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商家,如果一盒月餅在包裝上多收50元,那麼一萬盒月餅就獲利50萬元了。曾有報紙披露,某地一家賓館展銷月餅時,一盒月餅竟標天價6888元。此“金月餅”被當地工商部門責令“下架”。至於這盒“金月餅”所包含的一切內容和秘密,在這裏不說也就不言自明了。
人情升級的背後,其實是種種攀比心理、補償心理、斂財心理和趨眾心理等在作祟。一些人刻意在生活中不斷“製造”各種值得慶祝的事,最妙的手法就是把人情債分解分離出數個債來,諸如婚嫁喜酒之後,接著有孩子的“滿月酒”、“百日酒”“生日酒”等等。再以較小的投入諸如辦酒席來“大宴賓客”,賓客按人情的一般“市場行情”付出,以至少不跌麵子為宜,如此一來主人便收獲不菲。實際上這類人並非就是心理陰暗,他們也講“禮尚往來”,別人有事他也照樣不落空。
但因他“先下手為強”,收到的總要遠多於自己所付出的。而真正吃虧的則是多數生活中寡淡少事的人,礙於人情麵子他們常常不得不“打腫臉充胖子”。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以誇張口吻強調了“恩”“報”之間的不可分離以及放大的關係,除了隱含“禮尚往來”以外,還延伸了下一條規矩:“過量償還”。它說滴水之恩不僅要報,而且要用湧泉——無數倍於滴水來回報。或許隻有這樣,才能很好地讓人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
人情費的節節攀升,真能讓人們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嗎?恐怕未必。隨著人情費的節節攀升,人際的暖流卻在悄然冷卻。現在很多人把紅色請帖戲稱為“紅色罰款單”,就反映出人們對人情費的反感和厭倦。
如今講人情已不再是單純的情感拉近的關係了,與它所帶來的益處相比,弊端占據著絕大份額。講人情如同擠公交車,有一個插隊的必有一個被落下、被擠下車的。孩子上學擇校,找人情,你看不到的悲劇是可能把一個棟梁之材擠兌出局;看病不論病情,找人情,你可能看不到的悲劇是讓一個亟待就醫而不能得到及時就醫的人誤了生命;當官,找人情,背後的悲劇是可能讓一位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自暴自棄……講人情有時候就像魔術師大變活人,總要讓你看到違反常理的結局。
某省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要送出3萬多張價值300萬元的“人情票”,景區有當地副處級以上幹部每人一次可免費送出10人上山的“優待”,可仍遠遠滿足不了某些官員的“胃口”。本來規定好一個副處級幹部一次可免費送10人進景區的“優待”,可還是不能滿足某些官員的私欲,還有人專門鑽空子,一次又一次地送,一天可以多達幾十人,那些有權的官員們胃口真可謂不小!
一個自然保護區每年要送出價值300萬的“人情票”,是什麼助長了這種拿國家集體的利益當“人情”的歪風邪氣?那些手中有一些權利的人,他們自己享受了免費的旅遊和各種特權,就連他們的親朋好友和朋友的朋友也都跟著享受了這些“人情”,一個小小的景區能承載多少這樣的“人情票”?一個旅遊景點一年要接待多少這樣的“人情遊”?
中國是個講人情的國家,平常的普通老百姓,都有一些人情要還,有句老話“人情大如天”,生活中的人們有時為了還這些人情禮,借債也會去還這個人情。但是,“300萬”這個數字也未免過於大了吧!在這些人情債的背後,又有多少人在以權謀私?為什麼這些人的手越伸越長。這不光是貪官們的私欲縱容了自己,也是許多的“人情”養活了貪官們。
很多時候對一個人的評價,從某種程度上就說明這個人有人情,關係好。甚至一個家長向人介紹自己的孩子,一個媳婦向人表白自己在婆家的表現,也會說成老師對孩子評價不錯,婆婆對自己不錯,道理都是相同的。
人情無處不在,小到承包一個廁所、一個車位、一個報亭、一個攤點,大到上億元的建設項目,與百姓生死攸關的市政工程。人情,使一些原本至關重要的事情由大化小,由小化了,使一些理當嚴懲不怠的事情難以追究。所以,人情的背後是墮落,是腐敗,是正義的眼淚,是真理的扭曲
麵對錯誤要敢於道歉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是朋友之間也不可能一直和和睦睦:比如話說過頭,事做過火;由於方法不當,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等等。當發生這種情況時,不要不好意思,要勇敢地向朋友表示歉意。
有人認為,我們不分你我,還用得著客氣?即使有所冒犯也無須道歉,其實錯了。生活中因為一件小事、一句言語、一次口角、一個行為就使幾十年的老朋友反目的事很多。
因為不肯道歉和認錯,或者找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隻能加深矛盾,使朋友生氣。道歉,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示;道歉,可以避免一場糾紛的出現,不僅可以消除對方的怒氣,自己也可以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感。這不僅可以消除罪惡感和自我維護的本能,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解決這個錯誤所造成的問題。
真正的道歉不僅僅是承認一個錯誤,它還表現在,你意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有損於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對補償和重建這種關係有著相當的願望。當然這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承認錯誤是令人難堪的。但是,一旦你迫使自己勇敢地這樣去做,克製自己的驕傲心理,它將會成為一種奇妙的醫治感情創傷的“良藥”。
抗美援朝時期,洪學智是彭德懷元帥的副手,主要分管軍備後勤的工作。有一天前線上的第三軍反映缺糧,彭德懷立即打電話給洪學智,質問他為什麼第三軍無故斷糧,並說這樣的後勤管理太荒唐,洪學智堅持說第三軍現在肯定沒有斷糧,兩人爭執不下,彭總對洪學智大發了一通脾氣。最後,派人到前沿的第三軍駐地了解情況,那知第三軍軍長抱歉說:“電報有誤,我們還有足足三天的後備糧呢!”彭總得知真相,對洪學智哈哈大笑:“老洪,委屈你囉,吃一個梨,算是我給你賠梨(禮)了。”通過這件事,洪學智更加敬重彭總的無私的胸懷,兩個人的戰鬥友誼,在這場誤會中變得更加密切了。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要學會道歉的藝術。讓我們老老實實地回想一下。有多少次由於你嚴厲刺耳的評判和尖刻的話語使你以失去朋友為代價而受到了懲罰?然後,你計算一下,有幾次你曾坦白、誠懇地表明了你的歉意?
向人表示道歉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成熟和誠實的表現。即使是偉人也會道歉。丘吉爾對杜魯門的第一印象十分不好,後來他告訴杜魯門自己曾一度嚴重地低估了他——這是一句用高明的恭維話表示的一種歉意。
一位當大夫的朋友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訴說有各種各樣病痛的男人到他那裏去看病,這個人頭疼、失眠、消化紊亂,可是卻找不到任何生理上的原因。
最後,這位朋友對他說:“除非你告訴我你的良心上有什麼不安,否則我是無法幫助你的。”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這個人終於承認,他作為父親指定的遺產執行人,一直對住在國外的弟弟欺瞞了他的遺產繼承權。馬上,這住明智的大夫便敦促這個人給他弟弟寫了一封信,請求弟弟的寬恕,並隨信附寄了一張支票作為第一步的補償。
然後,他一直護送這個人把這封信送到郵局,當這封信在檢信口消失的時候,這個男人流出了熱淚。“謝謝你,”他說,“我相信我的病都好了。”他真的就恢複了健康。
如果你認為朋友想要或準備責備你,也許對方是在吹毛求疵,這時你不要煩惱,自己先行一步,主動的把對方要指責你的話說出來,那他就拿你沒辦法了。
赫巴是位曾鬧得滿城風雨的最具獨特人格的作家之一,他那尖酸的筆鋒經常惹起一些人強烈的不滿。但是赫巴以少見的為人處世的技巧,常常化敵為友。
當一些憤怒的讀者寫信給他,表示對他的某些文章不以為然,結尾又痛罵他一頓時,赫巴就如此回答:回想起來,我也不盡然同意自己。我昨天寫的東西,今天不見得全部滿意。我很高興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下次你來附近時,歡迎駕臨,我們可以交換意見,遙祝敬意。
當我們對的時候,我們就要試著溫和地、巧妙地使對方同意我們的看法;而當我們錯了,就要迅速而坦率地承認。這種技巧不但能產生驚人的效果,而且在任何情形下,都要比為自己爭辯還要有用得多。
別忘了這句古話:“用爭鬥的方法,你絕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但用讓步的方法,收獲會比你預期的高出許多。”因此,如果你希望妥善地解決爭端,就請記住一句話:如果你錯了,就要很快坦率地承認。
對朋友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言行破壞了彼此間的關係。通過認錯表示你對相互間的關係十分重視,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產生裂痕的交情,而且還可以增進感情。
下麵是我們在認錯時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態度要誠懇
美國學者蘇珊。傑考比說:“在我最初的記憶中,母親告訴我在說對不起時,眼睛不要看在地上,要抬起頭,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人家才會明白你是真誠的。我母親就這樣傳授好的認錯藝術:必須直率。你必須不是在假裝道歉。這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
隋朝時,隋文帝要將辛宣斬首,刑部侍郎趙綽說:“按照法律,辛宣不應斬首,我不敢奉詔!”隋文帝很生氣,對趙綽說:“你愛惜他。就不愛惜自己嗎?”命令左仆射高穎將趙綽斬首。趙綽說:“陛下寧可殺臣,不得殺辛宣!”趙綽被押到朝堂,剝去衣服,準備斬首,隋文帝又派人對趙綽說:“你究竟想怎樣?”趙綽回答:“執法一心,不敢惜死!”隋文帝聞後一驚,心有所動,使命令放了趙綽。第二天,隋文帝向趙綽公開認錯,並對他勉勵了一番。
(2)認錯要坦誠
主動認錯,檢討自己,糾正錯誤,是一種美德和值得尊敬的事。因此不必躲躲閃閃,但也不必誇大其詞,一味往自己臉上抹黑。那樣,別人不僅不會接受你的道歉。甚至覺得你虛偽。
(3)道歉要及時
即使不能馬上認錯,日後也要看準時機及時表示自己的歉意。
聞一多先生早年曾是“新月派”詩人,同魯迅作過對。後來,當他發現自己錯了時,魯迅先生已經逝世了。於是他便借紀念魯迅先生的大會。當眾表示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深深歉意。他說:“反對魯迅先生的還有一種自命清高的人,就像我自己這樣的一批人。”講到這裏,他忽然轉過頭去,望著牆上掛著的魯迅像,鞠了一躬,然後說:“現在我向魯迅懺悔:對不起,我們錯了。當魯迅受苦受難時,我們卻正在享福。如果當時我們都有魯迅那樣的硬骨頭精神,哪怕隻有一點,中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了。”對於聞一多這種坦誠直率的品德,與會者無一不報之熱烈的掌聲。
可見,及時認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言行不當帶來的不良後果。
生活中,很多人做錯事後,往往礙於麵子,不肯向朋友低頭認錯,這種想法是很可笑的,朋友喜歡你、尊敬你,你才有麵子。可是你做錯事卻不肯認錯,朋友就會憎惡你,朋友都不願與你交往了又有什麼麵子呢?
所以,一旦做錯了事,我們就要勇於低頭認錯,這樣朋友才會真正諒解你、喜歡你。犯了錯,責任在己就要勇於承認。誠懇的道歉不僅能夠和解被損壞的朋友關係,而且還可以使這種關係變得更為牢固。
求財先求和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書中寫道:“當我嚐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在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大部分的反應是評估或判斷,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述說某種感覺、態度和信念的時候,我們幾乎立刻傾向於判定‘說得不錯’或‘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情理’、‘這不正確’、‘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在商海中,如果你不想孤立,就要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要求你喜歡所有的人,但同時世上也沒有什麼最牛的人。為他人著想,為自己鋪路。
因而在商場交往中,我們遭遇太多的爭論,造成太多心與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為是的爭論中,我們竭盡全力地維護那些並不全麵、並不成熟的觀點。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不足稱道的異己意見,我們給予太隆重的對待。
一場狂風暴雨般的唇槍舌劍過後,我們得到的僅僅是“心亂”,失去的卻是“親密無間”,或許,我們還得到些什麼?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們發現那是嫌隙與隔膜。
立身處世難免與人有口舌之爭,然而聰明的人以和為貴,盡量避免爭論,贏得別人的好感,那麼在商海中,我們就不再孤立。避免爭論,我們贏得了好感。
事實上,我們已深深領教了“死要麵子”的苦果,所以,此時,我們不再麵臨任何的障礙,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迅速而熱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比起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在做人辦事時,應和和氣氣,有損人麵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損別人麵子的話則一定不要說,這樣,當請別人給你辦事時,別人才不至於拒絕。不給人麵子帶來的後果有時是很嚴重的。
三國名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擂鼓三通斬蔡陽,“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
關羽兵敗被斬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複雜,但與關羽其人的驕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關羽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致使吳蜀關係緊張起來。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求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曹”,這本來是件好事。以婚姻關係維係補充政治聯盟,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認真考慮一番,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的聯盟,將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必如此出口傷人?試想這話傳到孫權那裏,孫權如何吃得消?叉怎能不使雙方關係破裂?
關羽的驕傲,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結束了生命。
俗話說:蚊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隻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
商場上,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隻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隻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了台,才產生彼此爭鬥的局麵。所以,要牢記“和氣生財,財生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