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是怎麼記錄在膠片上的?例如,膠片的結構圖從下到上依次為背麵層、片基、底層和乳膠層。乳膠層上主要塗有鹵化銀乳劑。鹵化銀乳劑在光能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色銀沉積物,光能越強生成的黑色銀沉積物越多。在顯影和定影後,黑色銀沉積物凝固下來,而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的鹵化銀乳劑則被衝洗掉。觀看一張衝洗好的黑白底片,會發現原來景物中亮的部分在底片上呈黑色,景物中暗的部分在底片中成白色。這是因為在衝洗後的膠片上留下的黑色銀沉積物跟曝光量成正比,曝光量越大,黑色銀沉積物越厚。在印相的時候進行二次曝光,黑色銀沉積物越厚的形成較淺的影調,黑色銀沉積物越厚形成較深的影調,這就和拍攝景物的影調一致了。這就是黑白膠片的工作原理。
在攝影中,該如何選擇黑白膠片?考慮的因素很多,一是要根據照相機的成像畫幅來選擇,135照相機選擇35毫米膠片,成像的畫幅越大,選擇的膠片也應該大。
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在選擇黑白膠片時必須考慮,那就是膠片的感光度。感光度反應的是膠片對光線的靈敏性,在相同光照下,反應快的膠片感光度高,反應慢的膠片感光度低。由此可見,感光度高的膠片,對光線反應敏感,使用相同的曝光組合,在低亮度下就可以得到正常的影像,而感光度低的膠片,使用相同的曝光組合,需要較高的亮度才能得到正常的影像。一般來說,感光度增加1倍,在拍攝時曝光量就可以減少1倍。在膠片上印有感光度的信息,如ISO100,ISO是國際標準組織的縮與,100是感光度的值。
在實際拍攝的時候,我們應注意:曝光時間過長(1秒或1秒以上)和曝光時間過短(1/1000秒或以上)膠片的敏感性要比標稱的敏感度低,為了保證正常的曝光,需要增加曝光量。
感光度影響了照片的顆粒性和清晰度。感光度、顆粒性和清晰度三者是互相影響的。選擇高感光度膠片,滿足低照度下曝光,結果是畫麵的顆粒粗糙(特別是畫麵暗部),清晰度降低;也可以選擇低感光度膠片,顆粒度比較平坦、清晰度較高的畫麵,但是為了保證在低感光度膠片的正常曝光,必須增加照明亮度。
除了感光度外,在選擇黑白膠片時還應注意膠片對不同色彩的敏感性。光是電磁波的一部分,不同顏色的光其實是它們的波長不同。全色膠片是指膠片對所有波長的光有相同的敏感性。正色片是指膠片對紅色區域的光線不敏感,使用正色片拍攝的畫麵,景物紅色部分基本是黑色,和紅色靠得近的景物顏色,在畫麵中如橙色基本是深色。在實際拍攝中,光源環境很複雜,有時候在室外利用太陽光拍攝,有時利用舞台光源拍攝,有時也利用街燈等現場光源進行拍攝。經過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環境的光線的顏色是有細微差別的,為了保證拍攝的畫麵色彩正常,需要使用對顏色有特殊響應的膠片。常見的有日光型膠片和燈光型膠片。日光型膠片降低了對光線中藍色成分的敏感性,因為在日光下,光線中的藍色成分偏多,日光型膠片可以保證在日光環境下畫麵的影調正常。燈光型膠片降低了對光線中紅色成分的敏感性,因為在鎢絲燈光源下,光線中的紅色成分偏多,燈光型膠片可以保證在鎢絲燈光源下畫麵影調的正常。
對膠片的選擇,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膠片的寬容度。所謂寬容度是指膠片能同時記錄景物中最暗部分和最亮部分的能力。膠片記錄景物中最暗和最亮的範圍大,膠片的寬容度就大;記錄最暗和最亮的範圍小,膠片的寬容度就小。
縱向坐標是畫麵中影調的層次,橫坐標是曝光量。黑白膠片的影調可以達到7級。膠片最低照度時,畫麵也不是純黑。
即使沒有經過曝光的膠片,衝洗後都有一定的亮度,這就是膠片的灰霧度。
膠片理想的寬容度:能夠同時對景物中最亮的物體和最暗的物體進行曝光,並能同時保證它們的質感得到再現,畫麵表現為對比強烈,影調的反差大。而寬容度不夠的膠片,暗部曝光正常時,可能會使亮部曝光過度;亮部曝光正常時,可能會使暗部曝光不足。
彩色膠片的工作原理:與黑白膠片不同,彩色膠片上有三層乳劑層,分別是感紅層、感綠層和感藍層。根據光的三基色原理,景物反射出來的顏色是由這三種光混合而成的。曝光過後,光線中藍色的成分讓感藍層感光,而紅色和藍色成分在感藍層不發生感光反應。同樣,光線中的綠色成分在感綠層感光,紅色成分在感紅層感光。在每一層乳劑中都含有一種成色劑化合物,感藍層中是黃色染料形成物,感綠層中是品紅染料形成物,感紅層中是青色染料形成物。染料形成物的作用是感光的膠片在後期處理後,各感光層感光部分形成它對應的互補色。感紅層的感光部分變成了青色,感綠層的感光部分變成了品紅色,感藍層的感光部分變成了黃色。在放大的時候,彩色相紙上的乳劑層發生跟膠片類似的反應,就這樣,底片上的黃色、品紅色和青色分別被還原畫麵同時存在著曝光過度和曝光不足,遠處的天空變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而人物畫麵利用了膠片的寬容度,景物的亮臉部的細節和質感也被黑色淹沒了部和暗部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和膠片相機不同,數碼相機不需要暗房對曝光的影像進行處理。CCD生成的影像可以在照相機上直接觀看,也可以傳輸到電腦上利用軟件進行處理,這是數碼相機的優點。於是,很多初學者把數碼相機作為入門的首選。當我們進入專業層次攝影的時候,必須對數碼相機有更全麵的了解。
目前,數碼影像的主要格式有JPEG、TIFF和RAW格式。RAW是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文件格式,保留了影像的全部信息。TIFF是大多數軟件都支持的文件格式,但是它數據量大,存儲需要較長的時間,對連續拍攝影響很大。JPEG是對圖像有損壓縮的文件格式,存儲時間快,但是以犧牲圖像質量為代價的,JPEG格式文件主要在非專業用途使用。
CCD和CMOS數碼相機的比較。
CCD成像質量高,常在高檔機使用,缺點是體積比較大。CMOS體積較小,成像質量一般,CMOS常在低檔數碼相機中使用。
以下對數碼相機和膠片的比較。
像素:數碼相機的像素是由成像麵上的感光單元決定的,感光單元是依靠工藝排列在成像麵上的。膠片的像素是由乳劑中鹵化銀的數目決定的。所以在相同感光度下,膠片的像素比數碼相機的像素高出1~2個數量級。
成像麵大小: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數碼相機的成像麵也受到限製。而膠片的畫幅基本上不受到限製。即使標稱的35毫米相機,數碼的成像麵也小於膠片的成像麵。這對數碼相機來說,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把圖片放大到相同的尺寸,數碼相機的放大倍率要大一些,最後會讓清晰度降低,顆粒粗糙;二是相同焦距的鏡頭,在數碼機上顯得焦距長一些,在膠片機上顯得焦距短一些。
反差:數碼相機的影調層次是通過二進製來表達的,盡管量化的比特越高,影調層次越豐富,但畢竟它不是連續的。所以數碼相機在拍攝近景時,由於近景通常光比較大,我們可以感覺明顯的反差。在拍攝遠景時,由於遠景光比較小,我們感覺畫麵反差小。膠片對影調層次的表達是無級的,通常可以在畫麵上看見影調的過度層次。
色彩:同樣是二進製表示,數碼相機畫麵的色彩顯得亮麗,但同時也顯得生硬,缺乏過度感。膠片相機的色彩顯得豐富,過度自然。
從以上的分析比較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膠片機的影像質量優於數碼相機的影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