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離不開交際,事業的成功85%取決於一個人的交際能力”。而口才是衡量一個人交際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它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學識水平、思辨能力,“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擁有一副好口才,是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是你人生和事業成敗的關鍵,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修技能。
好口才才能好辦事
一個人的朋友網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口才。口才高明的人能把一根稻草說成黃金,能把一句原本不十分中聽的話說得讓人覺得舒服。作為一個商人,光給人一個好的外表和舉止是不夠的,再加上會說話的技巧,這個生意人的人際關係就會處理得更好,生意也一定做的非常紅火。
所有的商家都知道,顧客花錢購買商品,除了以錢換物之外,還希望得到另一種不花錢的額外“商品”,那就是營業員的“好態度”。這種好態度就是對消費者發自內心的尊重。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沒有哪一位顧客願意看到營業員愛理不理的後娘麵孔,也不會有人欣賞那種千呼萬喚不吭聲的啞巴式營業作風。這種服務態度就是對顧客的不尊重,是一種缺乏誠意的經商作風。他們想盡辦法說顧客愛聽的話,就是因為他們知道隻有用真誠、有禮貌的服務使顧客心滿意足,才能贏得回頭客,才能為自己的賬上增加一筆豐厚的收入,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一句話:“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
確實,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說話乏“術”,因此,言語表達往往“詞不達意”,以致很難把事情辦好,有時甚至還會將好事辦砸。而有的人則能得體地通過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達情意,有的人甚至能點“語”成金,使所言語收到奇佳的表達效果。
解縉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不料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縉“以詩記之”。這可是個風險極大的事。沒釣到魚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錄其事激怒皇上,豈不是腦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錄,豈不是有意抗旨?不過這難不倒解縉,隻見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詩:“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明太祖聽了開懷大笑。請注意這首小詩,前兩句的確是“遵旨而行”的實寫,後兩句則是巧妙的勸慰——釣不到魚,那是因為皇上至尊至貴,“凡魚”不敢上鉤。於是就這麼一“勸”,皇上樂開了花。
試想,如果解縉沒有出色的想象力,不善於用語言將其準確迅速地表達出來,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陳其事又勸慰皇上並且保全自己性命這樣“一箭三雕”的效果。
舊時有一對父子冬天在集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人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那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後,父親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同一個集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卻完全不同,原因就在於會不會說話。我們不能說當兒子的話說得不對,確實,便壺大裝的尿多,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得欠水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令人聽了很不舒服。本來,買便壺不俗不醜,但畢竟還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內。人們可以拿著臉盆、扁擔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著個便壺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時,兒子直通通的大實話怎麼能不讓買者感到別扭呢?而那個父親則算得上是一個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讚同顧客的話,便壺是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後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妙,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於啟示性。其潛台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且又怕冷不願意下床自然在理,大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種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的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大哲學家老子曾經說過:“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善於駕馭語言,便可以用它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擅“說”道的人,可能注定要一輩子平庸,深諳說話之術的人,卻常常能在最不可能處扭轉乾坤。
元代的關漢卿因為編演《竇娥冤》,得罪了統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後,連夜逃走。途中,遇到幾名捕快。
班頭問:“你是幹什麼的?”
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班頭明白了:“原來你是唱戲的。”關漢卿又吟道:“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台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班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關漢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班頭本來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於心不忍,不捉吧,500兩賞銀沒了。關漢卿看透了他的心思,便順口吟道;“班頭莫逞強,縱然得到厚祿高官,得意無非頃刻之間;眼下何足計算,到頭來拋盔解甲歸田,下場還是普通人間。”可能是這首詩打動了班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他去吧,這是個瘋子。”
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
對於商家來說,好的口才就能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如果你想在商海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就一定要練好自己的口才。俗話說的好:口出蓮花,生意大發。
會講話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利器。學會運用語言的威力,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是人際交往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更是我們擺脫困境達到事業成功的保證。要想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藝術魅力,就要在學習語言技巧的同時,全麵提高自身的學識修養。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飯店的大禮堂來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兒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那樣做。因為你是飯店的經理,你的職責是盡可能使飯店獲利。”
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飯店,是你花五千元也買一到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在於當他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那樣做”時,他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接著,他站在經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訴求: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砝碼加到了卡耐基的這邊。
有時,好的言語能使自己擺脫尷尬的境地。下麵是關於西方世界領袖之間的軼事,從中可以了解他們處理困境的智慧。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期間,東西方的首腦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會議。一天,美國總統羅斯福急著找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洽商要事,便徑行驅車前往丘吉爾的臨時旅館。
由於久居寒冷潮濕的英國,丘吉爾對於開羅幹燥又悶熱的天氣難以適應,幾乎整個白天地時間裏,丘吉爾都把自己泡在放滿冷水的浴缸中消暑。
當羅斯福匆匆趕到時,丘吉爾的隨從來不及擋駕,隻好通報請丘吉爾著裝和美國總統會麵。而羅斯福直接闖進了大廳之中,他找不到丘吉爾,這時聽到旁邊一個小房間傳來丘吉爾的歌聲,羅斯福順著聲音找了過去,正好撞見躺在浴缸中一絲不掛的英國首相。
兩個大國的元首在如此尷尬的情況下見了麵,羅斯福馬上開口道:“我有事急著找你,這下子可好了,我們真的坦誠相見了!”
丘吉爾也立即做出反應,他在浴缸中泰然自若地道:“總統先生,在這樣的情形下會麵,你應該可以相信,我對你真的是毫無隱瞞的。”
兩位偉大領袖人物的睿智對話,輕鬆地化解了人際關係危機,並讓後人傳為了美談。
此外,我國曆史上還發生過燭之武妙語退敵的故事,也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公元前630年,秦國和晉國聯合進攻鄭國。秦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東邊,晉軍駐紮在鄭國都城的西邊。在團團包圍之中,鄭國君主文公連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
有個大臣說:“麵對兩大強國的左右夾攻,我國危在旦夕啦!但是,隻要我們能夠說服秦國退兵,敵手隻剩下晉國,那麼我國才能脫險。”
鄭文公急切地問他:“您說派誰去勸退秦軍呢?”
那人推薦道:“大夫燭之武。”
半夜,天空漆黑一團。在城東,鄭文公親自把燭之武送到城樓上,他命令士兵拿來一隻大筐,叫燭之武坐進筐中,上麵用繩子吊著,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牆根。
燭之武偷偷地來到秦營中,一見到秦穆公就傷心地哭了起來。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麼人?深更半夜哭什麼呀?”
燭之武說:“我是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哭我們鄭國快要滅亡了。”
秦穆公說:“你怎麼要到我們軍營裏來哭呢?”
燭之武說:“我也是來替你們秦國哭呀!”
“你這是什麼意思?”秦穆公好生奇怪,“我們秦國快要打敗你們鄭國了,怎麼要你來哭我們秦國呢?”
燭之武說:“我們鄭國的國土,和貴國並不相連。我們在東,你們在西,中間隔著晉國。所以,我國亡了之後,隻能被晉國占領。那時晉國就會比以前更強大,而貴國也就相對地顯得比晉國弱了。替別人打仗爭土地,最後又拱手送給人家,這合算嗎?再說,晉國的侵略野心,哪裏有滿足的日子,它東邊滅了鄭國,難道就不想向西邊的秦國擴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