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路上的成功者,沒有誰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他們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並且做了許許多多其他人不願做的事。有的人在創業投資的時候就另辟蹊徑,把錢投在人們都不敢投或都不願意投的地方。
撿破爛,是大多數人都不願做和恥於做的事,它能賺多少錢,恐怕一般人不能了解。然而有個名叫杜茂洲的四川農民,就通過撿拾垃圾成為擁有百萬資產的成功人士。
杜茂洲是上世紀80年代末去北京撿拾垃圾的。去北京撿拾垃圾之前,杜茂洲曾在家鄉做過幾年的代課老師,修理過無線電,養過豬,但都收入甚微。他到北京後也曾從事過多種職業,但全都碰了壁。後來他到北京朝陽區的焦莊垃圾場做了一名拾荒者。那時候拾垃圾的人很少,用“隻要一彎腰,滿地是黃金”來形容當時拾荒的收獲一點也不過分。1990年,杜茂洲一天最高賺過50元錢,這比他在老家時一個月的收入還多。當時他興奮地想:撿垃圾,可能是他今後的生財之道了。如今15年過去了,他通過撿拾垃圾成了擁有百萬資產的北京茂洲學瓊物資回收公司的董事長。
“垃圾堆裏也有黃金。”客觀地講,市場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時候市場上都存在商機,關鍵在於創業者能否找到自己可以涉足的“空白地帶”,迅速搶占一席之地。別人丟棄的東西未必就是一塊垃圾,重要的問題是:你是否有那雙從垃圾中發現黃金的慧眼呢?
越來越多的經商者抱怨商機難覓,生意難做。其實,造成這種被動局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定位的方法出了問題,陷入了“人取我取,人予我予”的跟風局麵。看著人家賺錢了,就一窩蜂地跟著“上馬”,可等你的產品上市時,市場也飽和了。這樣的經商方法,生意怎麼會好做呢?
影響生意的新元素
美國有家大飯店老板為了使生意紅火,賺取更多的利潤,挖空心思想辦法。這家大飯店地處紐約的繁華地段,門麵裝修得華麗高檔,而且店內的食物味道很好,價格也便宜,服務也周到熱情。然而,奇怪的是開業之後,生意一直都非常冷清。甚至有顧客進門後調頭就走的現象,這讓飯店的老板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飯店老板請自己的一個教授朋友吃飯。到自家飯店落座後,老板向朋友談起飯店的奇怪現象。那個教授打量了一下飯店,飯店富麗堂皇,有紅色的牆壁、餐桌、地板,最後教授認為問題就出在飯店的牆壁、餐桌、地板上。老板充滿疑問:“這些裝飾的搭配沒有什麼不合理啊!”教授對飯店老板說:“你看過鬥牛嗎?牛的本性溫和,然而它為什麼會發瘋似的猛撲向鬥牛士?那是因為鬥牛士手上拿著火紅的鬥篷。”飯店老板有些明白了:“難道就是因為這些紅色的裝飾?”教授說:“紅色會引起暴躁的情緒。”
飯店老板聽後恍然大悟:在這種令人不安的環境中,有幾個人能夠靜下心來淺斟慢酌、談情說愛呢?教授提了個建議:“把牆壁改塗成淡綠色。”老板聽了立刻重新裝飾飯店,他把所有的地方都改塗成了淡綠色。沒有想到的是,在飯店重新營業後又出現了新的煩惱:顧客用餐之後總是不肯離去,使得餐座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
店老板把情況向教授一說,教授無可奈何地說:“我原來隻讓你改塗牆壁,結果你把一切都換成了淡綠。如此有安靜感覺的地方,誰又願意匆匆離去呢?”原來餐桌上保留紅色可以在短時間內促進顧客的食欲,而在用餐之後,如果逗留時間過長,紅色就會引起內心的煩躁,促使顧客離開。
聽了教授的話後,飯店老板又作了一番修改,果然,餐座利用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生意越做越紅火了。
從以上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做生意不僅要具有巧妙的智慧,還應該懂得一些奇妙的知識,這樣能夠為自己的買賣增色不少。像色彩、音樂等這些與人們心靈相通的東西,如果能在生意中靈活運用,往往能夠起到神奇的效果。
無獨有偶,日本東京一家咖啡屋的老板,也是利用顏色來吸引顧客,從而賺取更多的財富。
這位咖啡屋的老板,整天琢磨著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咖啡屋生意更好呢?當然,他並不是以偷工減料的方式。他發現,顧客對咖啡的感受會受到杯子顏色的影響。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那名老板做了一個小實驗:他讓朋友喝4杯完全相同的咖啡,結果發現,由於盛咖啡的杯子顏色不同,朋友對咖啡的評論也有很大的區別。30多位朋友的試飲都證明了這個結論。
試飲結果表明,對於咖啡色杯子裏的咖啡,有2/3的人都說“太濃了”;對青色杯子裏的咖啡,大部分朋友認為“既不濃也不淡”;而說紅色杯子裏咖啡“濃”的人則達到了九成。
咖啡店老板根據自己的試驗結果,想出了節省咖啡用料的方法,那就是把咖啡屋裏的杯子全部改成了紅色。這樣,不僅節省了咖啡用料,還給顧客留下了特好的印象,又不會讓客人們感到咖啡太濃。咖啡店的生意也因此特別的紅火。
除了顏色對顧客的內心會產生影響之外,音樂也可以起到相似的效果。美國有研究人員曾在超級市場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顧客的行為往往會同音樂合拍,當音樂節奏加快時,顧客進出商店的頻率也會相應地加快,相反,音樂節奏減慢,顧客的選購時間就會延長。
根據試驗中的統計數據發現,當音樂節奏達到每分鍾108拍時,超級市場的日平均營業額為1.2萬美元。而當音樂節奏降到每分鍾60拍時,商店的日均營業額競增加到1.7萬美元。由此可見,慢節奏的音樂可以鎖住顧客在店內的腳步。
當然,在生意場上有的買賣應該讓顧客駐留的時間加長,而有的買賣則需要讓顧客的步伐加快,音樂頻率的運用也應該視情況而定。
在一家歌劇院的對麵有個餐館,餐館老板發現自己的生意與歌劇院所演曲目密切相關。當歌劇院上演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時,由於其音樂比較沉重,讓人們的內心有疲憊之感,劇終之後觀眾們都匆匆回家休息了,這時餐館的生意就變得冷清;當歌劇院上演《茶花女》時,人們往往會因為感動而急切盼望平靜情緒,就會不自覺地進餐館呆一會兒,吃點東西;而在歌劇院上演《鄉村騎士》時,餐館裏的生意特別好,尤其是酒的銷量大增,這是由於該片富有激情。因此,飯店比較適合播放輕快的音樂,這樣可以使顧客的用餐速度不知不覺地加快,能夠提高餐座的利用率。最好不要采用過分憂傷或者過分勁爆的曲目,這樣會影響食客的心情。
而商場則比較適合用那種輕柔舒緩的音樂,這樣可以使顧客的腳步放慢,使其駐留店內的時間延長。
有一個精明的美國商人就在自己經營的商場裏,從早到晚播放著輕柔舒緩的慢節奏音樂,在這種音樂的伴奏下,他商場的營業額猛增10%以上。由此可見,音樂與生意有著密切的關係。
總之,無論是色彩還是音樂,都是影響生意的重要因素,因為它們都與人們的情緒相關。精明的生意人會注意采取適當的音樂和合適的色彩,為自己的買賣營造良好的氛圍,也為自己的生意贏得更大的效益。
好策劃成就好生意
生意不論大小,工廠企業也好,沿街叫賣也好,都需要經營者進行深思熟慮的策劃,這樣生意才能長盛不衰。缺乏策劃的生意,會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而誤入歧途,走向破產,而良好的策劃不僅能夠讓買賣變得更具生機與活力,甚至有時不但能夠使生意“死而複生”,而且會更上一層樓。
張先生是做企業策劃的,他有個朋友開了一家書店,店名叫“旗幟書店”,書店沒有經過任何籌備就開張了,生意卻不錯。然而,好景並不長,由於旗幟書店生意不錯,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圖,也都一家接一家開起了書店,書價也越賣越低,因此旗幟書店的銷售額一落千丈,眼看生意就要垮了,張先生的朋友心急如焚,聽說張先生放假在家,便央求張先生幫忙,張先生欣然同意。
張先生調查發現,書店周圍有50多家工廠,工人大約為兩萬人。接著,張先生對書店讀書人群進行心理調查與分析,認為這些讀者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但是他們看書更多的是懷著從眾心理,因此缺乏毅力。另外,由於工資不高,購書的可能性比較小,其購書的主要目的有學習、消磨時間、送禮,最受歡迎的書籍一般都是行為指導書,如成功學、期刊、通俗讀物以及專業性較強的書如電腦書、文學書等,一般來說,可接受的書價普遍在20元以內。
根據調查以及分析結果,張先生認為,旗幟書店過去並沒有抓住消費者的心,開始生意好是因為那時沒有書店,旗幟書店是唯一可提供學習與消遣的地方,而如今書店的增加,使這個群體有了更多的選擇,且其他書店價格更便宜。針對這些狀況,張先生提出一係列建議,以便為書店改頭換麵。
首先,把旗幟書店更名“打工書屋”,重新進行定位與規劃。更換書店名字是為了拉近書店與打工者的心理距離,而且新店名具有“打工者的精神家園”的意義,代表了書店的消費理念,滿足了打工人員心靈的歸屬感;同時,改變單一的購書服務,而是推出俱樂部會員的消費形式,讓讀者獲得更全麵的服務,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
其次,書店遷址。張先生建議把書店從偏僻的集市角落中搬到工業區的集市上去。開始時朋友極力反對,認為集市中心不僅房租貴,而且有較多的娛樂場所,如投影廳、溜冰場、卡拉OK等,這些娛樂場所很容易對書店產生影響。張先生的解釋是:盡管集市中心有各種娛樂場所,但是娛樂方式很單一,打工者去隻是為了圖個新鮮,而“在鬧市中尋找寧靜”卻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因此書店的生活方式在眾多娛樂方式中可以一枝獨秀,必定受到歡迎。在張先生的說服下,朋友最終決定遷址。
再次,調整書的類別。原來的旗幟書店中的通俗書最多,由此在打工者心中形成了消遣場所的形象,而這種形象已經被大量模仿,沒有了特色。對此,張先生認為應該賦予書店人性化、特色化的特點,比如把行為指導書籍作為一個重點,以幫助打工者學習,增強個人能力。
第四,重新開業。以中獎方式點燃購書激情。改名遷址並且經過裝修的新書店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文化氛圍,書店的書籍也按照策劃進行了調整,一切就等著重新開業了。張先生為書店的重新開業進行了主題策劃,其主題是“到打工書屋購書中大獎”,並在各處張貼主題海報。活動規定:凡在開業一個星期內在打工書屋購買書籍總價超過10元以上者,均可參加一次抽獎,且中獎率為100%。一等獎獲得者可任意挑選價值20元的書籍一本,二等獎獲得者可以任意挑選價值10元的書籍一本,三等獎獲得者可任意挑選價值5元的書籍一本,四等獎獲得者可以獲得價值2元或以上的電話簿、圓珠筆等商品。購書抽獎的消息傳播出去後,立即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開業當天,書屋被圍得水泄不通。打工書屋的名頭一下就在工業區打響了,讀者們對打工書屋也津津樂道。
第五,重大節假日的活動策劃。為了強化書店與眾不同的形象,可以在一些重大節日進行促銷活動以及店慶大酬賓。
通過這樣的策劃,書店果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以及獨特的風格,讓讀者們有了心靈的歸屬感。其會員製模式、活動策劃都是撥動消費者內心之弦的重要方式,被不少精明生意人演繹得出神入化。
如果沒有張先生的精心策劃,書店也可能早就關門大吉,更談不上後來的長足發展。所以,做生意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策劃,這樣,才不至於在商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
商品打折的背後
“超低價”、“今日特價”、“瘋狂特價”、“絕對便宜”、“最後減價”、“季末清貨大減價”、“門麵到期”、“最後三天大減價”、“揮淚大減價”、“新款8折”、“心動優惠”、“買100還60”、“驚喜再現”、“限時限量3折搶購”等等煽情的字樣,在一些商場、門店屢見不鮮。“打折”已經是商家多年來慣用的手段,消費者能夠從他們的“打折”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嗎?
有一次小蘭去商場購買商品,當時商家給了她一個折扣,算下來要比原價便宜不少。可當第二天她再次經過該商場時,又看到了同樣的商品打了更多的折扣,令小蘭大吃一驚。難道僅僅隻過了一天,自己就吃了這麼一個大虧嗎?可仔細一算,打折後的實價比自己前一天購買的價格要高出數十元,這是怎麼回事?她有點納悶,不過後來她突然想到了標價,這次的標價比前一天高出100來元,難怪打折較多後商品價格反而會高出打折較少的那次。
許多商家為提升人氣,擴大市場份額,會定期開展打折促銷活動,但少數經營者常常在商品打折促銷前先把價格提上去,在此基礎上再打折。這樣一來,消費者不僅沒有買到實惠的商品,反而要支付比沒有打折更多的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千萬不要被迷惑。
商家在打折銷售中玩花招,打折以前先提高價格,導致商品打折後銷售價格比打折前還高。這種做法不僅有坑蒙拐騙之嫌,也使自己失去了寶貴的信譽。
陳女士到一家服裝超市,想給孩子買一套秋裝。她看中了一款標價39元的長袖童裝,但由於當時天氣還不算冷,她未曾當即購買。過了不到半個月,天氣漸漸轉冷,她再次來到那家商場,這次她沒有挑選,直接走到上次看中的服裝櫃台。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那套童裝還掛在原地,可標出的價格由以前的39元變成了49元。陳女士谘詢了銷售人員,銷售人員稱該童裝出售可打折。陳女士根據打折計算了一下,發現該套童裝打折後的出售價格和以前的標價少了1元錢。雖然價格是比以前少了1元錢,但是她認為“這不明擺著是欺騙消費者嗎”?陳女士對此深為不解,認為超市提高價格後再打折明顯是愚弄消費者,是一種欺騙的行為。
打折銷售是在商品換季時使用的促銷方式。而現在一些商家卻以打折做幌子,用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挑逗人們的購買欲望。這樣的打折無非兩種形式,比如:原價100元,標價200元,打五折後仍賣100元;或者原價100元,標價500元,打五折後賣250元。商家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對於無辜的消費者而言,都是一種赤裸裸的欺詐。
李先生定好婚期後,就想買對結婚鑽戒。走進一家大商場,他先到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櫃台谘詢價格,導購小姐說現在可以打6折。在另一櫃台谘詢,這家的導購小姐告訴他,他們的商品更便宜,可打5折。在第三個櫃台,李先生發現,最低竟可打到4折。李先生越逛越糊塗——這珠寶的價格,簡直就是霧裏看花,越看越不真切。對於珠寶打折,許多消費者都有著同樣的疑問:珠寶商的毛利空間該有多大,竟可以讓商家這樣大幅讓利?
一位熟諳鑽石珠寶銷售規則的人士講道:1枚標價40多萬元的1克拉鑽石戒指,竟然可以打到2.5折,虛高了30多萬元,而這其中還不包括打折後商家、廠家仍保有的那部分利潤。
經商就是為了賺錢,誰也不會傻到零利潤或是賠錢做生意。“五折、三折、兩折的大幅折扣,很多其實是‘假打’,因為商品根本沒有賣過原價。”事實上,像這種虛構原價進行打折的騙術,占了價格欺詐行為的七成左右
在一些打折活動中,許多店家都打出“打折商品,概不退換”的牌子,有的商家還設立所謂“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等,以此作為規避責任的擋箭牌。所以,作為消費者,要理性購物,避免盲目消費,不要輕信廣告宣傳內容。在購買打折商品時,應當知道正常的商品打折與處理品、殘次品、滯銷品降價不是同一概念;還要警惕商家以“降價商品不許退換”為借口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警惕設在“最終解釋權”背後的陷阱。
打折是用來促進和鼓勵消費的,它與一般的降價處理是不同的,凡是減價處理的商品是允許有瑕疵的,而且商家應該明白告訴消費者。花少於標價的錢買的處理品,或過時或陳舊或磕皮掉瓷或有疤坑等等,這些消費者能接受。但是換季打折的商品是與處理品不一樣的,僅僅是因為季節變化了,為盡快回籠資金,加快周轉,商家特別進行的清貨行為,它不應當是殘次偽劣品,而是非應季的正品,並理應承擔國家規定的各種售後服務規定。但我們常見的情況卻是商家借打折之名傾銷商品,趁機再夾帶些偽劣殘次等商品糊弄消費者。
商品打折促銷,無可厚非。可時下一些商家以商品打折為由,玩起了貓膩:新瓶裝舊醋、掛羊頭賣狗肉、陳舊變質貨打折賣出等等。這些現象的背後,折射的是一些商家誠信經營理念的缺失,這與商家的職業道德背道而馳。但“利”字當頭,商家才不管是否有道德,隻要能把錢揣進兜裏,商家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才不會在意消費者是不是受到欺騙。雖然將舊貨打折出賣,利潤可能會少一點,但起碼還是賺了,總比滯留在手中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