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就有人糾正他:做生意的原則是能夠和平競爭,共同提高,一起發展,從而產生雙贏或多贏的效果。但羅道夫堅持認為市場競爭中的對手就是自己的敵手,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潤,給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同行之間必須想著怎樣吃掉對方。以強製弱,以強滅弱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因此,在市場競爭中,可以采用詆毀、攻擊和欺騙的手段,想盡辦法對付對手,不要給對手留下餘地,直至把他們摧垮為止。
這次研討會開了一個小時才結束,羅道夫始終堅持自己的見解及行事方法。眾人聽了羅道夫的一番解釋,理解了他的經營作風,也深深地認識到他會為了商業目標而不擇手段對付同行。到了最後,很多合作夥伴都和他不歡而散。
以後,他開始在生意場上屢屢失敗。經過打擊之後,羅道夫終於清醒了過來。他調整了經營理念,每做一筆生意,他首先就考慮怎樣才能夠與客戶達到雙贏和多贏的效果。結果,在他的經營管理之下,隻用了幾年時間,公司的產品遍及世界各地。
所以在經商過程中,一個從商者需要懂得遵循雙贏的準則,讓大家與他一起賺錢,這樣,自己也好賺更多的錢。
浙江商人金位海家境貧寒,他排行老大,在他下麵還有好幾個兄弟。金位海的父親在他13歲時不幸離開人世。金位海在中學畢業後,毅然走上了社會,打工掙錢。剛開始時,他做司機,後來,他決定在義烏市場上做生意,從此以後,他做起了小老板。
1991年,金位海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小公司居然每年有幾百萬淨利潤。
1996年,金位海又開辦了以小商品運輸為主業的國內長途聯運業務,利潤頗豐。
1999年,投資2000多萬元在杭州開辦九蓮綜合市場。
2002年7月,他來到山東威海文登辦了個批發市場,想在山東“克隆”一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這個批發市場租地6000畝,先期投入1.5億元,僅空調和消防設施就投入2000多萬元。他在考慮攤位的租價時,頗費心思。
那個時候,距文登最近的批發市場——即墨批發市場一個9平方米的攤位年租金是7萬元。但是,金位海給自己的批發市場的年租金定的價格是9平方米5000元,條件是租期5年。
結果,他的攤位全部都租出去了,生意非常火爆。
金位海說:“千萬要給別人留下一個成長的空間,自己能賺錢別人也有錢賺,有錢大家一塊兒賺,隻有大家一塊兒賺,你才能賺到錢。”
盡管做生意需要賺錢,但是賺錢並不是不擇手段地坑害他人,而是以情動人,不重小利重大局。成功的經商者認為,在生意場上“我好你也好”,生意不成人情在,讓大家賺錢,自己才能夠不斷地賺錢。
有句俗話叫做“同行是冤家”。成為冤家的同行大多會兩敗俱傷,因此,“有錢大家一起賺”成了許多同行奉行的一條行事規則。如果你不小心犯了忌,在同行中就會寸步難行。
晚清巨商胡雪岩在湖州城開辦絲行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胡雪岩是依靠時任湖州知府的王有齡的勢力起家的。王有齡在湖州府衙大堂剛剛坐定,胡雪岩的絲行也在湖州城開張了。胡雪岩原本以為憑借知府大人的權勢,湖州百姓自會源源不斷地將生絲送到絲行來,但開張幾月,門可羅雀。眼見同行絲行生意興隆,自己卻無絲可收,胡雪岩猜測其中必定有什麼蹊蹺,便派了一個貼心夥計四處打聽,到底是誰在從中作祟。沒過幾日,小夥計滿載而歸,把打探的消息告訴胡雪岩。
原來,湖州的絲行一向統歸順生堂調遣。順生堂雖是民間會社,來曆卻非同一般。
湖州順生堂打出“安清順民”的旗號,保境安民,排解糾紛,官府對它並不反感,時時還要借重它安撫民心,防止變亂。順生堂在湖州的主要財源,便是壟斷生絲收購。湖州盛產生絲,每到收絲季節,順生堂便派出人員,保護商道安全,維護絲行秩序。絲行同業按一定比例繳納保護費,大家相安無事,各不侵犯。胡雪岩貿然開設絲行,觸犯了順生堂的利益,雖然順生堂懾於知府權勢,不敢公開同他作對,但卻在暗地裏通知養蠶人家,不得賣絲給胡雪岩。順生堂的命令,在湖州百姓心目中有如聖旨,違抗不得,若有違反,便是違犯了洪門家法,輕則棍打、掛鐵牌,重則活埋、淩遲、三刀六洞。
胡雪岩了解到上述情況後,暗暗責備自己粗心大意,竟忘了江湖弟兄們的存在。有道是到了鄉門,先拜土地,順生堂便是湖州的土地神,沒有它的首肯,胡雪岩一個子兒也甭想拿走。於是,胡雪岩備下厚禮,前去順生堂拜見堂主尹大麻子。
胡雪岩在來之前,早已把當地收絲行情打聽得一清二楚。按時價,當地每擔上好生絲也不過二兩銀子,而據他掌握的情況,上海洋商出口到英倫三島的生絲啟運價每擔即超過十兩銀子,兩地相差五倍之多。胡雪岩為洋商利潤之高而咋舌。他發現洋商在湖州壓價收絲,固然是因為湖州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被洋人鑽了空子,更是因為順生堂為維護當地秩序,獲得穩定財源而聽任洋人壓價,被逼無奈。為此,胡雪岩打算同尹大麻子攜手合作,壟斷生絲收購,把洋人擠出湖州,便可同洋人討價還價,提高生絲價碼。
尹大麻子並不傻,他明知洋人收絲壓價,隻是苦於沒有好搭檔合作,無力壟斷生絲市場。所以當胡雪岩主動提出雙方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洋人時,尹大麻子猶如遇到知音,腦中一亮。以胡雪岩的財力,加上知府為後台,順生堂若和他攜手,自然是極為理想。一旦壟斷成功,順生堂的財源將如滾滾巨流,前景極為誘人。於是,剛才還板著麵孔的尹大麻子立刻放下架子,向胡雪岩致歉認輸。按理說胡雪岩可以依仗王有齡湖州知府的大權逼迫尹大麻子就範,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是一名商人,商人就要按照商人的方法去做。“有錢大家賺,別人才會認同你。”
太貪心的人,最終結局一定是眾叛親離。有些人在還沒有賺錢之前也許有這樣的想法:“等賺了錢,我一定要好好回報家人、朋友和合作者;要是賺了錢,我一定把其中幾分之幾拿出來,分配給大家。”但事實上,一旦把錢賺到手裏,他的整個想法就完全變了,總是牢牢攥緊自己的錢袋。也有部分人拿出少之又少的一部分錢來“犒勞”大家。這樣做事的人,人脈網隻會越來越小,賺錢的機會也會逐漸減少。
所以,有錢大家一起賺,切記千萬別獨吞。這樣,你不僅贏得了朋友,更為自己贏得了財富。
同行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
俗話說,“同行如冤家”。其實並非如此。既然大家做的是同一行業,就注定是吃同一個鍋裏的飯,飯多倒無所謂,飯少了就會產生競爭。當麵臨這種情形時切莫把同行當冤家,殘酷的排擠、打壓對誰都沒有好處,鬥的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
商人之間,經常存在一種敏感、微妙的情緒,他們表麵上親親熱熱,假如你的生意經營得不怎麼樣,大家還可以相安無事,但是如果你比其他人強些,他們這時並不是想通過發展來超越你,而是在背後聯手,把你搞垮,這也是中國商人的悲哀。
即便是你的朋友、合夥人,有時也會被這種嫉妒心理衝昏頭腦。嫉妒,是人之常情,是自私的屬性,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這種嫉妒之心。在日常的交談中,“我知道某公司有了麻煩”這類的話總是比“我聽說某公司生意很旺”的話多得多,幸災樂禍的話總比唱讚歌入耳。
譬如說,你經營的飯店價高質劣服務差,顧客自然都跑到你旁邊的飯店去了。假如有那麼一天你暗中的咒罵應驗了,一場火燒了你旁邊的幾家飯店,你的生意也一定好不到哪裏去,人們寧可多走幾步,到遠一點兒的飯店。而且,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你旁邊又重新冒起幾家飯店,你麵對的境況會與從前一樣,如果你要徹底改變現狀的話,你會發現不是消滅對手,而隻能是在提高服務和質量上找出路。
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當嫉妒進入競爭領域的時候會變得極其可怕,其危險之處是它讓我們隻想到自己好——不是通過搞好自己的生意,而是通過搞垮我們的對手。
老是希望別人倒黴的人,在生意上一定不是個行家,很難取得更大的成功。別人垮掉了,除了滿足你自己的自私欲望外,實際上你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所以,你要搞清楚的是:你僅僅是個小生意人而已!你並沒有足夠的力量改變整個市場的格局。
經營小生意,資金少,難題多,稍有不慎,便會蝕本倒閉。因此,生意人要想維持一定的價格和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對手搏殺不是明智之舉,反而是聯合在一起,在價格、範圍等方麵達成一定的默契,才能共享其利,共存共榮,皆大歡喜。
生意人應遵循這樣一個原則:隻要是有利可圖的交易,你賺一百,別人賺一千,對於你來講也是成功的。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如果你不讓別人賺一千,你自己連那一百也賺不到。
胡雪岩做絲業生意的時候,同行業就有幾家已經相當有規模,而胡雪岩卻沒有忌妒,傾軋對方,而是設法和這些對手搞好關係,取得他們的幫助和信任。湖州南潯絲業“四象”之一的龐雲繒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胡雪岩為了將自己的絲業做得更大,便尋求對生絲頗為內行的龐雲繒的合作,從而在絲業市場上形成了氣候,胡雪岩也得以在華商中把持蠶絲的國際業務。
當然,與對手的合作是以利益互惠為基礎的,胡雪岩做生意得到了龐雲繒的幫助:而胡雪岩也向龐雲繒傳授了經營藥業的經驗,後來龐氏在南潯開了鎮上最大的藥店——龐滋德國藥店,與設在杭州的胡慶餘堂關係密切。
實際上,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也得益於同行“冤家”的真心合作。
作為商人,如果整天絞盡腦汁相互拚殺,最後隻能是兩敗俱傷。曾有兩間門對門的雜貨店,店主為了招攬顧客,相互展開了一場壓價大戰,把自家商店的商品價格一降再降。可是,連續的降價,反使顧客以為他們的商品是假冒偽劣品而敬而遠之了。如果我們在競爭中遇到了勁敵,而采取以下的做法可能會更好一些。
(1)顧客在你的店或廠裏沒有買到想要的商品時,你可以把他介紹到自己的競爭對手那裏去。
(2)對手的經營發生危機時,你可以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而不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3)做宣傳廣告時,不要貶低對手。
(4)同行前來參觀時,熱情接待,任其觀看、詢問。
(5)和競爭對手保持融洽的關係,經常上門探訪,交流各種經營和商品訊息。
總之,個體的力量是弱小的,如果能夠與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精誠合作,則有可能會彌補各自的不足,借“對手”之力,達到—起盈利的目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非常注重同行間的合作,他說:“同行不妒,什麼事都辦得成。”
“同行是冤家”,很多人常常會對自己的對手、同行怒目而視,相互排擠,非要爭個你死我活才肯罷休。其實,在同行之間,競爭雖然會讓你感到緊張,但是,正是因為這樣一份緊張,才催人奮進。如果能和他們合作,也將利於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達成共贏,為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空間和利潤空間。
市場總是有飽和度的。一種生意,同行之間由於經營內容的相似甚至是相同,也就意味著要分享同一個市場。對同一市場的分享,也就是利益的分享,因此同行間能夠成為冤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為了各自利益,互相忌妒,由忌妒到傾軋、競爭,已是家常便飯。在競爭中,或者一方取勝,另一方被迫稱臣;或者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或者一時難分勝負,雙方維持現狀,醞釀新的一輪競爭。這似乎是我們都能理解的,也似乎是我們大家也都能認可的市場規律。
在這種循環中有沒有既不觸動對手利益、己方又能得利的第三條路可走昵?
胡雪岩用他的親身經曆證明了第三條路是可行的。他時時顧及到同行的利益,既為別人留餘地,也給自己開財路,保持了穩定的經營,達到了雙贏的局麵。
而那些隻管經營自己的事業,而把同行對手全都當做真正的敵人來對待,那麼他的利益必然不會長久。
香港漫畫家黃玉郎,曾經紅極一時,但是他是個草木皆兵的人,對競爭者殘酷無情,對身邊助手和旗下員工也不友好,以致在他炒股失手時,競爭對手和周圍的人,或低價收購他的股權,或控告他賬目作假,或控告他抄襲他人作品,或控告他妨礙他人著作出版。於是,不但公司姓了別姓,別墅和轎車等被政府沒收,人還被送進監獄。同行們都說,這是他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顧他人的結果。
所以說,同行之間不僅要競爭,更要合作。依靠對手的力量,將眼光放遠,舍掉眼前的小利益,才能取得長遠的大利益。
在北京,不知道你是否注意過這樣的現象,一個空曠的場地白天是免費停車場,停滿了各種各樣的小轎車。晚上,則是小攤王國,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吃攤,天南海北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在這裏,顧客隨便坐在一家攤位上,吃了這家的食品,如果還想吃其他風味的,攤主馬上會派人取來奉上,結賬時隻要向這家結就可以了。顧客感到非常方便,攤主之間不但從未發生利益上的糾紛,還因為這樣的合作,既保證了自己的好處,又照顧了別人的利益,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計策。
縱觀古今,善於聯合對手的人,總能打開別人難以打開的局麵。依靠對手,聯合對手的力量非但不會影響到自身的經濟利益,更有利於以對方為靠山,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保證自己的經營穩步前進。
所以,同行並非冤家,不是相互排擠、相互搞垮的關係。同行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是一種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