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般若心經》的正確讀法(1 / 3)

看過2004年1月23日日本經濟新聞的文化欄目,我的心情實在是按捺不住,名為瑞利·傑克的法國語言學家,把《般若心經》翻譯成二十三種語言,日語的《般若心經》解說本,首先就毫無不同地把“空”誤譯為“無實體”熏所以說這位法國人把錯誤的《般若心經》解釋,以二十三種語言傳播到比這個數字更多的國家、人們之中,真使我產生黯淡的心情。目光掃過簡介,“空說無實體”的本文立刻進入眼簾;接著當我看完“說的都是世間存在事物,無永久不變者之類的話,初讀時,身為法國人的我,為佛教的無常觀而身掉神搖,體會到新鮮的感動”的本文時,我已經喪失仁慈之心;再看到筆者所寫的“希望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相同的感動”時,我覺得這位瑞利·傑克氏真是可憐蟲。

如同以上反複敘述般的“空”不是“無實體”,“空”才是神秘實相世界,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永久不變世界;可是理當教說此教義的《般若心經》,反而被如此之無常觀所支配,對佛教之誤解根深蒂固,已經超過滑稽的程度,而令人感覺真是悲劇。

如果有機會碰到瑞利·傑克氏的話,不僅要加以說明,一定還要讓他體驗到神秘實相世界。連一無所知的西洋人,都已經使得他們誤解佛教,要再讓他們真正理解這個現實問題,畢竟還是佛教學者責無旁貸之事。盡管瑞利·傑克先生是法國人,他還特意用二十三種語言翻譯《般若心經》,為報答他的善意,除了使知道真實之外別無他法。

在“水波不離”章,已經將《般若心經》前半部解說完畢,可是在此又想從頭複習,首先將《般若心經》一般解說書的論旨整理如下:

人類是由肉體的物質要素(色)與非物質的精神要素(受等於感覺、想等於表象、行等於意誌、識等於知識)所組成的,若深入加以考察來看,一切皆因與緣結合,而造就出千差萬別的樣子,因與緣相離,則一切皆不存在;由於因緣相離即不存在,故無所謂自生,為諸行無常(一切物心現象必有生滅變化,無常駐不變者)與諸法無我(萬有之諸法森羅現象乃因緣生起者,無真我之實體)真正無可依恃之空的存在;人類雖說五蘊和合,五蘊隻是假和合、現假樣子,不論在何處,主張絕對不變的自己而認為是實體,那是不可得的,如此無實體故謂之空。

《般若心經》是聽聞釋迦對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子,就釋迦前世為觀自在時,所悟得自身境地而說的,觀自在菩薩是釋迦多少世以前的樣子,有一種解釋說,在這個場合,釋迦把觀自在菩薩從過去世喚回來,自己側臥在一旁席上,望著觀自在菩薩的說明,此說出自釋迦後身空海著作《般若心經秘鍵》的跋之結語中:

昔日我陪伴在鷲峰說法(釋迦在靈鷲山說法)席中,親聞此深文,豈唯不達其義。

那麼先看《般若心經》開頭部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個部分正確讀法如下:

觀自在菩薩依其神秘自在力,隨著照見現實假相界之相,拔除各類眾生之迷、苦、惱、悶,成為苦難中那些人們之永遠實體;同時照見生命力之本體,使住在神秘實相界;此依因緣結合而構成人類身心之五蘊屬無自性的假形態,其本體皆空,而照見依奧援此空而顯示出來的現象就是五蘊。

“照見”這個名詞就是拂除心中無明之雲霧,依心眼看透沐浴於大光明中現象的根底,文字背後的意思為:

觀自在菩薩照見現實假相與神秘實相兩界,其中五蘊(色與受、想、行、識),也就是人類之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悟一切皆假形態之口耳相傳,其本體乃是“空”;又般若波羅蜜多之修行,乃自被現實假相界所俘之人類意識中解脫而入悟道,謀求完成觀神秘實相界智能之修行。

為參考計,僅就此部分,將中村元博士譯自梵文原典者加以並記,很容易看出它把意思完全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