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未來誰也沒去過,不輕易給它結果(3 / 3)

095 金玉其中,敗絮其外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意思是:外麵像金像玉,裏麵卻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內裏破敗。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此成語用來表達貶義,現在常用來形容某些華而不實,外表光鮮美麗而無修養內涵的人。出自明朝大臣劉伯溫的《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貯藏柑子,經曆一年也不腐爛。拿出它來,依然光澤鮮亮,玉石般的質地,黃金似的顏色。放到市場上,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劉伯溫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看它的裏麵,幹枯得像破棉絮一樣。劉伯溫感到奇怪,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準備用它裝在盛祭品的容器中,供奉神靈、招待賓客呢?還是要誇耀它的外表來迷惑傻瓜和瞎子呢?你這種欺騙的行為實在太過分了!”

賣柑子的人笑著說:“世間有欺騙行為的人實在不少,難道就我一個嗎?那些當官者,還不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伯溫聽了這番話,啞口無言。回到家裏後,他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徒有外表,內裏實是一把糟糠。這樣的人走到哪裏都是人們嘲諷的對象。金玉其中,敗絮其外,則另當別論。

一個人要有好的本質,要有一顆閃閃發光的明亮的心。這是最難得的。

內在美是最感動人的。內在美就猶如在人的心裏安放了一顆光燦燦的金子,即使是在陰冷晦暗的黑夜也可以看見它璀璨的光芒。又似茫茫沙漠中的一點綠色,當人們絕望的時候,它又把希冀和憧憬送到眼前。

內在美是一種內在的魅力體現。這種魅力不需要華而不實的外表、虛偽豔麗的言辭,隻需要飽含著樸實和寧靜的心地。有時候一個眼神,就足以讓人沉醉。

內在美是一種值得讓人追逐的風範。有很多美都可以打動人,但惟有內在美是永恒且深刻的。比之虛無的外表,內在美更是深沉的真實的。

內在美的人不會注重外表。外表隻不過是一個暫時取寵的虛殼。就好比一朵花,離開了內在美的澆灌和培育,它遲早都會飄零凋敗,一文不值。這正如春天。春天能夠持久感動人的是它四處洋溢生機的綠色,而不是“春色三分,一分流水,二分塵土”的鮮花。金玉其中,敗絮其外。無所謂,隻要心如金玉,外表如何就任其自然吧!

內在美是一種值得讓人追逐的風範。有很多美都可以打動人,但惟有內在美是永恒且深刻的。比之虛無的外表,內在美更是深沉的真實的。

096 精誠所至,金石不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意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隻要專心誠意去做,什麼疑難問題都能解決。形容真誠對人產生的感動力。語出《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斷了,而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因為“李廣射虎”這個故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宋代的楊時不願做官,一心想研究學問,於是就想拜當時的理學家程頤為師。他來到程頤家時,天下起了大雪,看見老師在睡覺,不忍心驚動,於是冒著大雪站在門口等候。等程頤醒來時,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程頤很受感動,收下楊時為弟子。

於是,楊時成了眾人學習的楷模。人們認為,這個世界上隻要精誠足夠了,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可是他們不曾想過楊時除了精誠之外,還有知識淵博,禮讓有加。

我們把有些事情想得過於簡單。以為有A就會有B,但事實上A不是B的唯一理由。

不錯,精誠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實現某些願望,但前提是我們的方法必須正確。

方法很重要。不要錯誤地以為隻要精誠就夠了。精誠不是成功的敲門磚,沒有方法你可能永遠也無法從此岸到達彼岸;相反,有了方法你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你離你的目標隻差一步,你望著它,卻無法逾越那僅有咫尺的一步之遙,因為你沒有方法。

小心陷阱。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人往往過於自信。前麵有一道鴻溝,以為自己能跨過,結果一躍便掉進了深淵。

你可以頭懸梁、錐刺骨,但你未必就能夠金榜題名。做三隻板凳的人不一定就比做一隻板凳的人更有成就。愛迪生之所以成為發明家,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三隻板凳,而是因為他做的每一隻板凳都用了他獨特的思維和巧妙的方法。記住,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方法。

不要錯誤地以為隻要精誠就夠了。精誠不是成功的敲門磚,沒有方法你可能永遠也無法從此岸到達彼岸;相反,有了方法你就會少走很多彎路。

097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從“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演化來的。常用來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左傳》記載的這個故事叫做“魏舒辭賄”:公元前514年,晉國的執政大臣韓宣子死去,由魏舒繼任執政大臣。魏舒把兩個舊貴族的田地分割為十個縣,分別派一些賢能有功的人去擔任這些縣的長官,其中有個與他同宗叫魏戊,被派到梗陽縣去當長官。就在這一年,梗陽有人打一樁官司。魏戊覺得這樁官司他很難斷定,便上報給魏舒處理。這時候,訴訟的其中一方暗中挑選了一組女樂送給魏舒,魏舒打算收下來。魏戊知道這件事後,就對大臣閻沒和女寬說:“魏舒以不受賄賂而揚名各國,如果收下女樂,就沒有比這更大的賄賂了。您二位一定要勸諫他。”閻沒和女寬答應了。一日退朝後,他倆仍等在庭院裏。一會兒送飯菜的來了,魏舒就招呼他倆一起來吃。閻沒和女寬眼盯著桌上的飯菜,一起歎了口氣,然後餐間又兩次歎氣。飯吃完後,魏舒問他們說:“我聽我的伯父、叔父說過,吃飯的時候要忘記憂愁,您二位剛才為什麼三次歎氣呀?”倆人答道:“因為昨晚沒有吃好,肚子覺得餓了,擔心飯不夠吃,所以才歎息。現在看,飯菜很豐盛,所以又撫心自咎,魏將軍家怎麼會食而不足呢?不由得又自悔自歎。”並接著說,“現在酒足飯飽了,覺得君子的心也和小人的肚子一樣容易滿足就行了,應該把小人之腹的感受告訴將軍。我倆覺得飯夠吃的,酒夠喝的就可以了,再好的東西也不想要了。”閻沒、汝寬以此暗示和告誡魏舒不要貪得無厭,為酒色所迷而收下他人送的女樂。魏舒聽後頓然醒悟,推辭掉了對方的賄賂。

君子,德行高尚,胸懷坦蕩,人人景仰。小人,心地險惡,行為齷齪,人人痛恨。人們對於小人的偏見,導致了為小人者如過街之老鼠人人喊打。

君子和小人更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小人永遠是人們抨擊和謾罵的對象,沒有抬頭翻身的時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君子來說是沒有任何傷害的。因為君子坦蕩蕩,沒有什麼惡意的攻擊和毫無根據的謠言可以摧毀他高尚的操守。

對於小人來說則是另一種情形。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可以影響小人的操行,使他們良心發現,改過自新。這就是寬容和感化的神奇傳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寬容就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無不可以兼容並包的氣魄。寬容可以讓人感覺到被接受的喜悅。人總是希望被理解、被容納、被接受,而不希望被扭曲、被排斥、被拒絕。不寬容的結果,可能導致被排斥的人的心理陰暗,精神扭曲,行為異常近乎齷齪,進而讓人深惡痛絕。接下來可能是再排斥、再扭曲、再齷齪、再拒絕的惡性循環。有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一步步地淪為人人切齒痛恨的小人。我們為什麼不接納他們、感化他們?我們應該用我們寬廣的胸懷容納小人,讓他們感到我們並不拒絕和排斥他們。

小人之所以永遠抬不起頭來,是因為我們缺乏給他們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勇氣,缺乏包容和吸納他們的意願。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可以淨化這個世界。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可以影響小人的操行,使他們良心發現,改過自新。這就是寬容和感化的神奇傳說。

098 誌當存低遠

誌當存高遠,是指人應當懷抱高遠的誌向。出自《諸葛亮集·誡外甥書》:“夫誌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誌,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晚清北洋水師中航速最快的一艘戰艦就被命名為“致遠”號,特指乘風破浪、勢不可擋,奔向遠方的意思。

這個世界上沒有大事和小事之分,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實事。不要以為你一生下來就是幹大事的人,如果你不學會走路,你永遠也享受不到奔跑的滋味。你可能從小就立下了鴻鵠之誌,但也很可能會一事無成。你總說好男兒誌在四方,可是你連第一步都無法跨出去,還有什麼資格談四方?燕雀不知鴻鵠之誌,燕雀雖小,但五內俱全。燕雀的目標是下一站。這或許會被鴻鵠譏笑,鴻鵠的誌向是鵬程萬裏,可是鴻鵠可能永遠處於無法達成目標的焦渴之中,而燕雀則在一次次的勝利之中前進得更遠。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縱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也無法一步登天。除非你不是人,高山仰止,你隻能一步一步地攀登,隻有這樣你才會體驗得到“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怎樣的一種境界。你或許可以借助飛機直接到達山頂,但你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結果。沒有過程的結果是毫無意義的,也是虛無的。

就好比空中樓閣,總在虛無縹緲間。勿以善小而不為。

請把你的目標放低一點,再放低一點,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眼高手低。

如果你想行萬裏路,請紮紮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如果你想破萬卷書,請老老實實地讀完每一本書。坡陡,慢行!

不要以為你一生下來就是幹大事的人,如果你不學會走路,你永遠也享受不到奔跑的滋味。你可能從小就立下了鴻鵠之誌,但也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099 智不強者誌不達

“誌不強者智不達”語出《墨子·修身》。意思是:誌向不堅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千百年來被奉為圭臬。他們認為:許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誌、天才與勤奮的結合。堅定的意誌在其中猶如統帥,意誌強,才能充分地發揮智慧。如果沒有堅強不屈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難以有所作為。

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他強調人要有誌氣,“誌”是“智”的前才提。

但是,智可以有回族的餘地,而誌永遠是誌,而且到了某個限度你就會喪誌。

不要為愚公移山的精神所迷惑,愚公不是我們仿效的榜樣。移山是愚公的大誌,誌很大,但智卻不達,因為他是愚公,不是智公,隻有愚公才會幹出如此荒謬的事情來,結果他害慘他的親朋好友,還破壞了美麗的風景。

蠻幹是幹不出什麼成績的,而你的誌氣也會在蠻幹中一點一滴地被消耗掉。

你或許不在乎結果,可是你蠻幹同樣也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你不是西緒福斯,西緒福斯一刻不停地在推石頭,他的目的就是推石頭,而不是把石頭推到某一個地方。他看似在蠻幹,實際上,它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他的誌氣一直沒有退減。

你來河邊釣魚就是為了釣魚,釣不到魚就是釣不到魚,不要說什麼釣勝於魚,那是自欺欺人的表現。你一時釣不到魚可以忍受,如果你呆坐了一天一無所獲,你還想釣魚嗎?

所以,誌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你的誌氣變成現實。光有誌不行,還要有智。

有了智,哪怕你隻釣到一條魚,也不至於全部喪失釣魚的誌向。請開動你的腦筋,這個世界拒絕孺子牛。

100 不知者有罪

“不知者不罪”的意思是: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出自清代錢彩的《說嶽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後來,“不知者不罪”逐漸演變為“不知者無罪”,意思是:因事先不知道而沒有罪。

往往有這樣一些人,當他們做錯了某一件事情或說錯了某一句話的時候,不但沒有悔改的意思,反而會理直氣壯地對你說:“不知者無罪!”

善良的人們或許會寬容你的傲慢,但你卻拿別人的寬容當做炫耀你自己的資本,這不值得。

無知本來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而你卻還要炫耀你的無知,這不更加顯示了你的荒謬嗎?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很多東西都是在後天的成長中一點一滴得知的。你知道的別人不一定知道,別人知道的你不一定知道。當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地反省一下你自己,你為什麼不知道?別人為什麼知道?這種知道對你來說有意義嗎?如果你確定這種知道對你有意義,那麼你就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

可是偏偏有些人不知羞恥,反而為不知道而自豪。當他因為不知道而犯了錯誤時,會不屑一顧地說:“不知者無罪!”

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這其實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這種人永遠活在自己的借口之中。

你可以不知,但你絕對不可以在你不知之後還有理由說你不知。我們可以寬容別人的不知,但絕對不可以寬容自己的不知。並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但知道總比不知道要好。不知者有罪,罪在你不知。

當你不知道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好好地反省一下你自己,你為什麼不知道?別人為什麼知道?這種知道對你來說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