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敏銳,敢為人先,大膽創新,是經商成功的基本條件。敢於在瞅準行情後大膽下注,才有可能財源滾滾。不能老走在別人後麵,鸚鵡學舌,照搬就套,那就是自毀前程。隻有學會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善於抓住機遇,善於創新,迎合消費者心理,才能不斷創造成功。天底下無所謂誰比誰聰明,隻有誰比誰用心。
創新思維,占領市場
成功經商者信奉:隻要看準行情,抓住機會並巧妙地加以利用,即使小生意也能賺大錢。
華人首富李嘉誠,他的成功之道就在於有善於洞察商業動態的精明眼光和敢於出手行動的創新精神。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英文版《塑膠》雜誌時讀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傾銷歐美市場。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當時香港各大商店幾乎沒有塑膠花賣,而香港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可以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於是他大膽得出結論: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膠花肯定會受到香港人的喜愛。
於是,他立即創辦了長江塑膠廠,開始生產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塑膠花,塑膠花很快進入了香港千家萬戶中。後來李嘉誠獲悉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蘇聯人掃墓不用紙花或鮮花而用塑膠花來表示生命雖已結束,但思想、品質、精神是常青的;美洲人連汽車上和工作場所裏都會掛上一些塑膠花;北歐人則喜歡用塑膠花裝飾庭院、房間。他預測塑膠花必將遍及全球。於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長江塑膠廠大大提高了塑膠花生產量,一時間歐美市場掀起了“塑膠花熱”,李嘉誠也由此成了香港有名的“塑膠大王”。
對於商人來講,隻有善於捕捉市場信息,善於對影響市場變化的種種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對市場未來的需求變化和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作出科學預測,就可能獲得大的收獲。
在北京前門大街南邊有一個小商品市場,這裏有個非常吸引人的小攤位,老板姓任。任先生小時候喜歡魔術,曾經給別人打過工,後來發現魔術行業在國內是個空白,便決定開個小魔術店。於是,他向朋友借了幾萬塊錢,從河北來到了北京,進了點貨就把小魔術店給開起來了。
現在人們上班工作壓力很大,而魔術以其奇妙的魅力讓人眼前一亮,人們可以通過魔術來放鬆心情,魔術小店正好迎合了都市人的心靈需求。2003年初魔術小店剛開張時生意不是很好,真正引發轟動是在愚人節到來的時候。由於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玩,魔術玩具一下子就賣火了。
現在任先生的店中魔術玩具種類非常多,總共有七八百種,其中包括舞台上專業的魔術器具,都賣得不錯。有許多人從這個小店買魔術玩具,不僅給家人帶來歡樂,還給同事、同學們帶來一份驚喜。
別看開的隻是一個小店,做起來卻並不容易,任先生不僅要提高自己的銷售技巧,還要時刻地苦練變魔術的本領,因為他的表演技巧與他的銷售效益是成正比的。這裏的魔術玩具每個人都能學會,必須多練習,要眼快、手快,最重要的是銷售者要教會顧客怎麼玩。因此,對於每個魔術玩具,任先生都要自己揣摩出玩法並且進行表演。因為每一個玩法隻有讓顧客發生興趣,才能使顧客記住這些神奇的玩法和玩具,同時也記住銷售者。任先生所賣的不僅是小小的魔術商品,實際上更多時候賣的是一種玩的手法,裏麵有不少成分是銷售者自身的創造。
任先生一直以來都沒有打廣告進行宣傳,然而他卻有很多的回頭客。有顧客說:“我經常逛他這個小店,因為我覺得每次來都能買到很多新的東西。”這些顧客都在幫助任先生進行宣傳,很顯然,這種宣傳效果要強過廣告宣傳。如果你主動向顧客進行推銷,反而會引起顧客的抗拒心理,而朋友的介紹就會得人心。因此,他以贏得顧客口碑作為最好的宣傳方式,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任先生每天都要整理貨架,把新貨換上,這樣可以給顧客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然後,他就開始為顧客演示各種魔術玩具的玩法。他一般都不開口進行銷售,而是讓顧客自己來嚐試魔術玩具的魅力。盡管沒有通過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卻得到了媒體的關注。通過媒體的介紹,來看他表演魔術的人更多了,生意也變得更加紅火了。
因此任何一個買賣人都不能忘記:如果摸不透消費者的心理,不能彌補人們內心的缺憾,這樣的買賣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隻有放開視野,不斷地利用創造性思維,為你的顧客尋找更新、更妙的感受,讓神奇的感受填滿人們空虛的心靈,才能為自己打開了一條財路。
海寧有夫妻倆在家門口開了家小煲店,沒想到的是,經過10年的發展,當年的小煲店竟然成長為具有50家連鎖店的大企業。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阿英煲”,其成功之道值得做買賣的人深思。“阿英煲”的成功來自於它的特色,其食品滲透出中國傳統文化特色,而其運作方式則折射出現代餐飲的亮點。
“阿英煲”的創始人吳英姿當年從一家國有企業辭職後,除了料理家務,剩下時間就到丈夫的小飯館裏幫忙。吳英姿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了兩年,盡管家庭生活美滿,但是吳英姿總感覺生活中好像缺了點什麼。丈夫何天龍做生意多年,對於人心的了解就如同明鏡一般,他一看妻子的眼睛就知道了她的心思。於是,何天龍對妻子說:“咱們開家煲店吧。”
說幹就幹,就這樣,吳英姿走上了“阿英煲”的創業之路。然而,由於自己長期在企業工作,對餐飲並不了解,好在有丈夫的幫助,“阿英煲”順利開張了。第一家“阿英煲”店剛開起來就遇到了壓力,原來“阿英煲”店所在的地方有七八家煲店,而且其中幾家已經有了相當的名氣。吳英姿知道,如果沒有自己的餐飲風格,食客是不會注意到“阿英煲”的。
確定了自己所要走的路線後,吳英姿開始把顧客的喜好當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她知道當麵讓顧客評論“阿英煲”得到的真實感受少,於是她常常悄悄地站到顧客的後麵,聽他們對“阿英煲”品頭論足。吳英姿不僅聽顧客的評論,還將顧客們的評論記下來,並整理歸類,和丈夫進行細致的分析。根據食客們的群體範圍,夫妻倆逐漸把煲店定位在中低層的消費人群。盡管定位的消費人群為中低端,但是吳英姿卻把“阿英煲”當成酒店的大餐來經營,以提高“阿英煲”的檔次。吳英姿不僅研究煲的口味,還研究餐廳的服務質量。對中低端客戶采取高檔次的服務,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這使“阿英煲”的生意快速地興起,經過4年的打拚,“阿英煲”開出了第一家連鎖店。
正在這時,海寧皮革城興起,客流如潮,尤其是上海人蜂擁而來。吳英姿見此情景,認為是“阿英煲”迅速成長的一個機會。吳英姿知道上海人和浙江人的飲食習慣相差不大,但是為了更符合上海人的口味,打開廣闊的上海市場,細心的吳英姿還是從細微處找出差別,把煲的口味加以調配。果然,僅僅這一點改變,就讓“阿英煲”的聲譽打了出去。以至幾年後,“阿英煲”在上海連開了30多家連鎖店,遍布上海各大城區。
“阿英煲”在上海開連鎖店來自於上海食客們的提議。很多上海的顧客與吳英姿非常熟悉,他們經常勸說她到上海去開連鎖店,但是上海是生意人的“冒險樂園”,要到那裏一搏,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是不行的。最終,吳英姿決定試一下。沒想到的是,上海第一家“阿英煲”就備受人們追捧。連鎖加盟的電話越來越多,同時,上海幾家有名的谘詢策劃機構也開始對“阿英煲”表示關注,他們向吳英姿夫妻承諾:不用他們辛苦開店就能坐收漁利,並保證每年可淨賺2000萬元。
吳英姿夫妻經過商量後,決定實行連鎖加盟的方式推廣品牌。為了確保各地的煲店不影響“阿英煲”的品牌聲譽,“阿英煲”決定采取“統一門店風格,統一菜肴名稱,統一配送主原料,統一委派廚師把關”的經營模式。不僅規定加盟店的規模,還嚴格規定了店的內外裝修,同時要求各加盟店接受總部委派的廚師進行不定期質檢。這些標準使加盟“阿英煲”的門檻拔高了,雖然條件變得苛刻,但是使“阿英煲”的品牌特色更加凸顯了。
吳英姿說:“之所以提高門檻,關鍵是保證質量,保住‘阿英煲’的品牌聲譽,最終使消費者受惠。”吳英姿的話是對消費者的負責,深入了食客們的內心,這為“阿英煲”得到更多顧客的支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個地域性的飲食,“阿英煲”能夠與地域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並結合顧客的心理需求,從品牌文化內涵入手進行特色化運作。這使名不見經傳的“阿英煲”從餐飲的最底層破土而出,成為餐飲業中的一枝奇花。
“阿英煲”不僅注意品牌的塑造,同時也能夠讓顧客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特色,首先就是食品本身的特色;其次是材料選擇的特色,“阿英煲”店中的食品材料都是經過專門挑揀和定製的。這些飲食特色與品牌特色滿足了顧客的需求,而顧客的享受又反過來讓“阿英煲”品牌得到了提升。
反其道而行之的效果
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往往能夠起到與眾不同的效果,在這個世界上,與眾不同的做法往往有兩種結局,一種是效益特別差,一種是效益出奇的好。
有對父子去集市上賣水果,他們的生意一向都不錯。父親常常把質量較好的水果挑選出來單獨放在一邊,定價出奇的高:3塊錢1斤,另外一些同它們差不了多少的水果,則會定一個比較低的價錢:1塊錢1斤。兒子發現後,提醒了父親好幾次,因為他發現周圍的商家都把水果放一簍。父親笑著對兒子說:“我們兩個人分開擺攤,你采取不分開的方法,我采取分開的方法,看看我們的效益。”結果,很多顧客都到父親那個攤位去問詢。兒子感到很奇怪,父親笑著對他說:“對比出效益。”
一次,他們遇到了一位難纏的顧客。那名顧客拿著水果一邊看一邊說:“這水果這麼爛,1斤也要賣1元嗎?”父親鎮定自若地一笑,說:“我這水果是很不錯的,不然你去別家比較比較。”顧客似乎要等著降價,但是父親沒再說什麼。
客人隻好說:“1斤8角錢,要不然我就上別處去了。”
父親繼續微笑地說:“同誌,我如果賣8角1斤,對我以前的顧客怎麼交代呢?”
客人繼續說道:“可是,你的水果這麼爛。”
“還可以呀,這些不錯,如果都很完美,那1斤就要賣3元了。”說著,父親指了指旁邊3元1斤的水果。
不論顧客的態度如何,父親始終麵帶微笑。盡管那名顧客嫌東嫌西,最後還是以1斤1元的價格買了水果。
旁邊的兒子疑惑不解:為什麼顧客挑毛病的時候還不壓價,更快地促成交易呢?等到那位顧客走了,兒子把心中的疑問講了出來,父親笑著對兒子說:“嫌貨才是買貨人呀。”兒子聽後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生意哲理,那就是摸著顧客的心理做生意。“對比出效益”的目的是把相同的貨物分出不同來,使兩者相比較,這樣才能看出其中一種貨物的好。故事中的父親並非想賣那3元錢1斤的水果,而是用它們來烘托,讓顧客覺得l元錢的水果實惠,值得買。這是深通顧客心理的一種生意經。
很多人認為顧客挑毛病時,就應該把價錢往下壓一壓;顧客誇獎水果好時,就應該堅持價格。其實不然,精明的商人懂得“嫌貨才是買貨人”的道理,隻有那些嫌貨色不好的人才是內行,才是看中貨物真心想買的人,如果商家對自己的貨物有信心,就不要怕人嫌,他遲早會買的。顧客是因為對商品有了興趣,才會認真地找缺點,以達到壓價的目的。而這個時候,如果降低價格,就往往會讓顧客有一腳踏空的感覺,盡管有些顧客會買下商品,但是其內心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而不是滿足感。此時,堅持價格會使成交率更高,因為顧客會體會到一種物有所值的滿足感。
中國商界知名的大企業家潘石屹曾經用提高價格的方法促使成交,表現了其過人的眼光、膽識與智慧。潘石屹曾經一度漂泊,在漂泊的過程中結識了馮侖、王功權、劉軍、王啟富等幾個意氣相投的朋友。後來,大家合夥成立了一個開發總公司,決定在海南炒地產。開始,他們直接向北京一家公司貸了500萬元人民幣,利息是20%,利潤五五分成,那家公司還派人密切監控這筆錢的流向。雖然這筆錢帶著苛刻的條件而來,但對於潘石屹和他的夥伴們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拿到錢後,他們立即以近30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下了8棟別墅。可是這些房子在他們手裏放了一兩個月也無人問津,他們開始有些著急了。這個時候,山西大老板韓九吉來到海南,要買潘石屹的房子,潘石屹立刻開出價錢4000元/平方米。就在韓九吉正考慮買不買的時候,有一個來自內蒙古的買主也要買房子,潘石屹立即就把價格提到了4100元/平方米。
韓九吉見此情況非常不高興,就質問潘石屹:“你怎麼可以這麼做買賣?”潘石屹隨即說:“我尊重簽下的合同,因為我重信譽,買房子按合同拿房,沒有簽合同,價錢自然就有變動了。”
潘石屹說到做到,繼續抬高價碼。最後,韓九吉實在坐不住了,便以42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下了3棟別墅。沒過多長時間,那個內蒙古買主以41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了另外兩棟別墅。潘石屹說:“反正有人要,我打的就是心理戰,就賭他肯定買漲。”有趣的是,韓九吉後來成了潘石屹的好朋友,不僅沒有認為潘石屹騙人,反而稱讚潘石屹有智慧。
大多數商人隻停留在表麵意識這個層次,他們肯定賺不到太多的錢。而深通顧客心理的生意人則能賺比平常人多好幾倍的錢。而既能通顧客心理,又具有膽識的商人不僅能夠掙錢,還能夠贏得他人的佩服。掌握了這一規則,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不妨試一試,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來源於《史記。貨殖列傳》“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是戰國商人白圭創造財富的一種辦法,就是當別人丟下的東西不要時,我把它囤積起來,然後等到社會一旦對這一產品有了需求,我再將東西拿出來賣,隻有這樣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如今,這句話也成了眾多商家的經營之道。
一般的商人都喜歡看到別人做什麼賺錢了,就想跟著做;看到市麵上什麼生意熱,就做什麼。因為,一來熱門生意有人氣,二來熱門生意利潤高。
於是,房產公司布滿城市的主要地段,滿街都是“香辣蟹”、“四川火鍋”。隨著競爭者的不斷加入,行業的平均利潤也必然越來越低,熱門生意也會隨著顧客興趣的快速轉移而走向衰落。那些高明的企業家和經營者往往獨辟蹊徑,在別人瞧不上眼的行業或生意中發現利潤點。
山西蒲州(今永濟)位於南北縱貫晉陝峽穀的黃河折轉東流之處,由於這裏土陋人稠,故曆來挾資本走四方者十之八九,然後賺到一小筆錢財後回歸故裏。這些商人雖然走南闖北,但是一分一厘都是賺的辛苦錢,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明代蒲州人王海峰雖然也和其他商人一樣外出經商,但是他的經營方式卻與其他人不同,所獲得的財富也有天壤之別。
明朝時期,蒲州人外出經商的路線大多是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剛開始時也去過這些地方,在外奔波多年之後,他認為這些地方並不會給自己賺下多少財富,於是便東走青滄。青是指青州,在今山東益都,滄是指滄州,即今河北滄州。這兩個地方是明代的長蘆鹽區,產的鹽銷往北直隸和河南之彰德、衛輝二府。由於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這一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是王海峰認為,這裏是春秋時齊國管仲收魚鹽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在這裏致富的,如果善加經營,自己在這裏也一定可以致富。
經商就要“人棄我取”。因此在別的鹽商紛紛離去時,他卻決定留下來大幹一場。他到滄州後,先熟悉該鹽區鹽政,了解該鹽區的運銷曆史,從中找出經驗教訓,然後向政府提出了整頓鹽製、嚴禁走私的建議。後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的運銷繁榮起來,鹽商又蜂擁而至,長蘆鹽區的鹽稅收入比過去增加3倍多,王海峰也成為一代著名富商。
1563年,王海峰70歲時離開鹽商界回到故裏。明朝大學士張四維對他評價說:“蒲州雖然多豪商巨賈,但少見像王海峰這樣有雄才大略的商人。”至於他的財產,張四維說他動輒揮萬金而毫不在意,可見王海峰的資產是多麼的雄厚。
雖然史料上對王海峰的記載非常簡略,但他的“人棄我取”的做法,對於現在的經商者來說,是一個不可不知的規則。
當然,所有的商人都希望自己的錢能投在一個最安穩的地方,最好是能投在一個穩定的“一本萬利”的地方。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誰不想安安穩穩地賺點錢呢?但是,大家都希望“安全”,那麼安全的地方勢必人多,人多的地方勢必競爭激烈,競爭激烈的地方又怎麼可能讓你安安心心地坐等“錢生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