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未來誰也沒去過,不輕易給它結果(1 / 3)

081 成功是失敗之母

《漢語成語大詞典》中對“失敗是成功之母”是這樣解釋的:母,先導。指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成功。據考證,它源於鯀禹治水的神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國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相當的高。原因之一是幾乎所有人都經曆過失敗,原因之二是在失敗之後人們需要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破碎的心靈。

曾幾何時,“失敗是成功之母”激勵了一個又一個遭遇挫折的人,也為一個又一個想東山再起而不得的人帶來了心理上的安慰。

但,這句話卻失之偏頗。難道成功就不是失敗的母親嗎?

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爭霸戰爭中屢戰屢勝,但在最終的勝利在即之時,項大將軍卻功虧一簣,被劉邦的軍隊圍在垓下,四麵楚歌,自刎烏江而亡。

究其原因,豈非“成功”之禍耶?成功有時會消磨了人的鬥誌,衝昏了人的頭腦,滋長了人的驕傲,鑄成了人的死亡。在我們的頭腦中或許有這樣一幅圖像:一個人站在成功的泥沼中被裹滿驕傲和剛愎自用的汙泥慢慢吞噬。

但亦可能是另一幅圖像:此人並沒有陷於成功的泥潭,而是在勝利的關頭戒驕戒躁,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可見,成功是一把“雙刃劍”,兩種對成功的不同的把握,最終的結果也是迥然相異。

成功讓人喜悅,卻也潛伏著危機。成功既是肥沃的土壤,讓我們茁壯強大,也是汙濁的沼澤,讓我們萬劫不複。

因此,當成功到來的時候,一定要撲滅心底沾沾自喜的火花,按捺住體內湧動的不可一世的情懷,痛下不驕不躁、沉著冷靜的決心,否則,“成功來了,失敗還會遠嗎?”便是你的詛咒。

“成功也會成為失敗之母”是懸在我們頭顱上的一柄利劍。小心,不要在洋洋得意中做了這劍下之鬼。

當成功到來的時候,一定要撲滅心底沾沾自喜的火花,按捺住體內湧動的不可一世的情懷,痛下不驕不躁、沉著冷靜的決心,否則,“成功來了,失敗還會遠嗎?”便是你的詛咒。

082 知識不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經典名言最早是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的。他在《MeditationsSacrae》(《沉思錄》)的片斷中留下了這句話,它的拉丁文是:“ipsascientiaprotestasest”。培根堅信,以掌握自然界發展規律為內容的人的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他提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相結合為一”,“達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達到人的知識的道路是緊挨著的,而且幾乎是一樣的”,培根的這一觀點被後人表達為著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所說的人的知識是指自然知識,他指出科學技術的一切發明是“任何政權、任何教派、任何傑出人物對人類事業的影響都不能比擬的”,因為“發明的利益可以擴及於全人類,而政治的利益隻限於特殊的地帶.後者經不了幾代,前者則永垂無窮。”

傳說一個具有精湛屠龍技術和完備的屠龍知識的人走遍天下也沒有找到一條龍來實現他的屠龍之夢。因為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龍,他所積累的所有關於龍和屠龍的知識也隻不過是廢紙一堆。

我們常常感歎英雄無用武之地,那是因為英雄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這個時代。

一個隻學不用的秀才,空有滿腹經綸,毫無作為。一個整日勞作的鄉村野夫,力拔山兮氣蓋世。當他們同時麵臨突發的危險事件時,能夠逃生的往往是鄉村野夫,因為他可以憑著自己本身的力量脫險;而秀才既沒有本身的力量,也沒有所學的知識來解救他,他除了期待奇跡,別無選擇。

秀才掌握了很多的知識,他所擁有的知識是鄉村野夫所不能比擬的,可是他卻沒有野夫的力量大。

我們常常把理論比做武器,可是理論隻能武裝我們的思想,不能武裝我們的身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理論僅僅是理論,如果理論不和實際結合起來,永遠也不會產生指導我們實踐的力量。

知識本身並不是力量,恰到好處地運用知識才是力量。那些自以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去應用。

空有滿腹經綸不一定使你功成名就。

點滴的學以致用卻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083 千裏之行,始於遠方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謂走一千裏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隻要持續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語出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他主張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以前。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是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裏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白居易在《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製》中寫道:“夫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

從小就被老師告誡: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豈知我竟被迷惑了這麼多年。千裏之行,始於遠方。就像寫文章一樣,要立意高遠,下筆不凡。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高瞻遠矚的態度。有了遠大的目標,才會有恒久的動力。我們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眼光要始終瞄準遠方,不要羈絆於足下微不足道的事情。

我們人類很羨慕雄鷹,羨慕它強悍的翅膀,威武的身姿,更甚者是它銳利的眼光。鷹在飛翔的時候,眼光總是朝著前方,一旦有獵物闖進視野,便會毫不猶疑地俯衝過去,給獵物以致命的一擊。

人何嚐不應該這樣?我們拒絕目光短淺式的平庸。平庸是最讓人痛恨的生存狀態。

平庸的人沒有高尚的誌向,每天與一些瑣碎雜亂、無關緊要的小事糾纏在一起,沒有挑戰生活的鬥誌,缺乏開拓新生活的勇氣。就像是那些隻懂得在林子裏安逸地歌唱,不懂得到廣闊天空搏擊風雨的鳥兒。

在我們取得成就的路上,有著無數座山峰,有的如土丘,有的卻高聳入雲,有的平平緩緩,有的卻峭壁嶙峋。

我們該怎樣走?是走平坦沒有危險的路,還是走陡峭充滿挑戰的路?

記住,一定要選擇那條雖然陡峭,卻高聳入雲,雖然危險,卻藏有奇觀的路。

我們一定要立誌高遠,把我們的目光放在最高最遠的山峰上。然後始終盯住這個目標,矢誌不渝地奮鬥,終有一天你會站在巔峰上,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豪邁!

千裏之行,始於遠方。目標有了,你還需什麼?拚搏!

我們一定要立誌高遠,把我們的目光放在最高最遠的山峰上。然後始終盯住這個目標,矢誌不渝地奮鬥,終有一天你會站在巔峰上,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豪邁!

084 此地有銀三百兩,親自挖一挖

從前有個人叫張三,喜歡自作聰明。他積攢了三百兩銀子,心裏很高興,但是他也很苦惱,怕這麼多錢被別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裏才安全。帶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讓小偷察覺;放在抽屜裏吧,覺得不妥當,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裏都不方便。他捧著銀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來想去,最後終於想出了自認為最好的方法。張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後牆角下挖了一個坑,悄悄把銀子埋在裏麵。埋好後,他還是不放心,害怕別人懷疑這裏埋了銀子。他又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回屋,在一張白紙上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然後,出去貼在坑邊的牆上。他感到這樣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覺了。張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樣子,早已經被鄰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聽到屋外有挖坑的聲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張三回屋睡覺時,王二去了屋後,借月光,看到牆角上貼著紙條,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輕手輕腳把銀子挖出來後,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裏,見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銀子高興極了,但又害怕了起來。他一想,如果明天張三發現銀子丟了,懷疑是我怎麼辦?於是,他也靈機一動,自作聰明拿起筆,在紙上寫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個大字,也貼坑邊的牆角上。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把這句話“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當作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要隱瞞、掩飾所幹的事情,結果反而弄巧成拙。

一個人在地下埋了三百兩銀子,為防止別人偷竊,就在埋銀子的地方寫了這樣一行字:此地無銀三百兩。

一個路人見了,哈哈大笑,這不是明擺著不打自招嘛!於是動手把銀子挖了出來。

埋銀子的人懊悔不已,吃一塹,長一智,他在同一個地方又埋下了三百兩銀子,還是寫了一行字,不過這次寫的是:此地有銀三百兩。

於是,這三百兩銀子再也沒被偷過,幾乎每一個路過的人都這麼想:天底下哪有這麼傻的人,把自己埋銀子的地方告訴別人!包括曾經挖出三百兩銀子的那個路人。

我為埋銀子的人的變通感到欣慰,我為那些路人的保守感到悲哀。

是的,我們曾經親眼目睹過一件美好的東西,我們曾經親手做過一件正確的事情,於是我們永遠相信那件東西是美好的,那件事情是正確的。這時候,我們就成了井底之蛙,抬頭望,隻見巴掌大的一塊天空。

於是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失去了很多隻要我們一開口、一動手就可以得到的東西。

我們隻相信經驗,隻相信所謂的真理,我們生活在自己為自己編織的樊籠之中,並且自得其樂。

結果,經驗是一個陷阱,真理也蒙蔽了我們的眼睛。隻有實踐才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隻有實踐才會告訴你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如果有一天你看見了某個地方有“此地有銀三百兩”這樣一行字,你一定要親自挖一挖,不管下麵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兩銀子。

如果有一天你看見了某個地方有“此地有銀三百兩”這樣一行字,你一定要親自挖一挖,不管下麵是不是真的有三百兩銀子。

085 旁觀者迷,當局者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此成語源起於南朝宋時《宋書·王微傳》中的一封書信。後又見於《舊唐書·元行衝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當局者之所以迷,乃是其執著於棋秤局部之勝負得失;旁觀者之所以清,則是其不為眼前個人利害所動,而能縱觀全局,考慮整體利益。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麵,反而不及旁觀的人看得清楚。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不知迷惑了我們多少年。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應該是“旁觀者迷,當局者清”。在大多數情況下,事情就像是一個正在對弈著的棋局。所謂的當局者就是對弈的雙方,旁觀者就是圍在棋局兩旁的層層觀眾。弄清了這個問題,便可揭開掛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臉上的層層迷霧。

當局者是糾纏在事情當中的人,對事情的起因經過了如指掌,他們洞悉事情的發展態勢,把握著事情的發展局麵。

他們還是事情的決策者,事情終究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說到底還是左右在當局者的手中。

當局者處於風雲際會的邊緣,是事情的實踐者,思想高度純熟,精力高度集中。他們在時時刻刻地斟酌著自己每一步要走的棋。即使是一著不慎下錯了棋子,也是各種因素造成的,包括機遇、阻力、運氣和實力,而不是昏頭昏腦的迷糊所致。

旁觀者則不然。他們站在錯綜複雜的棋局外部,對棋局內部的各種複雜情況都不能深入地了解。他們隻看到了事情表麵上的成敗得失,卻預料不到事情本質上的發展態勢。更甚者,他們摸不清、把不準當局者雙方的意圖和目的,隻能在局外作徒勞的指手畫腳。

值得強調的是,當局者複雜的心理活動是旁觀者迷的主要原因。人最捉摸不透的莫過於人的心理,而這個因素將在事情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旁觀者迷,當局者清,卻是人生真實的狀態。

086近朱者黑,近墨者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孟子的本意還是在政治方麵,用其啟發說明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從而說明當政治國的國君應注意自己身邊所用親信的考查和選擇。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形容環境對人的影響。紅與黑相對,紅可以理解為正義的、好的。黑則相對是邪惡的、不好的。不管你跟著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會被其擁有的品行所感染。換句話說就是,跟好人學好,跟壞人學壞。赤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古代形容將士(將軍和士兵)。比如說赤子,你和他們在一起就會和他們一樣擁有一顆赤紅的心從而成為一個為國家拋頭顱撒熱血的將士;而你若跟著那些墨者(即書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會被其書氣所陶冶成為一個讀書人。

當黑炭靠近朱砂,黑炭還是黑炭,保持本色,無須改變。當朱砂靠近黑炭,朱砂還是朱砂,保持本色,無須改變。一切為了出色。

煤塊在黑夜中保持沉默,沒人知曉。煤塊就是煤塊,不是黑夜。

楓林中的紅花千嬌百媚,沒人知曉。

紅花就是紅花,不是楓葉。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注意相似的東西,何況有時與相似的東西相比你還是那麼渺小。人們注意黑夜,卻忽略了同是黑色的煤塊;人們注意楓葉,卻忽略了同是紅色的鮮花;人們注意江河,卻忽略了水滴……相似的顏色往往被人忽視,如同相似的衣著,相似的思維,相似的人生。沒有飛躍,沒有創新,沒有激情,沒有意義,猶如一潭死水。當一切都泯然於相似的時候,所有似乎風起雲湧的實際都是隨波逐流。

出離相似的童年經曆。出離相似的青年道路。出離相似的興趣愛好。出離相似的陳腔濫調。

出離一切為了出色,尋找屬於自己的出色之處。出離相似的顏色。在一堆鮮紅的朱砂中間,我願做一粒深沉的炭粒。在一灘深黑的墨跡旁邊,我願做一個鮮紅的亮點。當所有的顏色都出色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離色。

相似的顏色往往被人忽視,如同相似的衣著,相似的思維,相似的人生。沒有飛躍,沒有創新,沒有激情,沒有意義,猶如一潭死水。

087 他山之石,不可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全詩並不意在闡釋哲理,而是讚頌園林池沼的美麗。意為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明朝程登吉的《幼學瓊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