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從《華嚴經》、《阿含經》、《般若經》到《法華經》,是順著釋迦說法年代編纂而成的,所以《般若經》使用“空”的概念,在後來所說的《法華經》中,除非是特別不適當,否則用做共通概念想必也是常識;因此我想探討一下《法華經》中,對於“空”一向是怎樣解釋的。
“空”是梵文“Sunyata”的漢譯,譯者為西域僧人鳩摩羅什,時間大約在四世紀末到五世紀間;所謂“Sunyata”的梵語漢譯,鳩摩羅什以“空”一詞來對應,因此中國自古以來,對“空”字應當如何解釋也曾爭論不休,所以我把《法華經》中使用到“空”的概念抽出來加以檢視,在此僅介紹代表性部分,使用的模板是岩波文庫的《法華經》上、中、下三卷,此書是阪本幸男所寫的《法華經》漢譯本,編入岩本裕原自梵文《正教白蓮》的日語譯本中。首先在《譬喻品》第三中,有舍利弗之所謂: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此乃譯自梵文,述說從錯誤思想所產生之一切錯誤中解放出來,是因為我悟出了“空”之教義。
舍利弗就是《般若心經》中,觀自在(釋迦)為說“空”之教義的對象,他當然理解“空”為何物,比誰都理解“空”並非“無實體”而是指神秘世界;可是在此卻被說成“依空觀而得悟”,這個部分漢文並無錯誤,倒是從梵文譯成日文,譯者究竟是否真正理解其意義,頗值得懷疑。所以當看到《信解品第四》中,聽聞釋迦說法的長老們說:
時我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
岩本博士翻譯為:
當時我也長時間列席,由於坐在世尊近側太久,身體感到疼痛;因此就在世尊說教的當下,就已經徹底明白一切事物無本體、形狀,而且還是無作、無為的存在。
顯然譯者把“空”理解為“無實體”,但在梵語原文恐怕隻是寫著“Sunyata”這個名詞吧!譯者隨便望文生義,就譯為“一切無本體”,這是翻譯者的問題,在此豈不還是應該譯為“空”嗎?為什麼呢?就“空”的解釋而言,自從鳩摩羅什死後不久,就眾說紛紜,而“一切無本體”亦不過其中之一而已。
空海在《秘藏寶鑰》和《十住心論》中,曾舉出“水波不離”、“金莊不異”為例,說明“空”乃是神秘實相界、靈界、大宇宙;《法華經》中也將“空”用做與此相同的概念,此亦極其當然之事。可是岩本裕博士在每當出現“空”的名詞時,總是以“無實體”意思的譯文作為對應,仿佛這就是日本佛教學界的定論。岩本裕博士在“空”的注釋中,也是刻意如此說明:“此世間之一切所有,皆依因緣而存在,其實體與本質原本皆無。”世上《法華經》的信仰者頗眾,由於岩波文庫的關係,所以絕對信賴其內容、解釋,卻也因此對諸多《法華經》信仰者種下錯誤觀念,推薦本書執筆者岩本博士的著名佛教學者中村元博士可說責無旁貸。同樣在《信解品第四》中有: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
岩本博士譯為:
此肉體終抵“悟”之境地,由於長期不斷思考“空”之教義;苦於三界苦惱之吾輩,以依佛教誡修行而得到解放。
又於《藥草喻品第五》解脫及究竟涅槃之功果中,說道:
終歸於空
也就是說,“空”可稱為修行最終目的地之深遠世界,“無實體”等並非說虛空,這才是長老們所以喜歡聽此說法的原因,把自己先前所悟得、所認為的世界,理解成真實悟道之遙遠世界,此事若細讀漢譯文脈即可知之,同在《藥草喻品第五》中也有:
聞諸法空心大歡喜
譯成“聽說諸法其實並無實體”,心中無大歡喜,“空”中才是含括真理而不為人人所喜歡之處,這樣的表現在《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中也有: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
這是釋迦稱讚長老富樓那善於解“空”的場合,《法師品第十》中也有:
諸法空為坐處此為說法
這裏是采用以“空”為根據的意思,是釋迦為藥王菩薩說法時,首先授予心理準備的場合,無論如何“空”是十分重要的,隻要仔細觀察即可知之,《安樂行品第十四》中,也有釋迦為文殊菩薩示說求法者之心理準備的場合,其中有: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