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一向追求名牌消費的徐靜在商業圈各大商場看到,不少休閑品牌的服裝都掛出了讓利幅度較大的宣傳,“最後清貨”、“季末全場5折”之類的打折促銷語處處可見,這讓她非常高興。在步行街上的一些店鋪中,她還看到,部分T恤和短袖襯衫打l折,這些“名牌”服裝的價格在20至30元間,便宜得令她咋舌。沒有多想,她就選購了兩件喜歡的衣服。生活中像徐靜這樣的人大有人在,要不那些名牌打折的店鋪怎麼會那麼火爆?

商家用打折招攬顧客本來也沒什麼,但是如果所有的商品都給標上原價和折扣價,那打不打折還有什麼意義呢?唯一的結果是價格不實了,進而當然是貨也就未必真了。

而那些低至1—3折的打折服裝,大多數是商家在玩弄價格障眼法,並非真的揮淚大甩賣。這樣的手法在一些低檔的服裝、品牌或知名度較低的服裝銷售中,幾乎是眾所周知的做法。他們利用人們對大商場的信任,先將價格調高再以極低的折扣賣,要不就自己印點兒誰也不知道的洋商標,縫在服裝上,再弄個明低暗高的標價和折扣價,消費者應該特別警惕的就是這類欺詐式的打折。

要記住,“名牌”打折大多不會是貨真價實的,看似驚爆的優惠價,其實不知“宰”了你多少錢呢?如果不賺錢,他怎麼會守著那個攤子浪費時間呢?值得提及的是,他賺的還不止小錢呢!所以,買之前還是考慮好了,不要過於盲目。如果折扣店、特賣會都可以廉價買到稱心的好東西,那專賣店豈不都要喝西北風去了?

想要不被“宰”也很簡單,不要貪圖便宜去買那些打折的“名牌”是最好的辦法。其實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講,根本沒有必要去追求所謂的名牌,說到底那就是一種虛榮的表現。如果沒有特別的商業應酬或是重要的場合,隻要穿著舒服,用著舒心就行了。

有些商品雖然不是名牌,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質量不好,或許是因為他們缺乏資金暫時沒有能力做廣告。相反,有些品牌雖說廣告做的特別響亮,可是這也不代表他們的產品質量就一定好。正品還不一定貨真價實呢,更何況那些打折的“名牌”呢?

自揭其短並非自斷後路

世界上沒有一樣商品是完美的,總存在某方麵欠缺,在營銷中抓住商品特點,恰如其分地自揭其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我國古代,相傳有一家酒店門口貼出招貼,上寫:“本店以信譽擔保,出售的完全是陳年好酒,絕不摻水。”另一家酒店的門口也貼出招貼:“敝店素來崇尚誠實,出售的一概是摻水10%的陳年老酒,如不願意摻水者,請預先聲明,但飲後醉倒概與本店無涉。”讓我們看看結果如何?前者說過了頭,失去了顧客的信任;後者自認酒中摻水,又風趣地肯定摻水的必要,讓顧客願意上鉤,酒店生意格外興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有其正反兩個方麵。同是給產品做廣告,一個從正麵予以讚美,一個既講明優點也講明缺點。二者相比,後者反而更能打動顧客的心。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的食品配方中起保鮮作用的添加劑的毒性雖然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倘若悄悄地從配方中刪除添加劑,又會影響產品的鮮度。如果公布於眾,則會引起同行們的強烈反對。

怎麼辦呢?經過慎重考慮,他毅然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亨利。霍金士先生話一出口,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便立刻召集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迅速聯合起來共同抵製亨利公司產品,亨利公司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這場爭論持續了整整4年!出人意料的是,亨利公司在近於傾家蕩產之時,名聲卻家喻戶曉,不但得到了政府支持,產品也成了人們放心的熱門貨!原因似乎又很簡單——亨利公司是第一個坦誠為顧客著想的公司,是第一個像朋友一樣把自己的“短”亮出來的公司!此後,亨利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恢複了元氣,規模也擴大了兩倍,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工業第一把交椅!

經商中,很多經營者都習慣采用說漂亮話來宣傳、推銷自己的商品,然而,有些精明的經營者卻反其道而行之,如實地提示商品的不足和缺點。這種開誠布公的做法,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負效應,相反還會為企業贏得良好的信譽。

日本一家廣告公司為推銷一新型手表做了這樣一則廣告:“這種手表走得不太準確,24小時會慢24秒,請君購時要深思。”如此真實的廣告,無疑會令人信服並產生好感。

再來看一下美國吉利公司如何做的。美國吉利公司在宣傳其產品剃須刀時,既沒有嘩眾取寵的吹噓,也沒有金獎銀獎地自誇,而是向消費者言明產品的特點,提示消費者在使用時注意。廣告詞中說,吉利刀片最大的特點是鋒利耐用,不傷肌膚;但弱點在於可能生鏽,用後唯有擦幹存放才能避免鏽跡。

這種誠實的廣告宣傳,不但沒有影響產品的銷售,反而獲利消費者的信任,使產品風靡全球。

日本的美津濃在日本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世界性運動用品生產廠商的品牌。該公司出售的運動衣口袋裏都會附上一個條子,上麵寫著:“這種運動衣是用質量最好的染料,用最好的技術漂染的。但我們覺得遺憾的是還沒有達到完全不會退色的境界,還是會稍有退色的。”

美津濃這種自我揭短的手法,不但沒有影響銷量,反而直到良好的化劣為優的作用——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該品牌很快享譽國內外。因此,美津濃的生意長盛不衰,錢財自然也隨之滾滾而來。

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經營者來說,客戶關心的才是能夠真正打動客戶的。客戶關心什麼?客戶想要的是產品,關心的自然也就是產品,產品的使用方法、性能、優點,還有缺點。

然而自我揭短的好處並不是所有的企業、商家都能看到的。在一些企業中,不敢承認產品的缺點就像是一個企業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會有哪些缺點。另一種就是顧客購買了產品或服務,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企業不承認這個事實。與自曝缺點相比,到底哪一種方式才是自斷後路呢?

表麵上看來,“自我詆毀”,否定自己是自斷後路。但事實上,否定自己給消費者的印象卻是真誠的。所以,與自吹自擂相比,否定自己更能贏得顧客的青睞。

當然,這並不是說誇耀自己的產品就一定得不到顧客的青睞,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的企業熱衷於做廣告?事實上,廣告傳遞的主要是商品信息,是溝通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三者之間的橋梁,做廣告的效果也是相當好的。

所以,不管你是好的還是差的商品,也無論你怎樣的自我虛誇和怎樣的自我貶低,畢竟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隻要真誠,即使是否定自己,也同樣會贏得顧客的心、受到良好的評價、創造更大的利潤。

贈品背後的玄機

節假日是銷售的黃金時期,平常沒有空閑時間的人們往往會在節日期間大量購物,而廠商也針對用戶的節日消費心理,推出各種降價促銷、促銷送禮等活動。

麵對豐厚的贈品,大家一定要保持平常的心態,假如你要買手機,那麼就不要太過在意隨贈的微波爐或咖啡壺之類的物品。時下,附帶贈品以促進商品銷售在各大超市裏隨處可見。消費者也很容易被這些贈品所吸引。對此,消費者各有說法,有的認為這確實是一個“撿便宜”的好機會,而也有的消費者認為,其實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最終為這些“贈品”買單的還是消費者自己。

“這些贈品雖然很誘人,但在很多情況下,附帶了贈品的商品售價會比沒有贈品的商品稍微貴一點,廠商實際上隻是以較優惠的價格讓你獲得這些贈品,而不是完全的免費贈送。我們往往買回來才發現,其實很少用,甚至根本就用不著這些贈品。而由於是贈品,一般都不允許退貨,隻能扔掉或者閑置起來。”消費者李先生這樣表達他對贈品的看法,“有一次在超市購買洗衣粉時,發現某品牌的洗衣粉附贈了一個小小的塑料桶,當時就覺得挺劃算的。但是再仔細一看價格,發現這種洗衣粉比其他同等劑量的洗衣粉高出十幾元。而且這個牌子在市場上也並不是很有名。”這就讓人產生一個疑問,隨贈物品真的是“送”給消費者的嗎?

贈品雖說是送,但是它的價格其實包含了你購買的產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廠商願意做賺錢的買賣。

楊女士稱,一次她看到一超市促銷,“買一箱木瓜奶送一箱酸奶”,於是就爽快地買了兩箱。沒過兩天發現酸奶的味道有點怪,細心查看發現贈送的酸奶剛過保質期。當她向商場銷售人員詢問時,被告知“贈送商品不予退換”。

商家往往抓住消費者喜歡實惠的心理,贈送的禮品很多都是價格低廉的小禮品,更有甚者送出殘次品或快過期的產品。由於食品都有一定的保質期,商場不可能在保質期內將所有的進貨全部銷售完。為了避免食品爛在商場裏,往往要通過各種促銷手段將即將過期的食品消化掉,把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撿便宜的心理人人都會有。其實你隻要買到值得購買的產品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為不需要的贈品多付錢,越豐厚的贈品越是不可能白送的!特別是贈品的質保,更是要多加注意,不要為贈品花了錢,而又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何女士因在某大型超市購物達到了一定金額,獲贈了一張80元的購物券,銷售人員告知何女士,再添120元,可以購買一條18K的金項鏈。於是何女士便購買了一條。後經過鑒定,何女士所購的這條“金項鏈”屬偽劣產品,而由於沒有在購買時向商家索要相應的購物憑證,也沒有辦法找商家理論,隻能自認倒黴了。

贈品是商家們促銷贈予的,不同於無償贈予,消費者獲得贈品的前提是付款購物達到要求的額度,從這個角度來看,贈品應算作經營者提供的商品,也就是說,商家提供的贈品應該是合格、合法的商品。不過,當消費者購買了有贈品的商品後,若要退換貨時,贈品也應當退給商家,因為贈品和商品是捆綁消費的,應當將贈品和商品視為一體。

在一些銷售多功能一體機的代理商中,除了廠商針對某一型號多功能一體機產品推出的產品促銷活動外,各產品代理商為了增加產品的銷售量,會時時推出形式各異的促銷活動,如果是真心讓利給消費者還好,但這其中也不乏陷阱。

例如,一款激光多功能一體機的市麵價格為3500元,其原裝硒鼓的價格為700元左右,一商家竟然打出了“4200元銷售一體機,免費贈送原裝硒鼓”的產品促銷海報。

如今,有許多經銷商推出買贈活動,將幾份同等數量的同種商品包裝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贈送”,這種贈品價值與主要商品相差無幾,甚至是相同的促銷,這就存在著搭售的嫌疑。

曾有商家在保暖內衣的專櫃前赫然寫著“買1送7”字樣,對於這樣的舉動,商家稱自己是以虧本換人氣,“賠錢賺吆喝”。以獲取最大化利潤為目標的商家竟然會幹賠本的生意,這種解釋難以令人信服。有人以此商場“買1送7”為例算了一筆賬,結果發現:如商家所說,買一套398的保暖內衣就可獲贈同質內衣一套(價值398元)、絨棉內衣一套(價值268元)、保暖褲一套(價值118元)、襯衣一件(118元)、5公斤大米、5公斤麵粉各一袋、油一袋等七種商品的話,按保暖內衣價格包含100%利潤計算,則商家就會虧損247元;按200%利潤,商家仍虧損56.5元;而若是按300%利潤,商家就可獲利23元。

據透露,在商場一件400多元的品牌保暖內衣在市場中150元就可批發到,而其實際成本也隻有七八十元。在各種促銷活動中,大多存在著價格虛高問題,一套平時標價150元的商品在促銷活動中可能就會漲至500元左右,而附贈的物品價格也會隨之升高。同時,商家還會借此將一些過期、過時、滯銷、質次的物品推銷出去,商家的利益絲毫不會受損。

出於“廠家做品牌,商家做人氣”的關係,商家在迎合供應商品牌促銷目的的同時,以犧牲某一小部分商品的利潤為代價吸引了大量人氣來銷售其他物品,總體上提升了商場的整體利潤——即使在保暖內衣方麵少賺一些,在其他方麵也會賺得更多,商家無論如何都不會吃虧。

某日,劉小姐突然發現,辦公室裏女同事的水杯十有八九是贈品,其中有兩個外形相仿的杯子,據說是某品牌手機的贈品,價值30多元呢。劉小姐看了心癢癢,正打算換手機的她這下有了要選購的目標。

無獨有偶,某品牌咖啡總會推出新春禮盒,在禮盒裏附送一個精美的金邊生肖咖啡杯。羅小姐的朋友連續三年都送這種咖啡禮盒給她,“羊”、“猴”、“雞”三個生肖杯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可羅小姐想集齊12生肖。盡管自己不愛喝咖啡,但她還是會為了集生肖去買咖啡禮盒。

如今,像以上兩個主人公那樣衝著贈品買商品的消費者的確不少。大到贈微波爐,小到送遊泳票,商家如此“大方”令人眼饞。有些人總愛實惠,贈品亮相,商場人氣陡漲。可贈品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其實,仔細想想就會明白。贈品終歸是促銷手段,往往先讓你嚐點甜頭,再掏你的銀子——贈品是魚餌,願者上鉤。

在某家電商場,一款標價為1.3萬元的洋品牌背投彩電,免費附贈一台超薄DVD。但細心調查一番後會發現:同品牌的新款背投也沒超過1.2萬元,兩款差價足夠任選一台同品質DVD。

也許還有人刨根問底,白送你的東西畢竟有成本,成本哪裏去了?這算不得什麼商業秘密,很簡單很通俗的一句話:肉爛在鍋裏,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就是本質所在之處,也就是說,為贈品買單的仍是消費者。

很多商家都以贈品為誘餌開展促銷活動,孰不知,贈品有的是倉庫積壓品,有的是劣質品、冒牌產品、“三無”產品,有的甚至是過期變質食品。同樣,商家在街頭巷尾發的免費拍藝術照、免費美容等宣傳單,但消費者的妝化到一半時會被告知粉底和假睫毛需付費,價格一般是幾十元,如果不用則會影響相片效果。此類的銷售形式有很多種。比如在牙膏貨架前,不同品牌的牙膏,如果價錢相近,一個品牌有杯子相贈,而另一個品牌沒有任何禮品贈送,相信大多數消費者會選擇有贈品的牙膏。其實商家正是抓住了部分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理,利用贈品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據了解,無論在大賣場還是百貨商場,這種即買即贈的現場贈送方式都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現在有許多經銷商也采取了“捆綁銷售”的方式。例如在購買數碼相機時,人們會發現有的經銷商會額外地給你搭配許多配件,此時,你就該注意了!因為有的不法商人往往是通過這一手段來獲取利益的。比如,一款家用低端的數碼相機,其單機價位為1500元左右。但當經銷商把相機包、儲存卡、三腳架、相機膜、充電套裝等都算在內時,有的甚至會要價2000元。其實際價格也就在1700元至1800元之間。這樣的銷售,就比單純的隻賣相機要掙得多。

“羊毛出在羊身上”。經營者通過會計處理的方法已經悄悄地把贈品的價格轉移到了主商品之中,最後還是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所謂的“免費贈送、讓利酬賓”決不是經營者自己掏腰包,而是經營者將消費者實際花錢“買”了的東西以“贈與”的名義給了消費者。消費者並沒有在那些帶有隨贈物品的商品中得到任何實惠,相反,還多掏了一部分“隨贈”物品的錢,多買了一些未必有用的東西。

不過,這種形式為許多消費者所接受。通常情況下商家搞促銷發放的贈品與所賣商品不是相關的物品,有些也確實對消費者有所用處,如贈送花生油之類的。同樣的兩樣東西,你各自去買可能需要花上300元,可是由於以促銷的形式賣,你可能隻需要250元就可以買到,這樣也就等於為消費者省下了幾十元錢,而對於商家、廠家來講,雖說賺的比較少,但是多少也賺到了。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這種附帶贈品的物品時,一定要斟酌再三。看看所贈送或搭售的物品是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若不是,則沒有必要購買。若真正需要,那不妨買回去,這些都要看消費者自己的了。

商家之所以搞促銷活動,發放贈品,目的無外乎是“追逐利益”,而這個利益就需要通過消費者購買廠商的產品來實現。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有“免費的午餐”,天下也不會有餡餅掉在你的嘴裏。他們隻是利用贈品來謀取暴利,也就是說贈品隻是他們賺錢的敲門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