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全國每年僅稅收流失至少上千億元。更有甚者,諸如毛發水醬油、添加工業石蠟的火鍋底料、病死豬肉製成的肉鬆、火腿等,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還有什麼毒米、毒麵、毒油、毒酒、毒肉、毒菜……無孔不入,什麼假煙、假酒、假藥、假種子、假服裝、假汽配……無處不在,讓人防不勝防。製假者喪心病狂,賣假者唯利是圖,護假者不擇手段。
一些缺少社會公德、心地不善、法律意識不強的商人,會不擇手段地用欺騙語言、誘導伎倆誇讚自己的產品。什麼兩天見效,什麼40歲變30歲,什麼一個療程無效退款等等。說句嚴重的話,商人的這些行為已經失去了人的本性。
商人都是唯利是圖的,他們會把一個5元錢的東西賣到10元。商人的能力也隻有在把5元錢的東西賣到10元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體現,多賣的5元錢是商人和非商人的區別,也是商人價值的體現。
王某在某地購置了一套27萬元的住宅,並且準備進行裝修。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有一裝潢公司擁有一流的技術、設備、專業人才,並且價格實惠。於是,王某與該裝潢公司簽訂了裝潢合同。合同簽訂後,王某按規定支付了第一期工程款2.7萬元,裝潢公司做了一個星期停工了,過了5天後又來了,但做了3天,又停下了,事後王某幾經交涉,但裝潢公司既不退款,又不開工。最後王某了解到該裝潢公司隻有經理一人,根本無專業人才、設備等,是一家皮包公司,他將業務接來後又轉包給其他單位。至於報紙上說的、合同上承諾的都是空的。王某問此事解決損失怎麼辦時,該公司稱:“我們也沒有辦法,是他們(指他的承包方)不守信用。”這樣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商人唯利是圖的本性是改不了的,為獲利是不擇手段的。
現在的商家奸詐得很,他們的花樣繁多,一不小心你就會走進他們精心設計的圈套。在賣手機的時候,有的商家會把原機帶的電池給換成國產的,有的會拿水貨冒充行貨……這些都是他們提高利潤的方法。
商家還有一個賺錢的手段,就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不惜一切宣傳自己。大家所熟知的“廣而告之”,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卻並非這樣的簡單了。廣告的對象無疑是大眾,如果是公益事業廣告,它就會以自己的形式來感動人們,引導大眾走向公益的事業。而如果它僅僅宣傳的是商品呢?廣告本應該正確地給消費者展示商品的功能。可是商家進行這個展示的目的卻是為了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收入,於是,以金錢為目標的廣告也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了。
對於商家而言,廣告即是一個消耗品,又是一個賺錢的手段,而在這兩者之間,商家一定會追求更高的收益支出比。如何能更加吸引消費者成為了商人急需思考的一個問題。而隻有吸引到消費者,消費者才能有購買的可能,商家才會有收益。廣告做得越妙,越能吸引眼球,就這樣,神奇的產品就在廣告裏麵產生了。廣告中產品的神奇功能是不需要開發的,僅僅是一些多媒體製作帶來的。可是這樣的廣告到了消費者麵前又會怎樣呢?消費者事先是不可能知道這其中“貓膩”的,於是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上了當,乖乖地把自己的金錢送給了商家。
唯利是圖是商家的本色,“為消費者著想”隻是喊喊口號而已,他們從不當真。商家向你推薦的產品要麼是庫存滯銷的,要麼是利潤很大的。盡管推薦的產品客觀上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或名氣不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當商家把一個產品的所有優點說出來(缺點當然絕口不提),而把另一款你心儀的產品的缺點全說出來,兩者一對比,馬上就平衡得差不多了,商家再加些“糖衣炮彈”,如價格誘惑,上當是自然的事情了。
商人的本性就是唯利是圖,他們不惜做坑蒙拐騙的勾當,甚至經營種種假冒偽劣商品。這些商人往往沒有責任意識,在利益的驅使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使得人們一提起商人,就會想到一個深諳商海規則,圓滑精明又世故的、懂得鑽營取巧並依附權力來進行個人商業活動的人物。
利欲熏心的商家在利益麵前利令智昏,已經全然不顧法規的尊嚴。所以,對於市場上的種種現象,消費者常常處於被動的地位。想要改變這一被“宰”的局麵,就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輕信經營者的忽悠,做到理智消費,科學選購,提高防範意識。
仁義之中求富貴
追逐利潤是一個商人本能的表現,他們認為做生意,追逐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否則,他就是一白癡。但真正的有智慧的人在追逐利潤之外,還有更高遠的目標。許多成功的商人都有一條不容忽視的經驗:先有信,再有義,最後才有利。
義烏商人十分注重與客戶建立良好的感情,講信譽、重視老客戶,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會有持久的發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騙能騙一次,不能騙一世”。“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是義烏商人真實的體現,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先讓進貨老板賺錢,等老板賺到了錢,他才會回過頭來繼續買你的貨,進而讓你賺更多的錢。
義烏華鴻控股集團董事長龔品忠1990年借債2000元開始經營工藝鏡框,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以相框為主,涉足工藝時鍾、塑膠、紙業等相關領域的現代化企業集團。龔品忠說:是義烏人的“義”字當頭使他與許多客商建立了友好感情,促使生意越做越大。
1998年,華鴻控股集團公司開始大規模拓展海外市場。一次,一位非洲客商從他的企業進了一批相框,在海運途中卻遭遇了一場大風浪,致使相框大量破碎,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運輸途中的意外本與生產公司沒有關係,但龔品忠在得知情況後,主動承擔一半損失。他對客戶說:“既然你跟我做生意,就是我的朋友,朋友之間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位老外被龔品忠的這種朋友義氣所感動,兩人從此結成患難之交,時至今日,這位老外依然向華鴻公司進貨。
龔品忠認為,公司當時雖然有所損失,但由此樹立了良好的信譽。重義,不會有直接的效益,但遲早會體現其效益,義積累到一定時候,會給人帶來意外豐厚的回報。
山西票號也是中國現代金融業的“管理榜樣”。山西票號的掌櫃們認為,經商是與人打交道,與物打交道,處人、理事、經營,要堅持“仁義禮智信信中取利,溫良恭儉讓讓中求財”。處人適情,處物適則,處事適理,人和、物義、事中。他們堅信“和氣生財”,重視社會各方麵的和諧相處,注重建立和諧的“相與”關係。通過同鄉同業會館和關公崇拜,聯鄉誼,通信息,協調相互關係。解決商務糾紛,堅持孔子解決社會衝突的兩個原則,一個是仁,一個叫和,這形成了晉商與人為善、求同存異,和氣生財、博大寬厚、樂施好善、自強不息的為商之道。提倡商人修身正己,實現心智雙修。
晉商認為管理商號的關鍵在管人,管人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關心人,尊重人,人身股就是晉商稱雄商界500多年的有力武器。員工初入商號,享有薪金、衣資、號中夥食等待遇,隨著年資增長,會有頂身股資格,一個商號的人身股總數常常超過資本股,使員工感到東家和大掌櫃和自己是一家人。晉商退休後待遇不變,死亡後人身股享受l-8年不等。
商業活動中,如果不能做到義字當頭,就可能被動挨打了。當山西朔州最初發生假酒事件時,表麵看上去似乎與汾酒毫無瓜葛,僅僅是事件發生地點與汾酒生產地恰恰在同一個地方罷了。於是,汾酒企業的管理者們便因此認定事不關己,無須理會,所以並未有所行動。然而,這種心理不僅無助於汾酒企業渡過這場危機,反而在後來發現假冒汾酒時,讓企業的管理者們處處被動,直至逐漸走向下坡路。
當時,假冒汾酒被查出來,消費者便炸開了鍋——消費者不知道此“汾酒”非彼“汾酒”,但是他們卻知道,喝假酒輕則失明、重則死亡,有誰還敢喝?汾酒企業的管理者直到此時才開始著急,開始聲討製假、販假者,開始要求加強法製建設。但是,這種著急是為自己著急,不是急消費者所急,所以消費者不會領情,不會覺得汾酒是一個如何貼心的企業。
相比之下,古井貢酒就聰明得多,其董事長早就借著假酒事件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指出中國白酒行業應該以立法的形式來杜絕造假這股不正之風,並表示將為假酒事件受害者家屬捐助20萬元人民幣的撫恤金,同時告誡消費者在購買白酒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這一“仗義”舉動在推出之初就立刻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各大報紙紛紛轉載古井貢酒集團董事長的信,“3.15”專題節目也對該董事長進行了專訪。當企業的管理者做出了這樣的行為之後,就算市場上發現有古井貢假酒,相信消費者的同情也會多於抵製。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的前提是,見利思義,先義後利,以義製利,以義取利。當然,不創造利潤的企業不稱為企業,但是企業絕不能唯利是圖,要在向社會提供合理價格與合格產品的前提下盈利,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
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學習仁義禮智信,少一點唯利是圖的“純經濟人”本能,多一點平等、正義與和諧,才能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取得最大的利潤。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尚且知道這個道理,更何況我們這些新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