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這個時候得問清楚,朋友借錢幹什麼,如果是生活必需,用於衣食住行,那就義不容辭必須借,沒償還能力也必須借。反之則不然,因為他已經失去了最起碼的信用,如果為冒險做生意借錢,就必須拒絕。

再一點你可以給予一定數額的饋贈。如有人向你借5000元錢,而他又沒有多少償還能力或信譽不佳時,你可以主動資助他300元或500元,並言明,這些錢可以不用還。看來是吃虧了,但實際上失去的並不多。首先,由於你的無償資助保護了你的友情,可能還加深了這種友情。其次,你也能避免更大的損失。因為有些借款是要冒大風險的。

有一個人,他這樣借錢:當朋友介紹他結交了另一個朋友後,他主動打電話交談,這自然加深了友情。一天,他突然找到新結交的朋友,很隨意地提出借錢,朋友也很自然地答應借他1000元。他說一周後一定還,果然如期償還,他的信譽就得到了保證。過了沒有多久,他突然找到那位新朋友,一副十萬火急的樣子,開口就要借5000元,並說一周後準還。有他前一次的信用在先,朋友當然幫忙,結果人去錢空。這便是一種詐騙了,是利用朋友麵子的詐騙。

有位台灣作家說過,借錢給你的朋友,就意味著可能失去一個朋友。據說錢鍾書先生就用這個辦法對待朋友借錢的,如果你向他借500元,他會說,我給你200元,你不用還了。

做生意的朋友都有過同朋友合夥的體驗,“生意好做,夥計難處”,民間早已有了定論。一般人都有這樣的經曆,在經濟交往中,如果與一般的人有什麼金錢交往,往往都會想到立個字據,而和朋友間的交往,誰也不提及或根本就想不到立字據這個說法。大眾傳統的友情觀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或者“都是朋友,好說”。說得瀟灑聽得歡快,但其實不然,得重視“立字為據”,來個先小人後君子,否則往往為友情埋下了“翻臉”的導火線。

懂麵子,你還得去要麵子,假若你請朋友吃飯,而朋友不太領情,這時,你便不能割袍斷交,你要學會去要麵子,你要說看在多年交情的分上,給我一個麵子。隻要他給了你麵子,他吃了飯,那麼,他的人情算欠下了,即使飯是朋友給你麵子才吃的。送禮也一樣,讓朋友給個麵子把禮物收下,他也算是欠下了你一個人情。

老李幫老朋友辦了件事,老朋友和妻子拿了些禮品登門道謝,老李覺得自己隻是舉手之勞,就死活不收禮,沒想到老朋友一去就再沒跟他聯係過。老李打電話一問,朋友在電話裏說:“提禮物去愣被你推出來了,知道我那天怎麼從你家走出來的嗎?”老李這才知道怎麼回事,道歉之後兩人又和好如初了。

生活中,不能輕易拒絕朋友。如果朋友請你辦一件違反政策的事,你知道肯定不行,但你千萬不能簡單地用“不”字駁了別人的麵子,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可以先答應,隨後再解釋。

現代是法製社會的年代,朋友間的任何交往都要受到法律的製約,我們的友情也要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作為朋友,不要讓這份友情承擔太多的負擔。要學會運用合法的手段維護友誼的天長地久,這也是一個商人應酬成功的關鍵所在。

商場上要學會給別人留餘地

在通往成功的旅途中是沒有幾條便捷的路徑可以直達的。我們要時常把目標放在背後,披荊斬棘,耐心地去做鋪路修橋的工作,在嚐試很多條非常晦暗無望的道路之後,我們才發現距離目標越來越近。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商場也是如此,總會碰到一些讓人左右為難的事情。其實很多事情的解決可以通過繞道而行的方式。懂得兜圈子,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個登上山峰的人。

百折不撓的精神固然可敬,但如果這裏雖然望得見目標,而前麵卻是一片陡峭的山壁,沒有可以攀緣的路徑時,我們最好換一個方向,繞道而行。為了達到目標,暫時繞道走一段與目標相背馳的路,其實這正是智慧的表現。

有時雙方在同一個問題上,意見存在分歧時,為了表明自己是對的,不惜發生爭吵。同別人爭論並不意味著就把別人說服了。說服人同與人爭吵毫無相同之處。爭吵對改變別人的看法不起任何作用。

卡耐基指出,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麼?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論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證明他一無是處,那又怎麼樣?你會覺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是“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裏並不服”的結局。

本傑明。富蘭克林也說:“如果您與人爭論和提出異議,有時也可取勝,但這是毫無意義的勝利,因為您永遠也不能爭得您的對手對您的友善態度。”

你更想得到什麼?是想得到表麵的勝利還是別人的同情?要知道,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在與別人爭論的過程中,也許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如果為改變一個人的看法,而與對方過分地爭執,那麼,你所做的努力可能隻是無用功。

在爭論時,少說一句,做出一些讓步,就能風平浪靜。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主動退讓息事寧人,以理智戰勝衝動,很快就能把矛盾解決掉。

牛磊是山東人,脾氣又直又倔,常常得罪人。最讓人接受不了的是他總是不注意給人留有餘地,非要把事做絕,把話說絕。年輕時,牛磊在山東有個不錯的工作,工資待遇優厚,又很清閑,沒有人事糾紛,與牛磊的脾氣很合拍。可是有一次,牛磊為了一件事和一個同辦公室的朋友吵了起來,大家都過來打圓場,那個朋友也軟了下來,表示願意道歉。但牛磊卻不肯罷休,揚言要把朋友趕出這間辦公室,“有他沒我,有我沒他!”大家都勸牛磊何必把事做得這麼絕呢!和和氣氣地放人一馬不好嗎?但牛磊卻不肯答應。結果三個月以後,那個朋友居然升遷了。這樣一來,牛磊隻好辭了職,一個人跑到北京。不料牛磊吃了虧還不長記性,在目前的單位還是不改老脾氣,同事們都離他遠遠的,大家說:“千萬可別惹上牛磊,那股不依不饒的勁,不把人逼到絕路上是誓不罷休的!”就這樣,牛磊成了“獨行俠”,在單位裏工作了七年,竟然沒人願意和他交朋友。

牛磊犯了處世的大忌,他不給朋友留餘地,其實就是切斷自己的後路。俗話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風水可是輪流轉的,今天你不給朋友留餘地,對方心裏會記恨你,別人也會覺得你太絕情,等到朋友得意起來的時候,他就會報複你、打擊你,這時別人也不會同情你,反而要說:“活該!”一個不給別人留餘地的人,是永遠無法獲得大家喜歡和支持的。

朱治國小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有個客人到他家,麵對難得的誘人魚香,朱治國垂涎三尺。朱治國當時才6歲,還不懂得掩飾自己,他吵著要吃魚,母親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等客人吃飽後才能上桌。

朱治國不聽:“等客人吃飽了,魚不就被他吃光了?”母親答道:“知禮的客人絕對不會將魚翻過來吃,另外一麵一定還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邊看看……”

朱治國來到窗邊,踮著腳尖往裏看,眼睛直盯著桌上的那條魚,忽然間,客人用筷子把魚翻了個身……朱治國失望地跑回廚房,撲進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母親也哭了,她不知該如何安撫朱治國的心。長大後,朱治國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給別人留點餘地,就同小時候媽媽告訴他吃魚要給別人留一麵一樣。

朱治國是聰明的,他沒因那次沒吃到魚而遺憾,反而因此明白了一個處世的道理:要給他人留下餘地。不考慮別人的人,別人也一定不會支持他,這種人的得意不但不會長久,還會因此惹來禍端。

曾國藩畢生所執著追求的是功與名。他認為,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功名富貴,他事事謹慎,處處謙卑,堅持“花未全開月未滿圓”的觀點。因為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鮮花完全開放了,便是凋落的開端。因此,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稱自己“平日最好古人‘花未全開月未滿圓’八個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長存冰淵惴惴之心”,為人處世必須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致鑄成大錯,招來大禍。

與他人相處要把握好一個度,要得饒人處且饒人。要想獲得別人的真心幫助,想把自己的好運特別是財運維持得更長久,就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要給別人留有一定的餘地,這也正是給自己留條後路。

失意人前切莫太得意

與人相處要切記——不要在失意者麵前談論你的輝煌。朋友相處也是如此,失意時要敬人,得意時更要敬人。俗話說:“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敬人者,人必怨之。”麵對失意的人,我們要格外小心,千萬不可在對方麵前炫耀自己,這樣很容易傷了別人的心,以至於會失去這個朋友。

如果你正生意興隆,頗感得意,要你不談論的確不容易,哪一個意氣風發的人不是如此?所以這也沒什麼好責怪的。但是談論你的得意時要看準場合和對象,你可以在演說的公開場合談,對你的員工談,享受他們投給你的欽羨眼光;也可以和其他得意的人談,你們共同享受著心情的愉悅、人生的快樂,但千萬不要對失意的人談。因為失意的人此時最脆弱,也最多疑,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失意的人感到你“看不起”他。當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說你的,他聽他的,但這麼豪放的人不是很多。因此,你所談論的得意,對大部分失意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這種痛苦的滋味也隻有嚐過失意滋味的人才知道。

所以,不要在失意的人麵前談論你的得意,一方麵是從道德上考慮。當然,如果你不知道對方正處於失意則另當別論。另一方麵是從人際關係上考慮。一般來說,失意的人攻擊性較少,鬱鬱寡歡是他們最為普遍的一種心態,別以為他們隻是如此。聽你談論了你的得意後,他們普遍會產生一種心理——懷恨。這是一種埋到心底深處的不滿。你說得口沫橫飛,不知不覺已在失意的人心中埋下了一顆炸彈,想想看,這有多危險啊。

失意的人對你的懷恨多半不會立即顯現出來,因為他們此時無從顯現,但他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泄恨,例如說你壞話、扯你後腿、故意與你為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看一看你能得意到什麼時候。而最明顯的則是疏遠你,避免和你碰麵,以免再聽到你的得意之事,於是你不知不覺就失去了一個朋友。

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將對你造成多大傷害,至少這是你人際關係上的危機,對你絕不會有好處。

馬飛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吃飯,這些朋友彼此間都很熟識。把他們聚攏來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其中一位目前正情緒低落的朋友心情變好一些。這位朋友不久前因經營不善結束了自己公司的經營,妻子也因為不堪生活的壓力正與他鬧離婚,內外交迫,他實在痛苦不堪。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及心情,大家都盡量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為目前發了大財,賺了很多錢,幾杯小酒下肚就忍不住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連馬飛看了都有些不舒服。果然,那位失意的朋友先是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借口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還是提前離開了。

馬飛送他出去,走在巷口時對方憤憤地說:“老胡有本事賺錢也不必在我麵前吹噓嘛!”馬飛非常了解他的心情,因為在10年前他也有過低潮期。當時正風光的親戚在自己麵前炫耀他的薪水高漲如同把針一支支紮在心上一般,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

正如馬飛的那位失意朋友那樣,他後來一談起那位曾在他麵前談論得意之事的朋友就悶聲不語,後來大家也知道,他們倆再也沒有來往過。

所以,當你有了得意事時,切忌在正失意的朋友麵前談論,如果不知道某人正在失意也就算了,如果知道,絕對不要開口誇耀。

有朋友失意了,給別人一味寬慰的藥,或許隻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在你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這樣的禮待,人們當然會很高興,那麼他也自然而然就會喜歡你,以後他發達了自然就會幫助你。

當然,對失意的朋友也不要過分的施以同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特別是誰也不願意讓人小瞧,哪怕是他看來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但隻要他的精神不倒,你就不要反複提說他失意的話題。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是在往他的傷口上撒鹽,你的安慰對他來說無疑是殺人不見血的刀。最好的做法是可以什麼都不說,或者隻要一個拍肩的動作!

人際交往中,既要照顧到別人,給別人留足餘地和麵子,自己也要圓滿,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首先自己要做表率,表現出大度和禮讓,然後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於是,什麼事情都好說,什麼事情都圓滿。當然也不能是一味退讓,所謂“仁至義盡”了,什麼事情隻要做到合理的地步,別人便無話可說。隻有這樣,我們大家才能皆大歡喜。

中國式的人情背後

西方人很喜歡將“對人的問題”和“對事的問題”分開處理。商場上,就是“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似乎逐漸傾向於“對事要無情”,“對人要有情的論調”。有什麼東西比講人情更為普遍?有什麼東西比尋找關係更為重要?

做中國式的人情買賣是一種藝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難完全套公式。簡單來說,就是讓對方有“爽”的感覺。能讓對方越痛快,越感到有麵子,就越可能達到“買賣做成,仁義又在”的最高境界。

人情,日常生活中隨處都是例子,送禮、幫忙、借錢、救急、托事、賞臉、開後門、送特權……這些都是人情運作的表征,其中暗含玄機,有時深不可測:不按常理走,隻按暗理走,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情是維護關係網運作,並管理“網”民們進行利益交換的不成文“製度”——從未有人明文頒布過,它靠“網”民心口相傳,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中,核心是利益交換。關係網絡因交換而得以凝聚,關係秩序因交換而得以維護。假若交換不對等,譬如人情來而無往,便落得個“不會做人”的壞名聲,屬於人際關係違規。違規自然受罰,第一道是遭輿論非議,第二道是遭熟人冷落——沒人跟你來往。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搞關係就是做人情,關係往來實際上就是人情往來,人情往來就是給予和償還。本來,人情不是債。它本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因血緣、情義、幫助等產生的金錢與感情的付出。畢竟,人是需要幫助的,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今日鋪就“人情路”,他日即可在關鍵之時踏上別人為你鋪就的坦途,孤立無援的人則往往會失敗的。這種人情關係是無可厚非的,純潔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人情關係一旦升級就不再正常了。就拿中秋送月餅的來說,中秋送月餅,應定位為“節日人情消費”。商家則利用老祖宗遺留下來的這一契機,要動腦子發一筆橫財。不管你送的月餅好不好吃,隻要有上等的包裝就夠了,包裝上等可不一定就有上等的餡。這樣你送得舒心,人家收得開心,所謂“兩情相悅”,都有“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