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光。
光的本質。
說攝影是光的藝術,一點兒都不誇張。首先,光是影像形成的基礎,沒有光就沒有影,這是攝影成像的原理。其次,光是畫麵造型的手段,光、影結構,是結構畫麵的基本方法。最後,光還是攝影直接表達的對象,我們在攝影中常常追求光線效果。所以,沒有光,攝影是無從談起的。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光的基本知識。
光的本質是什麼?光的本質是電磁波。
在電磁波頻譜上,從左到右依次為宇宙波、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廣播電視信號、電力信號。從左到右波長變長,頻率變高。其中波長範圍為380?780納米是可見光部分,這個範圍的電磁波人眼是可以看見的,超出這個範圍人眼就看不見了。
從380?780納米波長範圍都是可見光,波長不同的可見光,可使人眼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通過一個三棱鏡,我們可以看見白光(混合的光)分解成各種單色的光。當可見光的波長由長至短變化時,透過三棱鏡依次在我們眼裏產生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彩。
我們平時看見的光並不是單一波長的光,而是一些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的。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一下人眼的特性。人眼的視網膜上有三種對光敏感的細胞,其中一種細胞對紅光敏感,一種細胞對藍光敏感,一種細胞對綠光敏感。人眼能看見各種各樣的顏色,是紅、綠、藍三種光在各自細胞上反應的共同結果。當三種細胞受到幾乎相等比例的紅、綠、藍三種光刺激時,我們看見的是白色;當三種光線隻有其中一種波長的光線時,我們看見的是這種波長的光線;當三種光線都沒有的時候,我們看見的是黑色;其他的不同顏色,是由三種波長的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國際照明委員會規定波長為700納米是紅光、波長為546.1納米是綠光、波長是435.8納米是藍光,他們按不同的比例組合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色光,並整體亮度增加,這就是光的加色原理。
我們還可以發現:等量的紅光和綠光混合就得到了黃光,等量的紅光和藍光混合可以得到紫光,等量的藍光和綠光混合可以得到青色光,而等量的紅光、藍光和綠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
對光的本質了解後,我們就可以解釋攝影中跟光相關的一些問題。
4.2
物體的顏色。
在攝影中,我們看見的物體顏色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發光物體的顏色,一種是反光物體的顏色。
發光物體的顏色是由它發射光源的波長決定的。圖4-4是鎢絲燈發出的顏色,鎢絲燈光源中紅色的比例較多,因此我們看見鎢絲燈發出的光偏黃。
對於反光物體的顏色就要複雜多了。首先,我們能看見物體的顏色,是因為物體反射出了某種波長的光。其次,我們應該了解一種物體隻對某種波長的光反射,對其他波長的光則吸收。也就是說,一種物體隻反射跟它屬性相關顏色的光,吸收其他顏色的光。
用白色的光線照射物體時,我們可以看見物體固有的顏色,這種顏色就是物體反射的波長。在圖4-5中,在白色光源照明下,物體的固有色得到了表現,色彩的飽和度和亮度都很高。
用單色光照明物體時,會發生係列現象。如果單色光的波長正好和物體固有反射的波長一致,物體會表現出高亮度和高飽和度。如果單色光的波長是物體固有反射波長顏色的補色,結果是物體什麼反射的光都沒有,物體會呈現出黑色。我們可以做個實驗,用藍色的光對一個紅色的物體照明,會看見紅色的物體變成了黑色。如果照射物體的不是固有反射波長的補色,我們看見物體的是亮度和飽和度都降低的顏色。用黃色的光線給紅色的物體照明,由於黃色是紅色和綠色按相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在反射的時候,綠色部分波長的光被吸收了,紅色部分被反射出去,所以我們看見的是亮度和飽和度降低的顏色。
在攝影創作中,選擇好照射光的顏色,有些時候可以給我們帶來特殊的視覺效果。在靜物攝影中,我們把紅色的蘋果擺放在藍色的襯布上,如果用白光進行照明,在黑白相片中,兩者影調接近。
很難把蘋果從背景中分辨出來。如果我們使用紅色的光線照明,情況就不一樣了:蘋果反射紅色波長的光,它的影像亮度高,而藍色的布不反射紅色波長的光,它的影像亮度低,一亮一暗,亮的蘋果被黑色的背景襯托出來了。我們也可以自己分析,用橙色的光照明這個場景時,在黑白照片中,畫麵的影調如何變化?
4.3
白平衡。
通常的照明光源,如太陽、日光燈、白熾燈泡等所發出的光,我們都籠統地稱它們為白光。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發現它們的顏色還是有細微的差別。比如白熾燈發出的光線有些微黃,汞燈發出的光線有些青色。光線的細微顏色差異,將會給畫麵顏色帶來影響(圖4-6、圖4-7)。
為了區別這些具有細微顏色差異的白光,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規定了A,B,C,D,E等幾種標準白色光源(圖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