應道交,開始說示其直接教義,如此由根本神或神佛本身所教導之教義,相對於顯教就稱為秘教。

秘教開祖就是大日如來本身,別名亦稱毗盧遮那佛;第二祖為金剛薩埵;第三祖則是龍樹,隨後秘教由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乃至空海所傳播,空海便成為第八祖,在秘教的譜係上,龍樹之於空海,應該算是老前輩,空海在其撰書中,也頻頻引用龍樹的著作,作為秘教第三祖,同時又是大乘八宗共祖的龍樹,也集結秘教無上根本經典《大日經》,成為首先采用“真言”的人物,龍樹應該是透過神秘實相界沒錯。再者,原本他就是繼承秘教的正當人物,所以對《般若心經》、《法華經》中所使用“空”的概念,當然是正確認識的,那就是說,不是“空乃無實體”,而應該是“空”乃正確認識神秘實相界的表示語言,可是龍樹所著《中論》一書,反而成為產生與“空”有關之爭論與混亂的原因,造成正確傳播釋迦之教的障礙,就其結果看來,龍樹的責任也是頗大的。

進入日本書店的佛教專區,《般若心經》接著《中論》的相關書籍,占據相當空間,被稱為秘教第三祖、大乘佛教八宗共祖的龍樹,其與“空”有關的論著,早在鳩摩羅什時代,就被翻譯成漢文,無數學者、僧侶對於與此著作有關的事,總會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地交相議論著。

□山博士與上□山春平共著的《空的理——中論》(角川文庫)中,博士敘述其心聲,有一處非常有趣,山說:

日本人研究佛教,立刻就讀《中論》,一開始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之所謂八不就搞不清楚了;同樣地,對於全部《中論》二十七章所說的,就更迷糊了,我本以為那隻是我自己的問題,但是想起過去在那爛陀研究所與西藏喇嘛生活在同一宿舍,他們也是剛開始就讀《中論》,也還是同樣搞不懂;《中論》這玩意兒,從頭到尾始終搞不懂,如此說來搞不懂龍樹菩薩的《中論》,是十分稀鬆平常的事……(第232-233頁)

這是《中論》權威,也是身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的說法,我也曾經看過好幾本《中論》和與《中論》有關的研究書籍,沒有一部可以不用破碎支離來評價的,其所說皆把《中論》所論述的“空”,用“空乃無實體”的固定觀念來詮釋;再加上不明白《中論》所論述究竟是“現實假相界”或是“神秘實相界”的解釋,所以也就無法翻譯此著作,因此《中論》的翻譯、解說難以自圓其說,所以現在為參考起見,嚐試一下隻看《中論》的始終,《中論》卷頭有所謂“八不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