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大浪潮裏,許多人忙著“下海”經商。經商者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也會不遺餘力地展開激烈的商業競爭,使盡各種商戰手段,因此商海世界,無奇不有。但是商人的目的隻有一個,追名逐利,然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見利忘義,是非黑白不分,更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底線

“無商不尖”義利兼顧

“無商不尖”這一古訓,盡人皆知。它其實是一種文明的經商藝術,更是贏得回頭客的製勝法寶。然而,現在商家的這種經營手段到底是促銷還是欺詐?顧客隻有自己擦亮眼睛了。

“無商不奸”原應為“無商不尖”。這個典故出於舊時買米以升鬥作量器,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鬥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清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裏打點米加在米鬥上,於是已抹平的米表麵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這是老派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受用,故有“無商不尖”之說。如,布莊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打油打酒都有點添頭;十裏洋場的上海,在王家沙吃小籠饅頭免費送蛋皮絲開洋清湯,在“老大昌”稱糖果奉送兩根品牌三色棒頭糖。

許多人都想貪小便宜,為了迎合人們的這種心理,有的生意人便以此招徠顧客。其實,這些小便宜隻是些微不足道的物品,然而,它卻蘊含著無限的吸引力。其實消費者也是會算經濟帳的,但麵對現實的誘惑,多數消費者就會忽視算帳而慷慨解囊,花了幾倍於禮品的車費,遠道而來,目的隻是為了取得這一小小的禮品。為了這小小禮品,也不管購買的物品實用不實用,一手搶了便走。

一家公司的電子琴積壓了多年,新上任的經理便想出了“買一架電子琴送一塊電子表”的絕招,大做廣告,揚言送完為止,結果電子琴銷售一空。

經驗告訴我們,饋贈禮品是一種極好的促銷辦法,隻要應用得當,恰如其分,非常有助於在商戰中取勝。

美國人吉列幼年時家境貧寒,上學時斷時續。14歲時,吉列開始學做生意,跑遍半個美國。見多識廣的吉列打算在小商品製造上尋求發展,他選擇了一種顧客隨時用隨時扔的小商品——刀片。

不久後,吉列研究出T型架配製薄刀片,質量非常可靠,可惜由於沒有名氣,未得到大家的認可,第一年隻銷售了53把,賠得血本無歸。但吉列是個意誌堅強的商人,他借了一部分錢,成立了“剃刀公司”,決心一幹到底。

吉列不僅重視小產品的功能與質量,而且重視深入人心的推銷藝術。他深知,推銷策略成功與否,是他的小產品成敗的根本。雖然大家都需要刀片,但生產刀片的人很多,怎樣才能使別人買自己的刀片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報紙上登載了盟軍在歐洲戰場上作戰的照片,吉列發現士兵們的胡須很長,可見前方正需要刀片。於是,吉列決定將刀片作為禮物送到前方去。這是一次非常正確的決策:幾百萬副刀架和上千萬把刀片及時運到前線,價格優惠,服務好,對士兵們來說,猶如雪中送炭。戰爭結束後,幾十萬複員士兵回到各自的國家,隨身攜帶的“吉列刀片”使他們舊情難忘,紛紛指定要買這種產品,無形中充當了吉列公司的義務廣告員。自此之後,吉列公司的產品逐漸走向世界,吉列公司也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而成為一家著名的跨國公司。

這以後,吉列在海外的30多個小公司不斷推出安全剃刀係列產品,讓眾多的有不同要求的顧客得到滿意的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又擴展到生產麵部清潔劑、美發劑、止汗劑等小商品,這些小商品都是與刀片服務對象相關聯的,因此購買者絡繹不絕。

近十年來,西歐許多商人都想爭奪吉列公司的市場,但收效不大,人們似乎對吉列牌產品情有獨鍾,許多人幾十年一直使用它,可見吉列產品是如何深入人心。

一家百貨公司剛開張時,門口貼上大海報:凡在本公司購買任何物品,均贈送精美紀念品一份,以示酬賓。其成效之大,令人點頭稱道。看來要讓顧客心甘情願地掏腰包,事先向他們贈送一點小禮物是非常奏效的。而商家向顧客贈送禮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轟動世界的宣傳奇才美國人哈利,十五六歲在馬戲團做童工時,就非常懂得做生意的要訣,不但善於吸引顧客前來觀看,還善於引導看客消費,他常常對前來觀看馬戲的人說:“來、來,來看馬戲的人,我們贈送一包頂好吃的花生!”

哈利使出渾身的力氣大聲喊叫。觀眾就好像被磁石吸引上一般,湧向馬戲場來看戲。這些客人吃花生,覺得口幹時,哈利就適時叫賣檸檬水。其實,哈利炒這花生時,就加了多量的鹽。人們越吃口越幹,這樣,檸檬水的生意就特好。小時候就懂得這樣製造機會、善於做生意的哈利,他的收入比一個馬戲團員多幾倍。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有些商家說生意不好做,現在是買方市場,賣東西很難。但是隻要想出一個好點子,就能夠改變局麵,獲得成功。

在二戰經濟大蕭條時期,日本的許多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大多數企業隻好關門大吉。其中一家水果店也受到很大衝擊,老板慘淡經營,舉步維艱。但老板很有經濟頭腦,他不甘心就此失敗。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他想出了一個絕好的點子。他派人去蘋果產地預先訂購一批蘋果,在成熟以前把標簽貼在蘋果上,當蘋果完全變紅之後,揭下標簽紙,蘋果上就留下了一片空白。

水果店老板從客戶名錄中挑選大約200名訂貨數量較大的客戶,把他們的名字用油性水筆寫在透明的標簽紙上,請人一一貼在蘋果的空白處,然後隨貨送給客戶。結果幾乎所有的客戶都對這種蘋果感到驚訝並受到感動,因為客戶們認為商店真正把他們奉為上帝並且放在了心間。

送給每個客戶一兩個本地產的蘋果,實際上花不了多少錢。但顧客接到這一禮物都十分感激,其效果不亞於又送了一箱蘋果,因為這一兩個頗富人情味的蘋果使客戶們記住了這一家水果店,當周圍幾家水果店終於無力支撐倒閉之後,這家水果店的水果卻銷量大增,顧客盈門。

一定不要忽視每一個小小的富有人情味的禮品,或許那正是生意人人際關係和事業成功的關鍵。

春秋時期,魯國製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為奴婢,隻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麼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而得救,也因此得以重返故國。

後來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他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因為他自認為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為國家分擔贖人的負擔。但孔子卻不停地大罵子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隻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惻隱之心,隻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償和獎勵,讓這個行善之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讚揚。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

孔子還說,子貢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聖人說,子貢此舉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為可惡的惡行。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而且如果他們求國家給一點點補償的話反而被人唾罵,很多魯國人也會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講究“義”,但不反對“利”,相反還提倡“義中取利”,甚至反對“義不求利”,古代聖人真是將義、利和人性的關係演繹到了極致。

義利觀是中國古代儒家哲學的價值論。這種義利結合的觀念,表現在管理過程中,便是孔子所說的“義以生利,利以平民”。

企業如一味追求營利而忽視社會責任和法律法規,則會失去發展的大環境支持,這種殺雞取卵式的做法隻會導致後勁不足,生存困難,最終走向衰亡。所以,企業不能因規模小、競爭力差、處於發展積累階段而不承擔社會責任。義利兼顧要求所有企業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主動改善職工待遇,減少環境汙染,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從事社會慈善事業,還要努力創新,體現自身對社會和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用。

義與利是統一的。義利兼顧的企業文化,要求企業在獲取正當利益的同時,必須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注意保護環境,關注自身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這種“義利兩全”的理論,強調企業追求利潤,開展競爭,應以“公利”、“國益”為前提,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有信譽才能有贏利

商場上,贏利主要是靠商品的質量和服務的態度。好的質量和好的態度,會讓贏得好的信譽,如果沒有了信譽,必然會導致生意的失敗。所以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名譽是商人的生命。

有名的晉商在經營活動中,總結出許多有關誠信經商的諺語,如“寧肯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秤平、鬥滿、尺足”;“買賣成不成,仁義都要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