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龍樹菩薩與《中論》、空觀的原點(2 / 2)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中村元博士譯自梵文的內容如下:

(宇宙中)任何事物皆無消滅,亦無新生;任何事物皆無始末,亦無恒常;一切事物皆無與其自身同一者,亦無可能從自身分生而出,成為其他事物者;一切事物皆無來亦無去。佛說此消滅戲論之可喜可賀緣起道理,乃是種種說法中最殊勝者,應當加以禮敬。(講談社學術文庫《龍樹》第320頁)

開頭所言可說是《中論》全書之要旨,(宇宙中)這個部分在漢譯中闕如,中村元博士並未說明為何加上這些話,這些文字所敘述的,不就是與《般若心經》“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相同的事嗎?再者,《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中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轉、如虛空、無所有生;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也是同樣旨趣。

龍樹撰寫《中論》當時,想必婆羅門、耆那教等外道,甚至同為佛教徒之中,也有對立的學派或爭論,因此透過當代論理學展開艱難的理論,可是神秘實相界與現實假相界有關的部分,相互交錯撰寫,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難度,或許這些在當時的印度隻是常識,是沒有必要刻意加以解說的概念。《中論》由27章445偈頌所組成,最後一章末尾有如下二偈:

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於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曇大壽主

憐憫說是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中村元博士譯自梵語如下文:

或許還是一切事物皆空,所以“常住”等諸見解,不知由誰又於何處、何時,因何而起?為斷一切錯誤見解,懷抱憐憫之心而說予真理的喬達摩,我輩應當尊敬、歸命。(講談社學術文庫《龍樹》第395頁)

《中論》依“一切法空”之觀點立論,可是“空”又依何解釋?難怪《中論》的解釋會完全背道而馳,中村元博士說:“空觀即觀一切事物皆空,各自無固定實體的思想。”(講談社學術文庫《龍樹》,第60頁),其他討論《中論》的書籍,也都作與此相類似的見解,主要都是在說“一切存在皆無實體”,以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論述《中論》的一切,所以《中論》會被解釋得支離破碎,這也是無法避免的。

如果由我用《“空”的正確理解》所表達對“空”的解釋,來解釋這個部分的話,那就會變成“一切諸法無自性,然其本體為空”;此“空”當然並非“無實體”,而是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現實假相界,成為表裏一體的神秘實相界。龍樹菩薩所言此事,因為賣弄迂回冗長的理論,使得後世人們為之迷惑不已。

隻要看“一切法空”的解釋,在此基礎上,檢討社會上與《中論》有關的解釋書籍,想當然可知其為無意義,《中論》的旨趣,一言以蔽之就是“畢竟空”;但是把“空”解釋為“無實體”或是“一切事物之本體”,都會使《中論》成為不正確的著作;以“空乃無實體”為觀點出發的《中論》解說書為數不少,但那些實在不值得一顧。

謂一切存在、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至此中村元博士的見解都還算是正確無誤;但是更進一步,以其本體為空的說法,很顯然就已經不知《中論》之所雲,其實是能看透包含現實假相與神秘實相兩界者,它超越時間與空間,並非肉眼所能徹見、所能加以觀察,這樣的境地就稱為菩提心,龍樹菩薩也有極其聞名的著作《菩提心論》。

現實假相界的一切存在事物無自性,是假相,因此它本身的靈體是神秘實相界,亦即與“空”成為一體者;換個名詞來說,就是與大自然成為一體,得以達到融入大自然的境地,這就是“菩提心”、“大空三昧”的境地,龍樹菩薩豈有不知“空”之境地的道理,但是他在《中論》裏,所提到的這件事,反而產生了誤解。

《中論》是以《般若心經》為出發點的,關於“空”的論述,首先不得不以對《般若心經》的正確理解為基礎,可是日本佛教學者們,從對《般若心經》的解釋以來就錯了,如同第四章所見到的,因此重新思考《中論》之前,加深對《般若心經》的正確理解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