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3 / 3)

我們知道黑白膠片的寬容度是7級,彩色膠片的寬容度是5級。但這不是曲線特性的全部。黑白膠片從純黑到純白有11個影調層次。

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實驗,對著一個中等反光率的物體來拍攝。測光後,直接拍攝,得到的影調和最中間的那個影調相近。我們依次增加1級曝光量(也就是EV每次減1),影調也1級1級地升高,當EV值減5的時候,就得到了純白的影調。同樣的,我們從中間級標準灰色影調開始,依次減少1級曝光量(EV每次加1),影調也1級1級地降低,當EV值加5的時候,就得到了純黑的影調。這個實驗的結論是吻合的。數碼相機和黑白膠片差不多,從純黑開始到純白,也有11級影調。

從理論上講,我們是可以把物體處理成這11級影調中的任何一級的。但是影調、質感、色彩這三個影像元素又是互相製約的。為了得到物體正常的色彩,必須要保證正常的曝光量,也就是說,影調隻能集中在以標準灰色為中心的幾級影調。物體的質感,隨著曝光的增加和降低,也會慢慢地消失。另一'方麵,如果畫麵缺少光和影,那畫麵也就缺少了靈魂,但是光、影效果有時候和質感、色彩的表達是矛盾的。在攝影創作中,我們一定要處理好影調、質感、色彩的關係,根據創作的目的來選擇我們表達的重點。

什麼是正確的曝光?

也許有人說,根據測光表的測量值進行曝光就是正確的曝光。例如,以拍攝雪地為例。我們對著雪地測量,然後根據測量指示的曝光組合曝光,結果發現雪地是灰色的。我們在測光原理已經講過,測光的參考標準是把被拍攝對象處理成灰色的影調。其實,每個物體都有固有反光率的,雪地上看起很亮,是因為它的固有反光率高;木炭看上去很暗,是因為它固有反光率低。對固有反光率高的物體,在測光後,我們要増加曝光量(増加多少,我們可以用中灰色反光板來對照,亮度相差幾級,在曝光時就増加幾級曝光),以達到它較高反光率的高影調。同樣對固有反光率較低的物體,在曝光的時候,我們應該減少曝光,以達到它固有反光率低的低影調。這樣看來,在曝光的時候,力爭把物體的影調還原到跟它固有反光率一致。

在現代攝影中,強調針對畫麵內亮度最底的物體曝光,以保證它有“最低清晰度”的質感。這是最低清晰度的質感,恰恰是強調影調是物體影像的一部分。

從技術的角度講,針對最暗的物體或者物體最暗的部分曝光,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膠片的寬容度。我們知道膠片的寬容度是有限的,把最暗的部分在不丟失質感的前提下,盡量把它處理到影調的低端,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把最亮部分留在寬容度內。即使最亮部分曝光過度了,和曝光不足的暗相比,人們傾向於接受曝光過度的亮。

樂器看起來真實,因為在曝光的時候,比測光的標準曝光量減少了一級曝光,在畫麵中,影像的亮度接近物體固有反光率的亮度,所以看上去真實我們沿著另一個方向來看曝光實踐,那就是對畫麵反差的控製。所謂反差是指畫麵內,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影調差異的多少。這也是攝影曝光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在拍攝中,為了獲得不同反差的影調,要選擇不同反光率的物體。比如人像拍攝中,如果希望大的影調反差,可以選擇深色的背景;要獲得小的影調反差,應該選擇淺色的背景。燈光照明也可以調整畫麵影調的反差,硬光照明畫麵的反差大,軟光照明畫麵影調的反差小。順光照明畫麵影調的反差小,而側光照明畫麵影調的反差大。在拍攝現場,使用反光板給陰影部分補光也可以減少反差。這些都是控製畫麵影調反差常用的辦法。

我們主要討論在曝光的時候,如何利用閃光燈的輔助來達到我們需要的反差的目的。例如,在人像拍攝的時候,我們用測光表測得人臉的亮度是f8、1/250的曝光組合(測出來的曝光組合是標準灰度的曝光值),測得背景的亮度是f11、1/250的曝光組合。如果不用閃光燈補光,拍攝後,人的臉比背景影調低1級。這個結論可以依據測光原理推算出來的。它們達到標準中灰影調的時候,快門速度一樣,但人臉部分要用f8的光圈,背景要用f11的光圈。f8比f11正好大1級光圈,因此它們的影調也相差1級。

現在,我們用閃光燈給人臉補光,測得閃光的曝光組合是f5.6。閃光的曝光量隻跟使用的光圈大小有關,跟拍攝的快門大小沒有關係。根據人的視覺習慣,人臉的亮度比標準中灰高一級是最好的,那麼現在我們就利用閃光燈來達到這個目的。閃光的曝光組合是f5.6,那是標準的中灰影調,要得到比它高1級的影調,EV值需要減1,光圈係數從測到的fi.6變換到f4的光圈係數拍攝,正好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比標準中灰高1級的影調(使用閃光的時候,現場光的影響可以不考慮,隻考慮閃光對影調的作用)。那背景的影調又該怎麼變化呢?

我們再來看背景部分。由於背景是連續光線照明的,快門對曝光量有影響,為了滿足人臉亮度的影調,我們已經確定了使用f4的光圈進行拍攝。利用背景測光的曝光組合f8、1/250,我們得到標準的中灰影調,先不考慮快門速度的改變,f4、1/250比f8、1/250曝光組合EV值是-2。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背景比人臉低1級影調,現在人臉比標準灰度高了一個影調,背景的影調就應該是標準中灰。f4、1/250曝光組合,EV值是-2。我們調整曝光組合,讓EV值+2,背景就可以得到標準灰的影調了。由於閃光,光圈係數已經確定,我們隻有調整快門速度才能達到EV值+2的目的。快門速度從/250秒變換到1/1000,就完成了EV值+2。所以,最後在閃光燈的輔助下,使用f4、1/1000的曝光組合就達到了人臉比背景高1級影調的目的。

這是一個曝光的計算過程,不少人會被這反複變化的光圈和快門值弄得暈頭轉向。但是隻要記住幾條規則,我們就可以推算出任何影調比的變化。

規則1:閃光部分,隻考慮光圈對曝光的影響。

規則2:先根據閃光部分的影調確定使用的光圈大小。

規則3:閃光確定的光圈會改變連續光部分的EV值大小,我們最終需要調整快門速度,以達到連續光部分需要的影調。

我們可以根據上麵的3條規則推算一下,如果人臉比標準灰的影調低2級,最後我們需要背景比人臉高2級影調,用閃光燈給人臉補光,那麼這個時候該使用什麼樣的曝光組合?

互動環節。

(1)對深色物體、中灰色物體和淺色物體,我們從測光開始,尋找最能表現它們質感的曝光量變化是多少級(EV值變化)。

(2)在室內拍攝窗戶前的人像,以天空為背景,以閃光燈輔助補光,人臉比標準中灰高一個影調。在第一次拍攝中,我們需要人的影調比背景的影調高2級;在第二次拍攝中,需要人的影調比背景底2級。為了達到拍攝目的,該如何測光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