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1 / 3)

現如今,在酒桌上談生意已成為一種慣例。很多生意就是在酒桌上談成的。但酒場有酒場的規矩,在酒桌上說什麼話,有什麼舉止,甚至如何喝酒、敬酒、拒酒都有講究。如果能把握和利用好酒桌這個場合,就能獲得對方的好感,生意也就基本成功了。那麼,小小的酒桌上到底有什麼“奧妙”呢?

(1)相互應酬要積極

社交應酬的妙處並不在於它能一下子給你什麼東西,而是在於它總能夠給你提供更多的有利於工作事業的好機會。想要拓展朋友網,積極地接受朋友的邀請有很多益處。在宴請的酒席上,或許有機會見到對方的許多朋友,對方的朋友就很可能在喝酒的過程中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怎麼樣,今晚去喝幾杯?”當朋友打電話過來邀請時,即使你已喝得根本不想再喝了,也應該愉快地應邀。隻要沒特殊的情況,就應該回答對方:“沒問題,我一定去!”你的行動快慢傳達給朋友的是誠意。

當朋友邀請你去他家做客的時候,接受邀請的同時要問清對方什麼時候去合適,然後按時赴約並表現出由衷的高興,那麼對方一定會感到你是從心底裏信任他的。其實社交成功與否往往在你的一念之間,懂得了應邀的奧妙,你和朋友的關係就會非常順利地向前發展,甚至成為一生中難得的知心朋友。另外,在朋友請客後,你理所應當地要說一聲:“謝謝您的款待!”這是很有必要的。

有時候你也應該自己掏錢請朋友喝酒,這時你應該懷有這麼一種心情:就算費點錢,但能夠聽到他們寶貴的經驗,也很值得。

無論是哪一種交際,相互邀請是一項基本原則,但如果不分時間、場合,隻知道應邀喝酒,那麼這種人的品行就顯得太低劣了。時刻牢記這一點:為了加深交際,要心甘情願地掏自己的腰包。

(2)請人吃飯有原則

恰當的邀請可以為交際的順利和成功提供條件,為此,你在請朋友吃飯時,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選擇合適的對象。請人吃飯首先要確定邀請對象,而選擇邀請對象,必須根據交際目的而定。邀請的對象自然是能給你帶來幫助的人,但有時也需要一些其他朋友作陪。應根據交際的性質、需要及宴會規模大小等,遵循先主後次、先親後疏的原則劃定邀請範圍,依次確定邀請名單。

二是采取恰當的方式。采取何種方式邀請,要根據交際的性質、對象而定。學者、專家、老板等,大多工作忙、時間緊,對他們最好提前相約,以便他們做好工作調整和時間安排;閑暇時間多、工作容易調整的人要早點約定,即使臨時邀請,他們一般也能隨請隨到;對某團體的要人,要公開邀請,甚至借助傳播媒介,既能體現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又有利於引起關注,促進宣傳,擴大影響;而朋友密談則應悄悄地進行,以便更利於避開他人的視線,保證交往活動的隱蔽性。一般的往來、一般的親友,打個招呼、通個電話、捎個口信兒也就可以了;比較重要的工作業務關係、公關事務關係等就必須采用相應的公文格式,如發書信、寄請柬等,或者按照一定的規格派專人傳達、親自登門,以示重視和尊重。總之,邀請的方式要因事而異,因人而異。

三是注意“行”、“明”、“便”、“誠”。“行”即邀請的可行性。邀請要量力而行,既不強人所難,也不為所不能為。

“明”就是明確、明白。邀請前一定要明確宴會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等,需向邀請對象傳達明白,以利接受邀請,準時赴約。

“便”就是盡可能地為邀請對象著想,為其提供來往交通等方麵的便利。

王老板想請張教授幫他解決一個技術難題。張教授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原本打算拒絕,沒想到王老板竟派了專車接送,專人護理,使張教授很感動,改變了主意。這樣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利己。

“誠”就是真誠相約,不虛情假意,不違約、不失信。

有人曾邀請幾位朋友到他家去做客,朋友信以為真,誰知他卻是虛意敷衍,讓朋友吃了閉門羹。他這種失禮行為,使朋友非常生氣。事隔多年,提及此事,朋友仍然耿耿於懷。

(3)安排席位要仔細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席位安排都有講究。如果要請客,在席位安排上一定要仔細。正式宴會一般均需排席位,也可以隻排部分客人的席位,其他人隻排桌次或自由入座。桌數較多時要排桌次,按國際上的習慣,桌次高低以離主桌位置遠近而定,右高左低、中心高外圍低。席位高低以離主人的座位遠近而定,同時也遵循右高左低的習慣。排席位的主要依據是禮賓次序。因此,在排席位前,要按禮賓次序開列主、客雙方的名單。當然,也要考慮特殊因素靈活處理。如遇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對他的尊重,可以把主賓擺在主人的位置上,主人則坐在主賓位置上,第二主人坐在主賓的左側(當然也可以按常規排列)。大型宴會最好有人引導,以免混亂。

“無酒不成席”、“無宴不言商”,對於一個商人來說,交際應酬自然少不了飯局和酒場。生意在酒桌上的成功率要遠遠高於在辦公室。許多人都是在酒桌上交成朋友的,許多生意也是在酒桌上談成的。酒桌上,兩個人坐在一起,酒杯一碰,仰脖兒把酒喝下去,陌生人就可能成為好朋友,談成生意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酒桌上有真正的朋友嗎

作為一個商人,需要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結交朋友就需要各式各樣的應酬,要應酬自然就離不開喝酒,所以就會結交很多酒肉朋友。商場上,煙酒是交朋友拉攏關係最快捷的方式。

然而,有很多人不了解酒肉朋友的真正意義,他們認為酒肉朋友是與“肝膽相照”、“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分不開的。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看到這個詞,就想起水滸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就想起豪氣衝天的《好漢歌》,甚至想起“管鮑之交”,想起“高山流水”。

在酒桌上,常在一塊兒吃吃喝喝的,混個臉兒熟;隻吃一頓的,三杯五巡過後便似久別逢知己、他鄉遇故知,越說越近乎,常常是一席酒飲罷,仿佛便是盟血做誓、生死相托了。老道的場麵中人,要的就是爭個麵子,互相捧足之後,心裏仍明鏡兒似的;涉世不深的人,杯酒釋兵權,幾句“肺腑之言”,便恨不得掏心窩子給人家看。其實,酒肉朋友並不是你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楊先生是重慶人,“重慶崽兒”脾氣都很直。楊先生有一些壞習慣,如賭博、酗酒等,因此身邊有很多酒肉朋友。幾年前,他和從小長大的朋友趙先生一起到成都做生意。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兩人齊心協力,公司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於是就與他的這些酒肉朋友做生意。趙先生從旁提醒,叫他不要太相信酒肉朋友,但意氣風發的他這時候根本聽不進勸告,不但不加理會,反而覺得趙先生太土,不懂享受,沒有共同語言,並憤而和趙先生分了手。

做生意總歸有起有落,加之他照顧生意的精力不夠,不久公司陷入困境,他風光時合作的那些所謂的朋友漸漸失去了蹤影,到最後才知道公司之所以會陷入困境,都是那些所謂的“朋友”搞的鬼。再去尋求其他人幫助時,有的朋友甚至冷眼相向。這時,趙先生卻主動找到他,出錢出力幫助他的公司渡過了難關。兩個曾經的摯友重新坐在一起,喝著竹葉青,聊著過去,他這才大徹大悟:飲茶要品味,朋友也要品其“味”。

酒肉朋友多不長久,而且友誼的基礎也是極不牢固的。因為說到底,維係這種朋友關係的,是一種很功利的東西。盡管不一定在酒席宴上直接說出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彼此心照不宣。或者是為了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某個人,或者是因為生活無聊而尋求一種寄托,或者是達成一種在單位無法公開的共同體,維護小團隊的切身利益……總之,酒中摻雜了一些“非酒精”的成分,肉中大多是注了水的,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有酒有肉,喝酒吃肉時是親哥蜜姐、至愛親朋;無酒無肉,沒有酒酣耳熱、佳肴裹腹,便沒了這份激情。沒有一個崇高的關乎事業的目標,隻靠滿足最淺層次的生理需要陶醉於一種虛幻的友誼,一旦涉及個人升遷競爭、分配不均、話不投機,酒肉友誼便如同建在沙上的樓房,轟然倒塌了。

酒桌上的朋友並非如字麵意義那般狹隘和簡單。在生意場上,酒肉朋友交情看似濃烈,但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有些朋友關係看似清淡,卻可以肝膽相照。

酒桌上朋友大多是不可信的,有人喝上酒就信口而言,有人嗜酒如命含杯忘盞,這個時候說的話有的沒有深思,隻是說說而已,是不可當真的。要明白,稱兄道弟者,未必真心人。平日裏一塊喝酒,一塊打牌,好得形影不離,好得就像是親兄弟,好得就要同穿一條褲子了,一旦朋友遇到困難,想借幾個錢渡過難關的時候,朋友就不是朋友了,總要找個這樣那樣的借口推諉。

在商場,你會認識很多朋友。如果用茶來比喻,酒肉朋友不過普通茶葉,隨處可見,我們不必觀色,聞香,品味,隻為大口地喝上一杯,解一時的口渴。但真正的朋友如同竹葉青,清淡卻香氣雋永,不一定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卻能時時刻刻感受到他的香氣。

古人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酒肉朋友中能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況且朋友之間一旦摻雜很多的利益關係,就很難有很純的朋友了。

劉剛是一家做快速消費品代理公司的總經理,人很講義氣,經常和客戶喝酒、聚會,每次“先交朋友,後做生意”不離嘴,因此就結交了許多酒桌上的朋友。大家知道劉剛的性格,也願意結交他這個朋友,剛開始劉剛的生意確實紅火過一陣子。但此後幾年,公司規模一直做不大,而且應收賬款越來越多。公司的其他人勸他,不能隻和朋友做生意,這樣做不大,並且酒桌上的朋友並不見得那麼可靠。他聽了不但不接受反而很生氣,覺得這些人是在詆毀自己的朋友,將人家訓斥了一頓。後來應收賬款太多了,公司現金流快要斷掉了,他隻好親自出馬找這些生意上的朋友催賬,發現有些公司已經不在了,人也找不著了。有些公司又推來推去搪塞他,說不久就給他彙款。他想都是朋友,不會騙他的,但是左等右等款也不到賬,再問,人家公司前不久注銷了。最後劉剛的公司破產了,還欠了一屁股債。劉剛很困惑:難道相信朋友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