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測量標準灰卡。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測光方式,如果我們對影像的要求高,就需要測量標準灰卡。灰卡亮度給出的曝光值,可以保證每個物體都得到準確的曝光。當然,我們在使用灰度卡進行測量的時候,也要測量畫麵中表現的重點部分,看它是不是在寬容度內。
在攝影中,還有一些測量方法:比如測量人的手背;在晴天的時候,我們把快門速度設置成感光度的倒數,然後使用f16的光圈係數拍攝,也能得到比較正確的曝光。不過這些測光方法盡管實用,但是準確度不高,我們要盡量少用。
6.3
閃光測量。
我們在前麵攝影照明章節介紹過閃光燈的一些知識,知道閃光燈的功率和閃光距離、拍攝使用光圈的關係。這樣說來,隻要我們知道了閃光燈的功率,測出了被拍攝物體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光圈係數,閃光測量也就完成了。
其實,閃光功率和閃光距離以及拍攝光圈係數的關係,是在一定條件下得出的。
首先,得出這一結論的前提是膠片或CCD的感光度數值是100。如果我們在拍攝中,實際使用的感光度不是1〇〇,那麼就必須修正這個結論。比如,拍攝的感光度是200,那麼就應該把閃光的功率除2(感光度200是感光度100的2倍),感光度是400,就應該把閃光功率除4(2的2次方),依次類推,這樣利用閃光功率和閃光距離以及拍攝光圈係數的關係才能計算出正確的曝光量。
其次,我們得出這一結論的時候,沒有考慮拍攝空間對光線的反射。如果拍攝空間反射較強的光線,那麼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地,拍攝空間是灰色的牆壁,產生的影響小,如果拍攝空間是白色的建築物,產生的影響大。
最後,如果我們在拍攝的時候,使用多盞閃光燈,它們也會互相產生影響,準確度也會降低。
所以,在使用閃光燈拍攝的時候,我們不能依靠推算來測光,我們仍然需要使用測光表準確地測光。
測光閃光不能使用測量連續光線的獨立式測光表,有專門的閃光測光表。在使用閃光測光表前,也需要先設定拍攝膠片會CCD的感光度。然後在被拍攝物體的位置,讓閃光測光表對準閃光燈。閃光測光有和閃光燈同步的裝置,按下同步開關,閃光燈開始閃光,這時候閃光測光表就可以測出所需要的光圈大小了。
閃光測光表把感光度、環境反光和多盞燈的影響等影響測光準確的因素都考慮了,因此測量的準確度高。
在這裏我們還需要了解照相機內置閃光燈的測光原理。在照相機機身上有一個朝向被攝體的傳感器,傳感器的視角大約是20°傳感器讀取被拍攝物體中央部分反射回來的光線強度,然後內置閃光裝置根據光線強度和拍攝距離,調節閃光時間,以獲得正確的曝光。如果拍攝物體亮度高、拍攝距離近,閃光裝置給出較短的閃光時間。如果拍攝物體亮度低、拍攝距離遠,閃光裝置給出較長的閃光時間。
照相機內置閃光,光圈是預置的。曝光量不需要光圈來控製,而是由閃光燈閃光時間長短來控製的。不過光圈對閃光距離還是有影響的,光圈越大,閃光的有效距離越遠;光圈越小,閃光的有效距離越近。
和閃光測光表相比,內置閃光的準確度受鏡頭焦距的影響。內置閃光係統是以固定不變的視角去測光的,而鏡頭的拍攝視角隨著鏡頭焦距的不同,是變化的。特別是拍攝物體中央部分和周圍部分亮度反差大時,內置閃光係統誤差就越大,它的優勢是測光方便。
6.4
曝光。
攝影是一門藝術,如果僅僅依靠測光表就完成曝光的話,基本上隻能得到一個影調,就是在測光中用以參考的標準影調。作為攝影的影調是可以彈奏的,也就是說攝影畫麵的影調是變化的。測光的結果隻是一個參考標準,最終需要根據彈奏的影調來確定最終的曝光量,這就是測光和曝光的關係。
為清楚地了解測光和曝光的關係,我們先討論曝光值。前麵我們已經講過曝光值(ExposureValue)簡稱EV〇EV是用數字精確地反映曝光的多少。它的定義是:當感光度為ISO100、光圈係數為F1、曝光時間為1秒時,曝光量定義為0。0不是一個絕對值,它隻是一個相對值。EV給了我們一個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定量地判斷曝光的多少了。
我們使用測光表測光的時候,也可以獲得EV值,這個EV值就是獲得標準影調的曝光量。EV值是可以改變的,在攝影中,我們就是通過改變EV值的大小來獲得不同影調的。EV值加1,曝光量減半,EV值減1,曝光量増加1倍。同樣的,如果EV值加3,那麼曝光量就減少2的3次方倍,也就是8倍;EV值減3,那麼曝光量就増加2的3次方倍,也就是8倍。
我們也這樣規定,曝光量減少1半,那麼對應的畫麵影調就降1級;曝光量増加1倍,那麼對應的畫麵影調就升1級。這樣,我們就可以把EV值的變化和畫麵影調的變化聯係起來了。比如EV值減2,也就是畫麵影調升高了2級;EV值加3,也就是畫麵影調降低了3級。
在攝影曝光的實際操作中,我們是通過改變光圈或快門來實現的。因此,我們還需要知道EV值的改變和光圈、快門的關係。在光圈和快門章節,我們已經知道,光圈升高1級,曝光量増加1倍;光圈降低1級,曝光量降低1倍。快門速度加快1倍,曝光量減少1倍;快門速度降慢1倍,曝光量就増加1倍。和EV值變化相對應:如果EV值減2,我們可以把光圈提升2級(如從f11升到f5.6),或者把快門速度降低2倍(如從1/250秒降慢到1/60秒)。也可以同時調整光圈和快門。比如,光圈從f11升到f8,快門從1/250秒降慢到1/125秒。
總之,我們一定要清楚EV值的改變、畫麵影調的升降、光圈和快門的組合三者之間的關係。
有些時候,我們測量出來的是一組光圈和快門組合,並沒有具體的EV值。既然EV值隻是一個相對值,我們隻需要知道在曝光時EV值的變化量就行了。比如,我們設定快門速度1/125秒來測光,得到光圈值是f8,那麼1/125秒、f8曝光組合是得到標準影調的曝光組合。如果我們要增加2級影調,EV值減2,可以把快門速度降為1/30秒,或者光圈係數變為f4,都可以滿足EV值減2,得到我們需要的影調。由此可見,EV值的變量在攝影中才是我們最終所需要的。
EV值的改變,讓畫麵影調改變,改變的影調我們從畫麵中是可以看見的。那麼我們看見的影調和EV值的變化,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也就是說,EV值的變化如何讓我們看得見。我們得從膠片的感光特性說起。
如果我們把曝光後看見的影調和特性曲線對照起來看,就更清楚了。
EV值和光圈、快門的曝光組合對應關係表。從這個表可以推算:如果測光測得EV值為5,但在曝光時,需要降低2級影調,EV值就要修正為7,滿足EV值為7的曝光組合有哪些呢?從表中我們可以看見,光圈使用f5.6時,跟快門速度1/4秒是個組合;光圈使用2.8時,跟快門速度V15秒是個組合。
膠片的感光特性曲線,橫坐標是曝光量,縱坐標是感光後膠片的密度(密度越大,說明膠片感光越充分,印相後亮度越高)。AB段是緩慢變化的曲線,說明曝光量小於某個值的時候,影調變化很小。CD段也是緩慢變化的曲線,說明曝光量超過一定值後,影調變化也很小。隻有在BC段,影調的變化跟曝光量成正比所對應的畫麵亮度在正常感光區中間對應的畫麵亮度就是測光標準的中灰亮度。當曝光增加1倍時,也就是EV減1,畫麵的亮度開始變亮,曝光繼續增加,畫麵亮度也繼續變亮,直至完全變成純白色。我們同樣以中灰亮度開始,曝光量減少1倍,也就是EV加1,畫麵的亮度開始變暗,曝光繼續減少,畫麵亮度也繼續變暗,直至完全變成純黑色。從純黑色到純白色,EV值到底變化多少呢?這跟膠片的寬容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