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關《法華經》對空的解釋(2 / 2)

這個部分岩本博士翻譯為:

世間一切存在事物,應正置而不當倒置,一切皆如其所有加以安置,而不遷移、不動搖、不翻轉、不倒視,這些都是依於空見,亦即一切皆如其本然之安置;其本質如虛空,若欲說明,依語言亦無法表現;無生,亦無無生;既不能推移,也無法改變;既不存在,也無所謂不存在,可說無法用語言表現,它是無障、無礙之場所,是依謬誤知覺所生之見。

這是完全錯誤的翻譯,“觀一切法空”以下部分是對於神秘實相世界的敘述,針對神秘實相世界,卻以現實假相世界之一切相對價值判斷賦予意義,隻有絕對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已。這部分正是《般若心經》所謂的: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所言同為一事,因此從“但以因緣有”之後,再談到現實假相界之事,此文脈無法掌握,終於成為岩本博士那樣的珍譯,這裏所謂“虛空”,並非“常無所有的空”而是大宇宙,也就是指神秘實相界。同時在、《安樂行品》釋迦偈中也有:

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亦無起滅

岩本博士說:

存在此世間之一切,皆非實在者,不生、不被生;那些都無本體、不動,卻常實在。

不存在、不實在、不生、無本體、不動,為何卻又“常實在”?像這樣莫名其妙的話,不可能是釋迦所說,此處釋迦所言應該是指此世間,也就是說現實假相界中存在的都是假的形態;而彼世,亦即神秘實相界中,生命的永遠性才是存在的,是以那般苦口婆心的勸導方式,來否定這個現實假相界,而岩本博士卻在“觀一切法……”的注釋中,作如下說明:

一切法以下段落,是在解明空之親近處,開始的“空”乃至“無障”,皆在表明真諦空,謂一切存在事物,本身不具備固定之實在性,這一點稱為空;空即如其實際形態,非語言概念所能表現,因此先觀無障、無礙;其次,依因緣舉出俗諦有以證真諦空,一切存在皆空,隻依“因緣”,亦即種種條件,才得以存在,故一切事物原本皆為假有者,但因迷惑於真理之顛倒,所以凡夫把那些都說成“常、樂(我、淨)”的意思。

“真空”與“假有”一如所言,隻是些牽強附會的概念,全都由於不理解空為何物所致,《法華經》怎麼說也是顯教之教義,但是這部分卻是諸多觸及秘教世界,若不理解它,但就字麵去鑽研,就會犯下岩本博士那樣的錯誤。《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中,也有顯示神秘光景的部分,這些說法在顯教的解釋裏,似乎已經成為虛構之談吧!而能如實顯示神秘實相世界,在秘教世界並非不可思議之事,釋迦隻有在臨終的瞬間,才開啟神秘世界的門,讓弟子看一下而已。空海在《法華經釋》中,敘述二則理解《法華經》的方法說:

一顯;二秘。

稱《妙法蓮華經》,顯然鳩摩羅什的翻譯是有誤差的,正確說來應該是“正法”,那是梵文“Saddharma-pundarika”的表達,原音本身就是九字真言,因為其中每個音都各自表現神秘世界不同的一麵;但是《法華經》這樣的秘教詮釋,除非透過神秘實相界,否則根本就無法解釋,空海的《法華經》真言教義,也是依據師承結成的。

可是《弘法大師空海全集》(築摩書房)與有關《法華經》的五部著作,都由賴富本宏翻譯、解說,依例他也是把“空”譯為“無實體”,因此隻讀譯文,不會出現“空”這個名詞,用漢字寫下的文章中,看不到“空”這個字,日本佛教學界的病灶看來頗深。

現今日本佛教學界把“空”這個名詞,整齊劃一地皆當做“無實體”來理解,這完全與1543年哥白尼發表地動說之前的中世紀社會一樣,對於天動說深信不疑的中世紀人們,把提倡地動說的哥白尼、伽利略視為異端,可是今日卻已無人再相信天動說;同樣地,何年何月以“無實體”作為“空”的解釋也將變成荒謬無稽,我祈願那樣的日子早些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