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鏡頭。

3.1

鏡頭基礎知識。

鏡頭的成像原理可以用小孔成像來解釋,但鏡頭成像比小孔成像複雜。鏡頭成像是依據透鏡對光線的折射規律。平行於透鏡光軸的光線,經透鏡折射後,會經過透鏡另一側的焦點,而通過透鏡中心的光線,它的傳播方向不發生改變。利用凸透鏡的傳播特性,我們就得到了景物的像,這就是照相機鏡頭的工作原理。

一般地,照相機的鏡頭不能單獨由一個凸透鏡組成,因為單獨一個透鏡的鏡頭所形成的影像有不少的缺陷。

受透鏡材質和製造工藝的影響,景物上的一個點經透鏡折射後的光線很難彙聚成一個實點,它成球狀,當這球狀很大時,就隻能得到模糊的像。

在透鏡成像原理中,我們沒有考慮光是由紅、綠、藍波長的光組成的。在經過透鏡時,這三種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最後發生色散。

還可能發生其他像差,如像場彎曲、曲線畸變、像散和彗形像差等。

一個鏡頭的像差是各種缺陷的綜合,照相機鏡頭在設計的時候,就是要消除這些像差。一方麵是努力改進鏡頭所使用的材質和工藝,另一方麵是使用折射率不同的透鏡來消除像差。

鏡頭由6個透鏡組成,不但有凸透鏡,還有凹透鏡。光線在鏡頭中,不但有彙聚,也有發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相互作用,目的就是消除鏡頭的像差,最後得到清晰的實像。

對於鏡頭,我們還必須了解它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像場。對著亮度均勻的物體進行拍攝時,在得到的影像中,我們發現在像的中央部分亮度最高、清晰度最高。從影像的中心到周圍,亮度和清晰度逐漸下降。這是因為透鏡組是裝在鏡頭的套筒裏,對到達邊緣的影像有阻擋作用。

一般來說,影像的亮度下降一半內,可以認為它的亮度基本上是均勻的。所以,我們把離開中心點,影像亮度下降在一半內的區域,叫做鏡頭的像場。在像場內,影像亮度相對均勻,清晰度也能被接受。在照相機和鏡頭匹配時,一定要考慮鏡頭的像場,一定要大於照相機的成像麵,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最後得到的影像亮度均勻。如果鏡頭的像場比照相機的成像麵小,在最後得到的影像中,我們會發現畫麵的邊緣由於亮度的降低逐漸消失。在更換鏡頭時也一定要注意,我們把大畫幅照相機的鏡頭用在小畫幅照相機上,一般不會出現亮度不均勻的問題。當我們把小畫幅照相機的鏡頭用在大畫幅照相機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畫麵邊緣亮度下降的問題。

黃色光線由於斜射被鏡頭阻擋,造成亮度下降。同時離光軸越遠的光線,像差越大。這就是在影像的邊緣部分亮度和清晰度下降的原因。

3.2

鏡頭調節。

在攝影中,聚焦是鏡頭最重要的調節。聚焦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清晰的影像。對小型照相機來說,鏡頭都有聚焦環,調整聚焦環鏡頭可以讓鏡頭在套筒中前後平滑移動1厘米左右,或者鏡頭的透鏡組在聚焦過程中,透鏡和透鏡之間的距離發生改變。小型相機就是依靠這樣的方式來實現聚焦的。對於大型照相機來說,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即前部裝置(鏡頭)和後部裝置(取景和成像部分),前後裝置之間是依靠一個可移動的皮腔連接的。大型照相機在聚焦過程中,調整前後裝置的距離,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影像,從而完成聚焦。

為了應用好聚焦,我們先了解一下高斯成像原理。這是鏡頭成像原理圖,BO是拍攝景物到鏡頭主點(O)的距離,我們把它稱為物距,用u來表示。B'O是像到主點的距離,我們稱為像距,用v來表示。FO是焦點到主點的距離,我們稱為焦距,用f來表示。根據高斯成像原理,我們要得到清晰的像,必須滿足公式1/u+1/v=1/f。這就是高斯成像原理。

從高斯成像原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些結論:

(1)鏡頭的最遠聚焦距離。理論上,鏡頭的最遠聚焦距離可以是無限遠,我們從高斯公式可以推算出,聚焦無限遠時,像距(V)等於焦距(f),這也是成像中,像到主點最近的距離。舉例來說,我們拍攝鏡頭的焦距是100毫米,那麼清晰聚焦時,像到主點的距離也是100毫米。實際上,像到主點的最近距離是有限製的,成像距離根本就不可能接近焦距。所以,實際的最遠聚焦距離是由成像麵到主點的最近距離決定的,這個距離是有限的,影響了最遠聚焦距離。我們可以對著遠處的天空聚焦,畫麵常常模糊不清,這就是因為鏡頭的最遠聚焦距離是受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