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是石頭,玉是玉,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他山之石,別說攻玉,就算攻石也未必能成。
采百家之長為我所用。因為有了這句話的辯護,他們倒也活得逍遙自在,必要的時候把別人的勞動成果信手拈來,美其名曰:借鑒。隻借不鑒則是巧取,自以為聰明的巧取。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躺在別人的臂彎裏,被別人同化。最可怕的就是同化。吸取很重要,但隻取不吸就可能陷入同化危機。
如果你喪失了自我,你活在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了意義。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別人的枝丫是不會為你建造大樹的。
如果你是一朵月季,就別奢望變成一朵玫瑰。如果你是一條小溪,就別奢望變成一條大河。保持獨立!獨立的思考,獨立的行動。別人的長處是你的短處,別人的短處是你的長處。沒有必要妄自菲薄,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長處自己的短處而自卑,你就是你。他山之石,未必就可攻玉。別人的東西終究是別人的,如果你想攻玉,請你自己創造。創造你自己的東西,攻你自己的玉。
088 萬般皆上品,非唯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是: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隻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出自北宋年間著名學者汪洙的《神童詩》,這是一篇影響廣泛的啟蒙讀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誌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古人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說法起源於封建社會,一直傳至當今,為很多國人所接受。讀書何以高人一頭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說到底就是,讀書可以考取功名,進而可以當官,可以發財,可以飛黃騰達。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旦成名天下知”。一旦讀書有成,那無異於雞犬升天啊,能不高看讀書一眼嗎?
這種心態本身就是錯誤的,在這背後的是自私自利,為了一己私利。試想,為了如此低俗的目的而讀書,那麼讀書能“高”到什麼地方去?
再說“萬般皆下品”,何以稱之為“下品”?任何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都是值得尊敬的,沒有理由將其歸之為“下品”,隻有那些好吃懶做、為非作歹的,無論是打著什麼高尚的名頭,也一樣是“下品”。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我們這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性格、經曆等的不同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必然不同,也許我們可以不認同,但我們無權反對。書是幾千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社會文化的積澱,認同它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文明來點亮我們前進的征途。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用讀不讀書來分個三六九等。不要再嚷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讀書最終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去生活,而不是如何去讀書。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萬般皆上品,存在即有合理,書要讀,但沒必要高看一眼。
不要再嚷什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了,讀書最終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去生活,而不是如何去讀書。
089 上梁不正,下梁不歪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最早出處應該是源自《論語》。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上梁不正下梁歪”講的是建築上的事。意思大概是說,上麵的房梁歪了,在它之下的房梁或其他結構也會隨之變歪。比喻在上的人行為不正,下麵的人也跟著做壞事。比如:長輩們在小一輩的麵前做不正當的事(抽煙、打架),久之,小一輩也會學長輩們抽煙、打架了。
一個整體,對於一種不良的行為,往往上行下效。此種現象被歸結為一句話:上梁不正下梁歪。領導做了錯事,不但不糾正,反而愈演愈烈,就會給下麵的人一些壞影響。讓他們覺得這就是標準,就是規範,最起碼認為這是被默認為合理的,不會受到譴責。
如果朝這個方向思想下去,“上梁不正下梁歪”是當然的了。可是,這裏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人是有理智的動物,心中自有一杆衡量善惡美醜與是非的秤。對於那些高尚正直的行為,人們定會欣然而受,樂意追求;對於那些卑劣齷齪的行為,人們也會詰問譴責,杜絕感染。除了心理黑暗、思想染恙的小人,誰會對汙濁的行為爭相仿效、趨之若鶩?選擇的力量是巨大的。對於真善美和假惡醜的辨別需要在心裏進行一場激烈複雜的鬥爭。抉擇的帆要靠勇氣無畏的風才能揚起。一旦作出了決定,便要對人生有所取舍。但要相信良心和正直的力量,它們一定會讓你義無反顧地擇善去惡,讓你問心無愧。有什麼比問心無愧更讓人坦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們改變不了別人,還不能約束自己嗎?
“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清得高潔,醒得其所。不求有功與造化,但求無愧與自信。相反,隨波逐流,沆瀣一氣,就會受到良心的拷問,道德的詰責。
“上梁”不正就讓它不正好了,但我們不能歪。我們要正得純潔,正得無畏,正得坦然。
對於真善美和假惡醜的辨別需要在心裏進行一場激烈複雜的鬥爭。抉擇的帆要靠勇氣無畏的風才能揚起。
090 守株不是為了待兔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原比喻企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戰國時,一個宋人在田間鋤草,突然看見一隻野兔從遠處跑來,一頭撞在地頭的樹樁上死掉了。農夫大喜過望,拾回家裏大快朵頤。從此以後,農夫整日守在樹樁前,等待下一個兔子送上門來。田地漸漸荒蕪了。守株待兔的故事講了幾千年,這個宋國人就也譏諷了幾千年。可是,給這個宋國人翻案的時候到了。我們應該向他表示敬意,向他的恒心、執著、矢誌不渝表示欽佩。我們現在做什麼事情都缺乏一種持之以恒的決心。人這一輩子,要想活得有意義,就必須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雖然我們不知道奮鬥的結果如何,是成功還是失敗,但隻要我們活著,依然要繼續奮鬥。
因為奮鬥了就有希望,不奮鬥就什麼也沒有了。
奮鬥需要執著。相對於勝利的結果,我們更看重奮鬥的過程。我們憑借著永葆熱情的恒心,打拚出一個充實無悔的人生。我們憑借著義無反顧的執著,夯實了一個孕育著成功的根基。
人生就如一次探險。在經過千辛萬苦百折不撓的跋涉以後,忽然發現我們的目的地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一處景色,根本不值得我們如此為之付出。有的人沮喪懊悔,有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舔嚐到了奮鬥的喜悅,體味到了執著的歡欣。
我們也要學學古人。拿出天天等在樹樁前的執著和恒心,不在乎是不是能撿到兔子,隻在乎付出努力和耕耘的過程。
我們也要學學古人。拿出天天等在樹樁前的執著和恒心,不在乎是不是能撿到兔子,隻在乎付出努力和耕耘的過程。
091 人之初,性本惡
“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後來,從南宋開始,《三字經》成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特別是它前麵幾句,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三字經》裏的第一句話。強調觀點為:善良是生命裏最原始的部分,人總是帶著厚道、關懷體貼的善心來到世上。
“人之初,性本善”,孩提時我們就牢牢記住了這句話。先入不一定為主,我們是有眼睛、有耳朵的,到現在為止還有多少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呢?也許大家還是更願意讓別人去相信吧?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人類對動物的濫捕濫殺,對環境的肆意破壞……無不展示著人性的劣根性,善從何來?我們來繼續探討,作一個邏輯推理吧。
假設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麼惡從何來?是從環境中得來,還是從動物那裏學到的?均不可能。內因總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惡的種子,怎會結出惡的果實?
假設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好解釋了。因為惡惡相遇,為了保護自己,必須有一定的規範來遏製“惡”,那麼善就產生了。人是有私欲的,例如功名、利祿、美女……幾乎人人都想得到,於是產生了爭鬥。爭鬥的結果就是必然有人受到傷害,於是為了避免這種爭鬥過激,就需要有一定的規則來約束,於是才產生了善的東西。因此善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此假設成立!人類是不斷進化著的。
君子是進化較為完善的人,依然內心陰暗的,當然就是進化不足了。
人之初,性本惡。隻有客觀承認人的惡,才會主動追求善,否則與禽獸何異?
092 眾口不鑠金,人言不可畏
眾口鑠金,亦作“眾口銷金”。意指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國語·周語下》:“眾口鑠金。”韋昭注:“鑠,消也,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消也。”明薑南《投甕隨筆·逐日表語》:“昔日位居黃閤,眾口鑠金;此時身謝朱崖,蔓草縈骨。”
“眾口鑠金”、“人言可畏”,老祖宗們留下的至理名言,至今還為後人們供著。
空穴不來風,凡存在都合理。曆史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告訴我們,在人言上栽跟頭的人太多了,古往今來,無數仁人誌士因此而備受苦難。
但我還是要堅持,眾口不鑠金,人言不可畏。人跟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思想,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作為不同的人應該有各自的思想,進而支配各自的行為。有的人天生堅毅,富有主見,隻要自己認定的事情,就竭力為之;也有人喜歡將別人的頭腦當作自己的頭腦,就像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
人這一生,怎樣活才更有意義?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隻要是自己認準的正道,就努力走下去,別人說什麼無所謂。堅持自我的奮鬥總是與坎坷和危險同行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很不幸,也許你就是那棵被摧毀的樹。但那又有什麼關係?起碼自己按照自己的意誌去生活了,不必活得像別人,在自我的迷失中痛苦地掙紮。
當外界力量嚴重傾斜的時候,“眾口”的確有“鑠金”的本事,我們無數的先人就死在火刑柱或斷頭台上了,他們徹底消失了嗎?沒有!曆史以最悲壯的形式印證了他們精神的不朽,眾口毀滅的隻是他們的肉體。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經典!
093 無風也起浪
“無風不起浪”是中國的一句成語,意思是說無論什麼事情的發生,總有個原因。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正是說明了這一道理。凡事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一切事物的出現,必定會有它出現的一定原因。出自高玉寶的《高玉寶》第十章:“無風不起浪,咱能聽說,想必不會在天外頭,隻要下狠心,不愁找不著。”
人們往往以為浪是由風引起的。其實,浪是由水引起的,風隻是浪的幫凶。水的濕度,水的溫度,水裏麵的一切物體都足以引發浪潮。不要以為沒有風,大海就會平靜,往往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一股暗流就會突然湧出。警惕,沒有風的浪潮更可怕。
那些故意製造事端的人把事端出現的原因歸咎於風,想以此來掩蓋他們的險惡用心。
清代的文人是最悲慘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簡簡單單的一句詩卻被朝廷曲解得麵目全非,於是滿門抄斬,誅滅九族。
明明是自己無中生有,卻還要怪罪別人。明明是自己掀起的波浪,卻還要怪罪於別人。無中生有的事太多。
荒謬!更荒謬的是人們似乎都已經習慣無中生有,還以為是風。
浪是由水引起的,風隻是浪的幫凶。不要以為沒有風,大海就會平靜,往往在你不經意的時候,一股暗流就會突然湧出。
094 刻舟不是為求劍
刻舟求劍,比喻事物已發生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待問題。是《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說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曰:“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後引伸成墨守成規,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一個人攜帶寶劍乘船渡江,一不小心寶劍掉進水裏。沮喪失望之餘這個人在寶劍從船舷落水的地方刻下一個記號,以做紀念。
有人譏笑他說,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呢?你應該馬上跳到江裏去找你的劍。
刻舟人淡淡一笑,說,你錯了。我刻舟並不是為了求劍,這隻是我紀念我曾經擁有寶劍的一種方式。現在的江水深不可測,我又不習水性,盲目跳下去尋劍,難免會落得個既丟了寶劍又丟了性命的下場。
是的,刻舟人說得很對,他已經失去了他心愛的寶劍,難道還要把他的性命丟了不成?
刻舟人刻下的隻是一個關於記憶的符號,他從來不曾想過要去尋找寶劍,隻是為自己尋求一份無可奈何的安慰。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那些我們曾經擁有的、曾經深愛的東西,一旦失去就無法追回,我們能做的也隻能是在失落的地方為自己刻下一個留做記憶的符號,最後能擁有的也隻能是那曾經擁有的記憶。
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不要緊,要緊的是做錯了一件事之後緊接著去做第二件更錯的事。
不要做每一件事情都抱著特定的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是一種固執。誰能肯定這個地球一定會按照你的思維運轉?其實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就已經具備了某種意義,至於結果如何,我們隻能順應、接受,無法強求。
就像刻舟人那樣,當有人指著他在船舷上刻下的痕跡問他時,他會說,就是在這兒我失去了我曾經擁有的珍貴的寶劍。
這已足夠。
那些我們曾經擁有的、曾經深愛的東西,一旦失去就無法追回,我們能做的也隻能是在失落的地方為自己刻下一個留做記憶的符號,最後能擁有的也隻能是那曾經擁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