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沉思了一會,說:“你說得對。”
燭之武說:“您如果肯解除對鄭國的包圍,我們鄭國從此一定心向貴國,做個‘東道主’,貴國使者在東方道上往來經過的時候,鄭國一定盡主人的責任,好好招待貴賓,這對你們沒有什麼不利啊!”
秦穆公立即答應撤兵,並且和燭之武歃血立盟。秦軍悄悄班師回國,還留下杞子等三位將軍,帶領兩千秦兵,替鄭國守城。
晉國文公見秦穆公不辭而別,隻得也下令撤軍。
燭之武巧妙地通過語言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害,說服了秦穆公,從而挽救了自己的國家。
所以,有時會講話,並且講得恰到好處,能讓很多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有位西方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
“自己人”效應的利用
“自己人”其實就是滿足一個人的歸屬感。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最初人們需要家庭,繼而希望融入其他團體。群體的歸屬是人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當歸屬感被滿足時,人們就可以從中得到溫暖,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
人們在長時間的交往中,相互之間就會產生一些影響,彼此間還會產生一些相同的東西。有些交際高手會通過一些方法強化這種影響,融洽彼此之間的關係。“自己人效應”就是一種彼此影響下的心理現象。而所謂“自己人”,就是指對方已經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善於交際的人會利用“自己人效應”,在別人的心中建立起一種歸屬感,以達到融洽雙方關係的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交往就是一個尋找歸屬感的過程。當你通過交往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子時,就滿足了自己內心歸屬的需要。如果你想結交一個朋友,你就需要融入對方的圈子,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當一個人被告知是“自己人”的時候,心中就會不由自主地變得溫暖起來,從而使他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就會不停地製造麻煩,永遠無法安樂,這樣既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
利用“自己人”的效應,可以滿足人們內心的歸屬感要求,隻有深入人心,才能輕而易舉地贏得他人的認可。
抗日名將馮玉祥,他在子衿的詩中就曾說“重層壓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現五洲”的句子,他是以“要求平等”號召士兵起來反抗的。事實證明,馮將軍並非空口說白話的人,他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平等”二字。平時馮將軍體貼士兵,時刻關心他們的生活,親自為傷兵嚐湯藥,擦身搓背,與士兵一起吃粗茶淡飯。在這種行動之中,士兵們都感到馮將軍沒有架子,與自己處於平等地位,因此把馮將軍稱為“真正的自己人”。
一般情況下,如果在生活中碰到了挫折或困難時,對歸屬感的需求就會更加強烈。實際上,很多事情並不是一個人所能承受的,這就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在他們碰壁之後,受傷的心需要修複,這也離不開他人的幫助。
若是想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須把對方當成自己人看待,通過“自己人效應”激發對方內心的歸屬感,這樣才能撥動對方的心弦。
某中學校長發表了一篇以“矯正中學生早戀”為主題的演講,他的開場白是這樣的:“記得我年輕時,上課過程中總是禁不住看班上一個女孩,不知怎麼搞的,當時腦子裏總是會想到她。”在場的同學聽後頓時鴉雀無聲,這位校長指出這是青春期性萌動的正常反應,接著,他談了自己對早戀的看法。學生們都覺得校長親切可信,甚至有一些學生還把自己的早戀問題,通過寫信的方式告訴校長,並希望得到他的幫助。
很顯然,僅僅通過威嚴、名望是難以說服別人的,即便你有好的建議,如果不能讓對方信任,也難以讓他接受。如果能夠通過強化“自己人效應”來激發對方的歸屬感,那麼取得別人的信任就不難了。
歸屬感大致可以分為5個維度,即:舒適感、識別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對此,“自己人”都可以將這些一一滿足。要想通過歸屬感來融洽人際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自己人效應”當然,“自己人”不可亂用,應該掌握正確的方法。
首先,應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如果彼此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即使你的言辭表述富麗堂皇,也不能引起對方的共鳴。無論是同甘共苦,還是換位思考,都是為了讓彼此的心靈處於同一平麵上,這樣才有可能產生“共振”。要想取得對方的信賴,先要和對方縮短心理距離,與之處於平等地位,這樣就能提高你的人際影響力。
其次,應強調雙方一致的地方。要讓對方認為你是“自己人”,從而使你提出的建議易於被接受。如果你沒有根據就稱自己為對方的“自己人”,對方不僅不會信任你,反而會覺得你輕浮不可信,甚至懷疑你有所圖謀。
最後,個人應當有著良好的個性品質。如果一個人缺乏良好的品質,即便他把別人當成自己人,別人也不屑於與之為伍。試想,誰願意與一個品行不良的人為伍呢?
要想在別人的心裏建立歸屬感,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融洽,就一定要擅用“自己人效應”。隻有這樣,你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讓自己贏在激將法上
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必須想方設法調動感情的力量,來激發人的積極性,調動其熱情和幹勁兒。"激將"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激將”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經常碰到,同事、朋友在一起鬧著玩的時候,就喜歡用“激將”法。它主要是通過隱藏的各種手段,讓對方進入激動狀態(憤怒、羞恥、不服、高興),導致其情緒失控,然後無意識中受到操縱,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另外,雙方在對峙之中,一是看忍功耐心,誰更冷靜;二是看誰扮演得更天衣無縫,使對方察覺不到自己的真實意圖。
(1)“讓二十個人搶一個足球”
戰國時的晏子博學多才,聰明機智,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為齊國的富強做了很多事。齊景公提拔晏子做了相國。
當時齊國有三個大力士,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古冶子,號稱“齊國三傑”。他們因為勇猛異常,被齊景公寵愛,晏子遇到這三個人總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過去。可是這三個人每當見晏子走過來,坐在那裏連站都不站起來,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裏仗著齊景公的寵愛,為所欲為。當時,齊國的田氏,勢力越來越大,他聯合國內幾家大貴族,打敗了掌握實權的榮氏和高氏,威望越來越高,直接威脅著國君的統治。田開疆正屬於田氏一族,晏子很擔心“三傑”為田氏效力,危害國家,想把他們除掉,又怕國君不聽,反倒壞了事。於是心裏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計謀除掉他們。
一天,魯昭公來齊國訪問。齊景公設宴招待他們。魯國是叔孫培執行禮儀,齊國是晏子執行禮儀。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傑”佩劍立於堂下,態度十分傲慢。正當兩位國君喝得半醉的時候,晏子說:“園中的金桃已經熟了,摘幾個來請二位國君嚐嚐新吧!”齊景公傳令派人去摘。晏子說:“金桃很難得,我應當親自去搞。”
不一會兒,晏子領著園吏,端著玉盤獻上六核桃子。景公問:“就結這幾個嗎?”晏子說:“還有幾個,沒太熟,隻摘了這六個。”說完就恭恭敬敬地獻給魯昭公、齊景公每人一個金桃。魯昭公邊吃邊誇金桃味道甘美,齊景公說這金桃不易得到,叔孫大夫天下聞名,應該吃一個。叔孫格說:“我哪裏趕得上晏相國呢!這個桃應當請相國吃。”齊景公說:“既然叔孫大夫推讓相國,就請你們二位每人吃一個金桃吧!”兩位大臣謝過景公。晏子說:“盤中還剩下兩個金桃,諸君王傳令各位臣子,讓他們都說一說自己的功勞,誰功勞大,就賞給誰吃。”齊景公說:“這樣很好。”便傳下令去。
話音未落,公孫捷走了過來,得意洋洋地說:“我曾跟著主公上山打獵,忽然一隻吊睛大虎向主公撲來,我用盡全力將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還不該吃個桃嗎?”晏子說:“冒死救主,功比泰山,應該吃一個桃。”公孫捷接過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隻虎有什麼稀奇!我護送主公過黃河的時候,有一隻黿咬住了主公的馬腿,一下子就把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裏把黿殺死了,救了主公,像這樣大的功勞,該不該吃個挑?”景公說:“那時候黃河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除黿斬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這是蓋世奇功,理應吃個桃。”晏子急忙送給古冶子一個金桃。
田開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來大喊:“我曾奉命討伐徐國,殺了他們主將,抓了五百多俘虜,嚇得徐國國君稱臣納貢,鄰近幾個小國也紛紛歸附咱們齊國,這樣的大功,難道就不能吃個桃子嗎?”晏子忙說:“田將軍的功勞比公孫將軍和古冶將軍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經分完,請喝一杯酒吧!等樹上的金桃熟了,先請您吃。”齊景公也說:“你的功勞最大,可惜說晚了。”
田開疆手按劍把,氣呼呼地說:“殺黿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跋涉千裏,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兩國君主麵前受到這樣的羞辱,我還有什麼臉活著呢?”說著就揮劍自刎了。
公孫捷大吃一驚,拔出劍來說:“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沒臉活了。”說完也自殺了。
古冶子沉不住氣說:“我們三人是兄弟之交,他們都死了,我怎能一個人活著?”說完也拔劍自刎了。人們要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魯昭公看到這個場麵無限惋惜地說:“我聽說三位將軍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可惜為了一個桃子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