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商場上最忌諱“兩眼一抹黑”,盲目賺錢,隻管自己掙錢,誰都不認識,誰都不顧。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錘子買賣,再也不會有人理你,更不會與你建立關係了。

香港大亨李嘉誠的長實公司中標獲取中區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使得“高高在上”的彙豐大班沈弼關注起地產“新人”李嘉誠來。他仔細研究了李嘉誠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確定長實為合作夥伴——此時,與李嘉誠中標地鐵上蓋不滿一個月。1978年,李嘉誠的事業再攀高峰,與彙豐銀行聯手合作,重建了位於中區黃金地段的華人行。

說起彙豐,港人無人不曉,港幣幾乎全是彙豐銀行發行的。彙豐的中文全稱是“香港上海彙豐銀行”,創設於1864年,由英國、美國、德國、丹麥和猶太人的洋行出資組成,次年正式開業,後因各股東意見不合,相繼退出,成為一間英資銀行。現為一家公眾持股、在港注冊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東為19萬人,約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權最分散的上市公司。彙豐一直奉行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籍董事長手中。

當時的彙豐集團董事局常務副主席為沈弼,李嘉誠尋求與彙豐合作發展華人行大廈,正是與沈弼接洽的,兩人並由此建立友誼。香港經濟界的人常說:“誰結識了彙豐大班,就高攀了財神爺。”

彙豐是香港第一大銀行,又是以香港為基地的龐大的國際性金融集團。1992年,收購了英國米特蘭銀行的彙豐集團,其資產總值達21000億港元,躋身全球10大銀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發行股票總市值為1399億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5%。該年度,集團總盈利為129億港元。彙豐的聲譽,還不僅僅限於其強大的資金實力,它在香港充當了準中央銀行的角色,擁有港府特許的發鈔權。在數次銀行擠提危機中,彙豐不但未受波及,還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騎士”。

李嘉誠與彙豐合作發展舊華人行地盤,業界莫不驚奇李嘉誠“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實,熟悉李嘉誠的人知道,言行較為拘謹的李嘉誠所爭取的這一身份,絕不是靠能言善道巧舌如簧、精明善變的機巧,而靠的是一貫奉行的“誠實”,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譽”,尤其是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一役,使他名聲大振,信譽猛增。所有這些,就是他與彙豐合作的基礎。

1974年,彙豐銀行購得華人行產權。因年代久遠,建築已十分陳舊,更因為華人行位於高樓林立的中環銀行區,原來的華人行大樓已日益變成“小矮人”。1976年,彙豐開始拆卸舊華人行,清出地盤,用於發展新的出租物業。

舊華人行的拆卸工作始於1976年2月10日,誰都想與業主彙豐銀行合作興建新華人行。在地產高潮,位於黃金地段的物業,必寸樓寸金。加之華人行在華人中的巨大聲譽,華資地產商莫不想參與合作,分一杯羹。李嘉誠便是其中之一,他穩操勝券,果然如願以償。

長實與彙豐合組華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華人行綜合商業大廈,大廈麵積24萬平方英尺,樓高22層。外牆用不鏽鋼和隨天氣變換深淺顏色的玻璃構成。室內氣溫、濕度、燈光以及防火設施等,全由電腦控製。內裝修豪華典雅,集民族風格與現代氣息於一體。整個工程耗資2.5億港元,寫字樓與商業鋪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華豪公司舉行隆重的華人行正式啟用典禮,彙豐銀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禮,剪彩並發表講話:“舊華人行拆卸後僅兩年多一點時間便興建新的華人行大廈。這樣的建築速度及效率不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稱典範。本人參與彙豐銀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從事工商業而著稱於世,不管與海外公司還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誠實的商業信用而受人稱讚。我可以這樣說:新華人行大廈不愧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範!”

長實與彙豐,都是本工程的開發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噓”。他對港民和新華人行的讚譽,也就是對李嘉誠的讚譽。

先於正式啟用的3月23日,長江集團總部遷入皇後大道中29號新華人行大廈。長江集團正式立足大銀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環,地位更上一層樓。新華人行被人們視為長江集團的招牌大廈。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道:“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好朋友不一定“有難同當”

真正的朋友把利益看得是很淡的。曆史上有著名的“管鮑分金”、“伯牙摔琴”的故事,一是說朋友要是知音,能互相理解,二是說朋友要互相謙讓,不因小利動搖大的理想。一個人如果首先是帶著個人的利益目的去交朋友,想必是不會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人一生中能夠交到各種各樣的朋友,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場合,因為有著一定的業務往來,才有機會從相識到相知,到最後成為朋友。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說明朋友在我們生活中的分量是很重的。俗話說:“為朋友兩肋插刀”,也道出了友誼對人們的重要性。

朋友是麵對各種困難最大的原動力,有時甚至超過了父母的關懷。這種關心就是彼此的信任。如果你想開創一份事業,而你身邊的好朋友正好也有相同的想法,這時,你們是否會一拍即合呢?

好朋友的誘惑在於朋友之間的那種心靈相通,在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於“兩肋插刀”的氣魄。有這麼多誘人的因素擺在麵前,仿佛隻要有了好朋友,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好朋友可能是同學、戰友、打小一起和泥長大的玩伴。互相之間沒有利害衝突,可以隨心所欲地說東道西,聊天喝酒。更難得的是好朋友彼此知根知底,沒有麵對陌生人的種種不便。

正因為如此,一般人在開創或拓展自己的事業時,總是最先想到找好朋友一起做。

按理說,當你和好朋友走到了一起,為了共同的事業一起努力,大家一起賺錢,這是一樁好事。但這裏麵有一個誰領導誰的問題。兄弟之間還可以有一個大哥,但好朋友之間就難分彼此了,平時覺得意氣相投,直來直去慣了,可工作就不能這樣了,總得有個人說話更有分量一些。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套思路,憋在心裏,日久天長就會產生摩擦,產生隔閡,最後好說好散還好,就怕弄得錢沒賺到,反倒失去了朋友。

讓朋友們甘於平庸,千萬不能指望有什麼奇跡發生。但是,假如你非要與朋友共事,並且堅信不會造成任何有損於友誼的不良後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須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承受失敗。

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友誼可謂轟轟烈烈,千古流芳,但他們共事的結果是什麼呢?一事無成而已。這裏麵更可怕的潛台詞是劉備太倚重兩個兄弟,結果諸葛亮對關、張二位就縱容了,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按軍紀關羽該斬,但看在劉備的麵子上,這事連提也不能提了。放走了曹操,最後被曹操奪得了天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打著朋友的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這類人交朋友有個特點,就是隻交對自己有實際好處的朋友。他們在友情的幫助下,更好地利用別人。這類人“聰明”,用感情欺騙異性,用友情欺騙同性;這類人“高明”,滿嘴情啊義啊的,但看其行為,無一不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而去交朋友的。

“在利益的天平上,友情往往很脆弱”。這句話乍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快,細想起來卻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從兒時就交朋友,那時稱為“小朋友”,為什麼能夠成為“小朋友”?就是我帶他玩,他也帶我玩,他把好吃的給我吃,我也把好吃的給他吃,他把他的小刀或鉛筆借給我用,我也把自己的東西借給他用。雖然當時並不知道這裏麵有利益關係,但已經就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利益關係了。等彼此都長大成人後,各幹各的事,不在一起了,或者你是農民,他是幹部,彼此之間的利益關係已經不存在了,或者很少,那麼彼此之間還有友誼嗎?你上中學、大學時也有許多朋友,畢業後各奔東西了,甚至有比朋友更深一層的戀人都因為各自的前程勞燕分飛了。

商場上變化莫測,今天的好朋友,明天就可能是競爭對手。為了彼此間的利益,朋友有時會成為血海深仇的對手。為了利益,朋友之間可能再也沒有什麼友誼可言了。正如有些人所說:朋友相見,一隻手在拍對方的背,另一隻手在掏對方的錢。

在當代社會,對朋友的信任和對陌生人的不信任,一直就是對立的兩個麵。這種信任使得人們對朋友的防範之心大大降低,從而導致很多人商場失利的原因恰恰是被朋友所“殺”,因為不是朋友不會上當。

在十幾年前,我們周圍許多人下海經商,於是到朋友那裏買東西,幾乎成了人們的一種消費觀念。有一熱心人根據自己的經曆,曾在報上發表過幾則“生活忠告”,其中有一則的標題是“不要到朋友店鋪買東西”。大意是,到熟人那裏買東西,起碼有兩大壞處:一是沒有足夠的勇氣殺價,人家說按進價賣給你,你就不好懷疑,所以往往“以占便宜的方式吃虧”;二是明知上了當挨了宰,又礙於情麵,沒法去理論,所以往往有氣裝作肚子疼。

最近幾年,傳銷又發瘋似的抬起了頭。傳銷的產品如何是一回事,傳銷鏈的形成又是一回事。不得不承認,目前流行的傳銷方式,一個最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熟人相見,分外眼紅”:為了能使自己“致富”,不惜拉朋友下水,隨便把哪個傳銷商提起來,都能牽動一連串朋友的神經。這是一種很典型的“殺熟”現象。“殺熟”現象能發展到這一步,也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甘肅環縣山區也曾發生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男孩經不住一個遠方親戚孩子的鼓動,家裏借幾千塊錢,送他到某大城市去“學習”。但沒過幾天,這男孩就搖身一變,成了保安學校“招生辦”的人,跑回來“大量招生”。結果好幾個朋友都跟他去了。又過了不長一段時間,後去的幾個也回來“招生”了,瞄準的同樣還是熟人朋友。據說,他們的“待遇”,就是從親自招的“學員”身上“提成”出來的;而所謂的“保安學校”,隻不過是一個空殼子而已,結業分配等等承諾也隻是一句美麗的謊言。

明知是騙人,他還得去騙,因為他被人騙了——這是他的解釋。而當初,很多人之所以不惜血本,敢把孩子送出家門,卻是因為朋友這一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