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你和合作者之間存在的不是利害關係,而是“友誼”和“相互的尊重”。另外,不可對合作者的才能持過高的期望,或強求合作者具備他所沒有的才能。合作者的能力雖然有高有低,但是對你有害心的合作者畢竟少數,所以,千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每個人都有其擅長和不擅長的部分。一味要求對方達到你的標準,不管對方是否有能力做到,隻知要求,不知體諒、感恩,甚至斥責對方、貶損對方,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人心背離,失去優秀的合作者。
不過,事情都是兩方麵的,有些合作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接近你的,對於此類虛偽合作者,一定要小心防範。但是,你不能為了防範,因此對所有合作者都持懷疑的態度。這樣,你會失去人心,從而也就沒有人真心與你合作。
然而,如何才能具備吸引合作者的魅力呢?其實一點也不難。隻要銘記下列三項秘訣,你就能成為別具魅力的人,同時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和你合作,你也勢必會邁向成功之路。
(1)給予金錢的利益。切莫輕視利益的重要性,因為利益是吸引合作者助你一臂之力的要素,但是,過分重視利益也會破壞友誼的純度。不給對方利益,會毀損你的魅力;給太多則可能適得其反。這之間的尺度,要靠自己去掌握。
(2)滿足情感的需要。所謂情感需要,主要是指友情、彼此的夥伴意識。滿足對方對友情的渴求,對方自然樂意助你一臂之力。
(3)提高自我重要感。在提高自我重要感方麵,要明確地讓對方知道,你多麼需要對方的幫助,而且除了對方沒有人有能力幫助你。這樣能大大地滿足對方的優越感,樂意為你效犬馬之勞。
與此同時,你還應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自己大腦的思維能力。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借鑒:
(1)平日多走動,留意周圍所發生的事,開動腦筋解決別人的難題。但不必讓當事人知道,將問題設身處地地想想便可以了。
(2)與身邊的親朋好友經常討論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集中大家的思維,找出一個可遵循的正確方向。
(3)隨時調整適應事物的“頻率”,遇事不必大驚小怪,將自己的見聞增廣,學會接受和理解前所未聞的事物。
(4)不斷認識不同階層的人,等於廣布眼線,他們的意見、批評也就等於消費者的意見,可使你清楚商品的優劣,不致使自己的商品落後於消費的需要。
(5)學會應酬,一個怕應酬的人不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初在商場探路的人,如有意發展,大大小小的應酬活動在所難免。
眼下成功的商人,大多數都高高在上,漸漸鄙視比自己低下的朋友,覺得與之交往會被上層人物取笑,或自以為已不需要低下階層朋友的幫助,忽略他們的存在價值,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
愈是坐得高,就愈不能孤立自己。長久與下層脫節,逐漸被困在象牙塔中,眼光就愈加短淺,對社會大眾的需求也越不了解。
所以,一個人或幾個人的思想和能力終究有限,廣交朋友,接納多方麵的意見,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明智的選擇。
不要小看每個活躍在商場的人,他們在商場逗留得愈久,就愈有價值,無論他們取得的成就大小。這樣,才能多方麵接收信息,上至上流社會,下至市井之徒,均加以了解和結交。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眼光更加獨特,思維更加敏銳。
合作是共贏的前提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的經營環境日趨複雜,競爭日趨激烈。許多企業都迫於強大的競爭壓力,開始對企業的競爭關係進行戰略性調整,將過去你死我活的競爭改變為合作競爭。目的主要是發展和提升自己而不再是一味地消滅對手,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麵。
常言道,商場如戰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現在,這種現象正悄悄地發生變化——合作出共贏,合作創高效,合作才是壯大自己的最佳方法。合作是一種時代趨勢,這不僅是每個商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更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
從前,有個商人到外地去買了很多糧食。他趕著一匹馬和一頭驢子,馱著沉重的穀物往回走。經過一段跋山涉水的艱苦旅途之後,驢子感到自己承受不了穀物的重量,就向馬懇求道:“馬兄,我實在頂不住了,請幫我分擔一點吧。”
馬卻想:我憑什麼要馱那麼多穀物,我還想讓你替我馱一點呢!所以馬就拒絕了驢子的請求。由於路越來越難走,驢子終因體力不支,精疲力竭,倒地而亡。商人一看驢子死掉了,就把所有的穀物都放在了馬背上。此時,馬才翻然悔悟,悲傷地說:“我真是自作自受啊!如果當初替驢子分擔一點,就不會受這麼大的苦了。現在不但得馱著我原來的穀物,還得馱上驢子的穀物。”
這則寓言道出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訴人們,隻有互助合作才能生存得更好!
合作性競爭正逐漸取代著排他性的競爭,這是競爭關係的進化,有利於減少不必要的摩擦與矛盾。從大局來講,也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它突破了企業獨立運作的局限,將自身優勢與其他企業的優勢相結合,通過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實現雙贏或多贏。
美國通用電器公司與德國西門子、美國福特公司與日本馬自達、美國IBM與日本東芝等都曾經是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後來卻成了在某些方麵相互依賴的夥伴。當然,這些對手之間的合作並不是說他們之間不再競爭,開展合作的公司仍然擁有獨立的地位。為了保證各自的利益,它們之間不可避免地依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競爭,但競爭並沒有妨礙它們之間的合作。
這種競爭與合作的統一不是個別公司的經營戰術,而是為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而做出的反應。它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正在成為企業的一種新的生存方式,成為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動力。並且這種競爭者之間的合作確實有利於促進共同的發展。
鐵姆肯公司旗下的工業集團總裁阿諾德說:“企業可能無力獨自承擔做某些項目的成本,但是如果與其他企業合作,就可以由大家共同分擔這些成本。競爭對手之間的聯手合作並不會損害各自的競爭優勢。”由他任總裁的工業集團就選擇與SKF軸承製造商這一昔日競爭對手的合作,雙方通過合作共享物流和電子商務等係統。阿諾德還補充道:“當市場不景氣時,很多製造商都會陷入困境。但是通過合作,即便市場低迷,我們依然能夠提高產能,同時分擔成本和風險。”
總之,在眾多部分構成的整體環境中,隻有抱有合作共處的態度,付出的代價才會更小,才能在合作共贏的生態係統中發展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
以公平為基礎的合作才是最好的合作。在這種合作中,人們各自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會得到應有的發揮,個人的利益也會得到應有的保障,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從而推動社會高效和諧地運轉。
飛利浦公司可以說是知識產權創造和管理的領先者。它共擁有基於2萬項發明的10萬項專利權、2.2萬件商標、1.1萬項外觀設計和2000個域名。那麼,飛利浦公司在中國的知識產權政策如何呢?當問及飛利浦是把中國企業當作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時,阿茲亞。海克毫不猶豫地回答:“合作是在中國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飛利浦把中國企業當成合作夥伴,並希望通過合作走向雙贏。”阿茲亞。海克表示:“我們願意與中國企業分享知識產權方麵的經驗。”
阿茲亞。海克談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可謂是如數家珍。他指出,過去飛利浦向中國合作夥伴進行數以百計的專利授權,並且通過技術轉讓以及幫助本地合作夥伴發展技術的方式,致力於把更先進的技術帶到中國。
經商賺錢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買賣雙方或多方的合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何做到互惠互利,共享共榮呢?
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也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麵,他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項目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合作,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1)互惠互利,共渡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麵,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
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供應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件公司必須和軟件公司結盟。
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信息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商業合作的必要和意義就在於此。
(2)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隻是一種表麵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對象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被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因在選擇合作夥伴時的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三者缺一不可。
(3)分利於人則人我共興
對於經商,古今中外,無一不是以謀求利益為目的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是主張分利與人、人我共興的。
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在眾多人的眼中,堪稱為飲料行業中的老“冤家”。然而平日裏二者卻形影不離,情同“姐妹”。可口可樂作為先期成名的產品,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群體。百事可樂就以“一半的價格,雙倍的享受”加大宣傳攻勢,采用增加產品分量的方法搶占了一定的市場;當可口可樂極力打品牌戰,擁有一批忠實顧客時,百事可樂就大肆渲染“喝百事可樂,是年輕一族”,爭取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幾經較量,可口可樂又重占上風。就是在這樣的競爭當中,他們兩家的企業規模才會不斷地在擴大著。
學會與他人合作,搜集他人的智慧,取長補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商場上,我們經常見到,有些企業為了賺錢不惜自相殘殺,搞窩裏鬥,大家拚得你死我活,形成了惡性競爭。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也元氣大傷。
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個世界快餐業的大戶,有誰見過他們之間有什麼爭執?是的,他們從不汲汲於貶低對方,而是致力於提高自己;他們從不想去致對方於死地,因為這樣隻會徒費精力,還不如和睦共處,共同進步。
所以,現在的競爭,就是你利用我的優勢,我利用你的長處,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共謀發展;現在的競爭,就是你聯合我,我團結你,共同爭奪市場,共同開發資源,變分裁為合力;現在的競爭,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提攜,把對手的進步作為鞭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有錢大家賺切記別獨吞
假如你是一名經營日用雜貨的商人,當你的顧客無錢購買時你會怎麼辦?這種問題是很讓人傷腦筋的,美國商人弗萊特兄弟的做法——有錢大家一起賺,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美國有名的產棉區亞拉巴馬,由於那裏的農民手裏隻有棉花,因此,商人弗萊特兄弟積極鼓勵農民以棉花代替貨幣來交換日用雜貨。弗萊特兄弟認為:以商品和棉花相交換的買賣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一時沒有現錢的顧客來擴大銷售量,同時可以操縱棉花的交易價格。運貨車現在可以順路把棉花捎帶出去,不僅避免了以前跑空車的情形,而且也增加了利潤。經營方式可稱作“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買賣雙方都從中獲得收益和方便,如此這般好事,為何不做?
在雙方買賣的過程中把握雙贏的技巧,不僅是弗萊特兄弟的經商手段,也是大多數經商者應該學習的經驗。
可以說,有錢大家一起賺,是商場中賺錢的秘訣,是每個經商者都應當奉行的經營理念。如果你在與商業夥伴的合作中處處想著對方,承諾他的利益一分也不少地兌現給他,他就會覺得與你在一起是有利可圖的。這樣,你的事業才能越做越大。如果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想著占點便宜,人家肯定對你很反感,當然也不願意與你做生意了。
在芝加哥,有一個名叫羅道夫的商人。在他剛剛接手經營公司時,是個喜歡獨樹一幟的人。他常常違犯行規,是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人。一直以來,羅道夫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他的意識中並不存在“有錢大家賺”的經營理念。
一次,公司開研討會,羅道夫發表了自己的論點:競爭對手等於冤家,隻有消滅對手自己才能夠生存。
有人問他原因,他就侃侃而談:第一,同行之間會相互封鎖信息。雖然同行之間是在進行公平競爭,但同行之間卻存在保密性,對手根本不會與你分享他的商業信息。第二,同行可能對你展開突然的商業襲擊。同行之間彼此都在刺探對方的情報,然後神神秘秘地製定針對對手的策略以展開突然襲擊。第三,同行之間避免不了市場的爭奪。同行之中任何一方都想為自己的企業獲取最大的利潤,總是想方設法地占領較多的市場份額與對手爭搶蛋糕。第四,飽和的市場讓同行之間的壓力更大。市場發展到最後,終究會有飽和的一天,不可能容納更多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