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般若心經》的正確讀法(2 / 3)

作為求道者的觀音,在實踐深遠智能之完成時,看清楚存在者之五個構成要素;而且也看透了這些構成要素,從本性來說,都是無實體的。(岩波文庫《般若心經、金剛經》第11頁)

“照見”的是“五蘊皆空”,並不是“照見”了“五蘊”,更不是再一次“照見”“五蘊”為“皆空”,即使是從漢文組成,也不可能有那種意思,“空”的意思當然不是“無實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個部分如同在“水波不離”章詳細解說的一樣,色與空的關係如同波與海、裝飾品與黃金,可是以中村元為首的日本佛教學者、瀨戶內寂聽或是稻盛和夫等人的說教伎倆,一律滿足於“空乃是無實體”的解釋,滑稽之外還是滑稽。

色與受、想、行、識是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兩方麵加以歸納整理,以佛教用語稱為五蘊,因此將“空”與“五蘊”的關聯及對比,在此加以整理表示:

空為裏五蘊為表

空為體五蘊為用

空為實五蘊為假

空為秘五蘊為顯

空為真我五蘊為自我

這樣橫跨兩個世界,二元統一地展開生命現象的就是人類;人類是作為“空”秘密相與“五蘊”實體相,表裏一體而生的;因此五蘊不異空,空不異五蘊;再者,五蘊即是空,空即是五蘊。如此表示空與五蘊關聯一體性的為“不異”,而表示其同時性的就是“即是”。

《般若心經》即如以上所見,至此為止是合並照見兩界為論旨的焦點,而下一段專門討論神秘實相界,表麵上對於現實假相界一句也未曾提及,而這個錯誤非讀出來不可,可是日本佛教界卻是完全未注意到,無論如何,且先看看解說吧!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此諸法森羅萬象(在現實假相界始終有生滅,有垢淨,有增減,生滅無常,相互對立而動);而在神秘實相界,則是超越相對、超越對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永遠生命世界;透過此變化之相,應當理解徹見變化之相,則能達致永遠不變、不滅之境地,得以安住涅槃;因此“空中無色”以下就是現實假相界,亦即構成人類之五蘊、認識主體之“六根”、作為其對象之“六境”,以及聯係此主客認識之作用“六識”等等,一切皆屬現實假相界之假形態,在神秘實相界的“空”中並不存在;“空”神秘實相界中,述說的是沒有非執著不可的身心,也沒有非執著不可的對象。

再者,“空”中亦非強調釋迦佛教真髓的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因為這一切都隻是存在現實假相界,就像“水波不離”章已經解說過的,人世間的一切等同海麵上的波,是依因緣而生起的,若潛入海中,那兒存在的是寂靜的世界,在那般“空”的世界、開悟的世界上,無苦、無惱、無惑,亦無一切執著、煩惱。人世間有十二因緣的理法,波是依流體力學造波理論的物理學法則生滅的,但是就像在海中造波理論無法成立一樣,空中也無十二因緣,漢文的組成實在是論理的、明晰的。

《般若心經》解說書所犯的相同錯誤,就是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與“色”和“空”,作為等同唯一的表現,而不認識在此處突然改用“空中無色”之否定表現的重要性這一點。

“空中無色”以下是針對“空”之世界的論述,被“空乃無實體”之錯誤概念所俘虜的日本佛教學者們,就是在這個地方把《般若心經》的整體意思弄錯的。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