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前線因為金兵頻繁調動,已經不止一次漏出破綻。可嶽飛韓世忠等部的出擊請求,卻屢屢被朝廷樞密院駁斥回來。金宋兩國正處在和談的關鍵時期,主動出擊無論勝敗,都將破壞朝廷的和談大計。金兵部分軍隊陸續撤退,不過是為表示和談姿態向朝廷的一種施壓,諸軍萬萬不可妄動。最後見嶽飛的“嶽家軍”請戰最為激烈,朝廷則幹脆把他們從前線抽調下來!
“嶽家軍”雖然冒險主動撤離戰場,向來最為痛恨“嶽家軍”的金兵卻保持了最大的克製。因為從臨安傳來消息說,金宋兩國和談行將達成,任何不明智的軍事行動都會令完顏宗弼都元帥的大計毀於一旦!
宋朝軍隊很快另外調兵,堵住了“嶽家軍”在江淮前線的防守缺口,繼續與頻繁調動的金兵對峙……..
不料,和談卻依舊遙遙無期。早就盼望著和談成功鬆弛一下戰爭神經的南宋各地官吏再也忍無可忍,紛紛上奏折,彈劾以秦檜為首的和談代表屍位素餐,虛言誤國!
而麵對成堆的彈劾奏章和朝廷的詰難,秦檜早就想好了說辭:就目前來看,那膠東巨梟張清的“瞞天過海”之計雖獲小功,兩國卻依舊是一個無輸無贏,長期對峙的和局!我等和談大臣遲遲不與金國簽訂盟約,就是在等待張清等人從薊州南下,為江淮諸軍謀得最有力的出兵時機!如果張清等人無力南下,縱然我宋朝發舉國之兵北上,還我河山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慷慨激昂也不過蠱惑人心,無異癡人說夢!並且那樣一來,張清的六萬“山狼海賊”及收羅的十幾萬烏合之眾,便成了朝廷以後推卸不掉的巨大包袱。北伐無功,又憑空多了二十幾萬人吃飯領餉,幾乎等於奪去了朝廷財賦的三成尚多……
原來,宋代軍隊曆來實行“募兵製”,一經應募,終身軍旅,向無退役之說,士兵全靠軍餉養家糊口。金宋兩國連年征戰,朝廷養兵便越來越多,幾乎所有失業的百姓都在軍隊吃糧領餉。在日益加重朝廷財政困難的同時,軍隊戰鬥力反而越來越差。朝廷雖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逐漸往類似“嶽家軍”“韓家軍”那樣的部曲製度過渡,卻又總是擔心領兵大員將來有一天擁兵自重反過來威懾朝廷。於是為減輕財政負擔,隻好在與金國的作戰中,殺敵三千自損一萬,有意識地消耗士兵生命。像張清這樣的“海狼軍”雖然慣能水戰,招安之後卻隻能作為朝廷和金國戰戰和和博奕之中有去無回的“死棋”。當張清的“海狼軍”連同十幾萬深陷敵後宋軍同金兵在拚力死戰,江淮前線的宋軍主力卻隻能嚴守朝廷密令按兵不動。嶽飛韓世忠劉琦等人雖然滿腔殺敵報國還我河山的夙願,卻根本無從知道有“海狼軍”那樣一支奇兵“瞞天過海”,抄了完顏宗弼的後路……
金宋兩國開戰以來對南宋最為有利的軍事態勢,就這樣在兩國心照不宣的和談幌子下,伴隨著完顏宗弼在江淮前線的另一個“瞞天過海”,悄悄回師參與圍攻薊遼地區的“海狼軍”,而白白的流失了…….
秦卿雖然用心良苦,可那張清畢竟也是一腔報國之心的仁人誌士。朝廷還指望他的“海狼軍”去太湖圍剿楊幺呢!六萬“海狼軍”深入金邦腹地,在金兵主力北上的圍攻之下幾無生還可能。高宗皇帝趙構不無惋惜地說。
萬歲不必再擔心太湖楊幺,就在臣等和金國和談,我大宋諸軍同金兵對峙之際,臣也來了個“瞞天過海”,密令最是飛揚跋扈不服調度的‘嶽家軍’去了太湖。我料“嶽家軍”的捷報,這幾天便會到了……秦檜胸有成竹地回奏高宗皇帝道。
五 背信棄民之邦
張清的“海狼軍”雖然驍勇善戰,畢竟舍棄擅長的舟船陸地野戰且沒有後方支援。隨著金兵的日夜襲擾圍攻,漸漸支撐不住……
張總管,為什麼我們宋朝主力行動如此緩慢?你真是朝廷派來招羅我們的兵馬總管嗎?身陷敵後經年的宋軍舊部追隨‘“海狼軍”作戰三個多月,卻遲遲等不到宋軍主力,漸漸人心渙散,對張清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而麵對越來越多參與圍攻薊遼地區的金兵,張清再也不好意思對十幾萬追隨自己作戰的宋軍舊部自稱什麼“樞密院遼東兵馬總管兼諸路招討使”:各位不忘故國的軍爺們,看來,我們是等不到朝廷主力北上,與我們南北夾擊痛殺金賊了!大家如果不嫌棄我是個海梟,就跟隨我回膠東,大家一起揚帆出海,去尋一個天不管地不收的海島,逍遙快活一生如何?我等之所以主動歸順朝廷,原本就想靠橫行海上聚劫的財富和一腔熱血,殺敵報國謀個正途出身,沒想到南宋朝廷卻如此欺騙我等…….朝廷連我們剛剛歸順的六萬“海狼軍”都不放在心上,又哪裏還會記得你們深陷敵後的各位軍爺呢?
三個月後,隨著金宋兩國新的和約簽訂,金兵主力回師薊州,張清不得不帶著他的六萬“山狼海賊”以及數萬宋軍舊部,在金兵的尾追之下從海上退回了膠東…….
王爺若早安排伏兵從成山頭派舟船出海攔截,南朝的這十萬人必然全部葬身魚腹片甲不還,為什麼眼睜睜放走他們呢?完成與南宋和談的達魯花赤作為完顏宗弼的主要幕僚,不解地問完顏宗弼。
張清憑六萬“海狼軍”在我金邦腹地縱橫達三月之久,可見此人絕對不可小視。何況海上舟船作戰,向來非我金人所長。再說,南朝對張清的“海狼軍”如此相欺,我留下他們豈不給南朝留下了一個心腹大患?南朝的沿海江河,以後恐怕再無寧日了…….完顏宗弼遙望張清“海狼軍”遠去的帆影,意味深沉說道。
張清獻給朝廷的“瞞天過海”複國大計功虧一簣,主管軍政的南宋樞密院便不得不背起這口黑鍋成了眾矢之的。後來聽說深陷敵後的十幾萬宋軍憤於朝廷出爾反爾戲弄,正密謀聚眾回國向朝廷討要欠餉,南宋朝廷更是慌了手腳。十幾萬散兵遊勇雖道烏合之眾,一旦被金國利用同樣不可阻擋。這下,朝廷中的主戰力量終於徹底占了上風,南宋朝廷不得不撕毀同金國墨跡未幹的和約,嚴令江淮等地各路兵馬主動向金兵出擊……
於是,江淮前線的韓世忠下海州,劉琦出順昌,王德擊亳州,嶽飛則直下中原腹地……..不可一世的金兵剛剛結束對張清“海狼軍”的長途奔襲人困馬馬,頓使全線崩潰。從金國腹地歸來的近十萬宋軍舊部全投奔到嶽飛帳下,“嶽家軍”聲威大振……..
而此時,曾經“瞞天過海”奇襲遼東的“海狼軍”,卻已經在張清的帶領下揚帆出海,遠走海外。至於金兵水師假冒他們之名虛張聲勢從海上襲擾江浙,逼得南宋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迫節節勝利的“嶽家軍”統帥嶽飛南歸,他們就不可能知道了……
一個對仁人誌士報國之心“瞞天過海”,背信欺民而苟且偏安的朝廷,注定被天下人所拋棄。公元1279年,隨著南宋王朝碩果僅存的最後一顆忠心陸秀夫背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王朝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