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傳奇——班昭毀譽參半的人生(2 / 2)

說是給後妃們上課做老師,其實就是進宮和後妃們交朋友聊天的,在閑聊中給後妃們灌輸一些女德女賢之類的道德理念,這也是劉肇的意思。不過有個問題卻難住了班昭,她進宮穿什麼衣服好呢?

班昭不屬於皇宮編製,自然在穿著上可以隨意,在這點上劉肇沒有硬性要求。班昭卻有些犯難,穿著活潑些吧,自己都這麼一大把歲數了,整得花枝招展,跟個老妖精似的,不怕被人笑話?而且這樣也容易引發坊間的猜測,以為她和劉肇之間會有什麼桃色豔聞呢。要是穿著嚴肅吧,這又不是班昭的風格,雖然班昭的思想很保守,但在對生活的態度上,她還是個很開放的女人。她更喜歡穿著時尚的衣服,她甚至還自己設計過一套樣式非常開放的服裝。

不過聰明的“曹大家”很快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兩種不同氣質風格的衣服換著穿。今天班昭進宮穿著淡雅樸素,加上氣質雍容,抱著本竹簡輕車入宮,遠遠望去,仿佛神仙中人;過幾天,班昭又濃妝豔抹,穿上引領時尚潮流的最新款式,妖嬈嫵媚。

班昭要才有才,要貌有貌,氣質高貴,很快就征服了宮裏那些貴婦人,她們對班昭崇拜得五體投地。班昭就是宮裏的時尚風向標,班昭穿什麼,後妃們就跟著穿什麼。

劉肇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逢單日,一幫穿著樸素的女人跟在一身素裝的班昭後麵,進了課堂上課;逢雙日,還是這幫女人,個個妖冶風騷,而且還是由同樣風騷的班昭帶頭。劉肇都看傻了,班昭在搞什麼?

在這些女人之中,班昭和貴人鄧綏的交情最好,後來鄧綏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扳倒了陰皇後取而代之,很難說班昭沒在其中推波助瀾。在劉肇二十七歲駕崩後,公元106年,鄧綏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依然同班昭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鄧綏經常召班昭進宮。鄧綏如果遇到什麼難題,就請班昭為她分憂獻策,班昭由此深得鄧綏的賞識器重。鄧綏知道應該為班昭做些什麼,報答她這幾年給自己的莫大幫助。

班昭是個女人,鄧綏不可能封班昭官職,要是給錢,班昭也不見得稀罕。鄧綏想到了班昭還有個兒子曹成,與其把恩賞給班昭,不如給曹成,班昭一定會非常開心的。鄧綏就封曹成做了關內侯,最後做到了齊國國相。

其實以班昭的真才實學,鄧綏怎麼賞她都不過分,這個女人簡直是上帝派到人間的天使。如果不是班昭寫下“臭名昭著”的《女誡》,她的人生會相當完美,可惜因為這部極力鼓吹女人應該對男人俯首帖耳做奴隸的《女誡》讓班昭毀譽參半。

這部《女誡》共分為七章,在正文的前麵,班昭還寫了幾百字的序。在序言中,班昭說得很明白,她寫這部《女誡》的目的就是要女人們遵守男人們給她們製定的規矩,乖乖地趴在男人腳下。

《女誡》七章分別是: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叔妹第七。其中在《夫婦》篇、《婦行》篇、《專心》篇中,班昭“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現得最為透徹。

《夫婦》篇中最要害的一句是“夫不禦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意思是說男人不征服女人,那男人就沒有麵子;而女人要不接受男人的征服,那就是大逆不道。《婦行》篇要求女人不要逞強好勝,“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這句話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

這些都不是最狠的,最狠的是《專心》篇那句“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意思是說男人如果死了老婆,可以光明正大地續弦;而女人要是死了丈夫,就必須終生守寡,不然就是“行違神”,一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北宋程頤那句“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就是從班昭這裏引申而來的。

班昭是個有大定力的女人,她要求別人做的,她自己首先就會做到,所以丈夫死後,她終生不再嫁。

一般來說,君子好,小人惡,但君子要做起壞事來,破壞力要遠大於小人。從哪方麵說,班昭都是個好女人,但就是這樣的好女人,卻大肆宣揚男尊女卑論。雖然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是由生產力來決定的,但班昭這部《女誡》也在曆史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真的很為班昭可惜,這樣一個才女加美女,怎麼就成了男人壓迫女人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