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風吹不走蝴蝶,因為生命的不順從(1 / 3)

061 弄斧就要到班門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唐代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即在魯班和郢(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的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的人。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采石磯憑吊李白。采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采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跡,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采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這天,梅之煥來到采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為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為“詩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麼臉在李白麵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為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班門弄斧”,每當聽到這個詞裹挾著嘲笑脫口而出,我腦子裏立刻浮現一個滿臉鄙夷、出言刻薄的人物形象。“班門弄斧”,多麼有勇氣的一個詞,經過數千年的流傳,從某些人嘴裏吐出來竟是如此一股自卑的酸臭味。可悲!可歎!

勇氣是一個人成功的永動機,隻要勇氣還在,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即使是再大的挫折也摧毀不了一個勇敢生活的人。

班門弄斧者,就是這種人。麵對行家裏手,班門弄斧者勇敢地跳起來,你權威嗎?那麼要找的人就是你了,於是幾番演示、幾番較量……無論成功失敗,他們向別人展示了自己鮮活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他們的勇氣就像噴薄升起的太陽,光彩奪目。

那些懦弱的嘲笑者永遠體會不了勇士的心情,永遠欣賞不了遠在險峰的無限風光。他們跪在強者的腳下,一邊讚美著別人的強大,一邊緊守著自己的自卑。

挑戰?真是班門弄斧!對,就是這個口氣。

父輩們教育我們總會用這麼一個諺語: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用在這個地方太貼切不過了,這些人就是大樹下麵的雜草,他們滿足於生活在別人的陰影裏,卻拋棄了本該屬於他們的整個天空。

班門弄斧,那是勇士的專利,是一往無前的精神。讓那些自卑和妄自菲薄統統見鬼去吧,自由的思想不需要條條框框,真的勇士,應該拿起“斧子”,站到巨人的肩上。

班門弄斧,那是勇士的專利,是一往無前的精神。讓那些自卑和妄自菲薄統統見鬼去吧,自由的思想不需要條條框框,真的勇士,應該拿起“斧子”,站到巨人的肩上。

062 欲速可達

“欲速則不達”,謂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宋朝司馬光《與王樂道書》:“夫欲速則不達,半歲之病豈一朝可愈。”這個理念想表達的意思是,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急於求成、恨不能一日千裏,往往事與願違。曆史上,這個觀點也受到支持與追捧。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這是一個效率優先的時代。沒有什麼事情不需要速度。

不要以為隻有你一個人在做這件事情,你和所有的人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稍微一停留,就會被別人甩得很遠。

不要以為某一個想法是你想出來的就一定屬於你,等你高枕無憂的時候,別人早已將想法付諸實踐。

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可機遇隻在人間停留短短的一瞬,你看見了機遇,可是你卻東張西望,於是你和機遇失之交臂。機遇隻青睞那些一直在準備並且能夠馬上付諸行動的人。

不要躺在“欲速則不達”的溫床裏睡大覺,否則,當你醒來的時候,別人已經到了終點站,那邊傳來了歡呼聲,但它卻不屬於你。盡管你有足夠的理由說明這歡呼聲本應該屬於你的。

一切為時已晚,即使你是兔子,你永遠也賽不過烏龜。不要以為某某大師花上幾十年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一件傑作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其實他是一邊做這件作品,一邊做別的事情。沒有哪個大師在靈感來臨的時候會把靈感擱置在一邊去幹其他的事情。如果有,那他肯定不是大師。真正的大師都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傑作奉獻給大家。

如果你總是把今天的事情放到明天去做,你永遠是一個失敗者。時間不會等你,你也不會等到時間,你隻有追趕時間。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不要躺在“欲速則不達”的溫床裏睡大覺,否則,當你醒來的時候,別人已經到了終點站,那邊傳來了歡呼聲,但它卻不屬於你。盡管你有足夠的理由說明這歡呼聲本應該屬於你的。

063 有理就在聲高

“有理不在聲高,無理寸步難行。”意思是,隻要你占住了理,就用不著高聲叫喊。抱持“有理不在聲高”的人認為,將過多口舌周旋於與輕視者的“辯論”中,換回的可能是“親者痛,仇者快”的結果,讓本該心無旁騖的自信生生被庸俗言辭消費。

中國人常說“有理不在聲高”,但美國一項研究表明,無論講話內容是否正確,人說話時越是自信、大聲,越會被別人認為值得信賴。

華盛頓州立大學兩名學生亞德裏恩·伍滕和本·史密斯利用“推特”開展這項研究。

他們編寫一項計算機程序,將美國多項大型體育比賽期間超過10億條“推特”消息分類,試圖弄清是能準確預測賽事結果的人吸引的“粉絲”多,還是發言時“理直氣壯”的人吸引的粉絲多。兩人選擇經過官方認證的體育界專業人士和一些號稱有比賽經驗的“草根”進行對比。統計結果顯示,體育專業人士對比賽結果的預測準確率為47%,“草根”的準確率為45%。專業人士預測結果時更多使用“征服”、“消滅”、“殲滅”等讓人讀起來信心滿滿的文字。涉及到說話語氣時,自信滿滿的發言能幫助專業人士的粉絲數量增加17%,令“草根”的粉絲數量大增20%。

既然有理為什麼不大聲說出來?為什麼還要藏著掖著,喃喃自語般地說給自己聽?

有理走遍天下,如果你的理說出來隻有自己能聽到,那麼,即使你有理也寸步難行。

有人說“有理不在聲高”,華西村的吳仁寶卻說“有理就要聲高”。遙想當年劉邦見秦始皇出巡之儀威風凜凜,喊出一句“大丈夫當如此也”的口號,一言既出,便是當真。相望今天華西人力圖用自己斬釘截鐵的語義和激昂奔放的氣勢遮蔽所有的話語空間,用簡潔短促的口號喊出屬於華西人自己的道理和特點。

在華西村口的一塊大牌子上,寫著華西村最經典的口號:“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隻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鼇頭,一人也隻占一個床位。”

類似如此“自編自喊”的口號,華西村多不勝數。大凡來華西村參觀旅遊的人都習慣於隨手摘抄自己喜歡的條目。慢慢地,口號流傳開了,叫的人也多了,口號文化也就成型了。

如果再把口號的範圍擴大,那麼吳仁寶為華西村民編的《十富讚歌》和《十窮戒詞》也算口號。至少華西人從不掩飾他們對《讚歌》和《戒詞》的喜歡。隨便問個村民,他們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這口號琅琅上口,是老書記根據華西村幾十年的發展史,結合時代背景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你的演說辭非常精彩,但是你的演講不是講給自己聽,也不是講給前麵的幾排聽眾聽,所以你必須大聲點,再大聲點,直到每個人都聽得十分清楚。

或許你的道理不足以改變什麼,但至少要讓別人知道你正在改變什麼。

如果你有理,你聲也高,那麼你的理就會傳播得更遠更久。讓有理的聲音來得更猛烈些吧!

既然有理為什麼不大聲說出來?為什麼還要藏著掖著,喃喃自語般地說給自己聽?有理走遍天下,如果你的理說出來隻有自己能聽到,那麼,即使你有理也寸步難行。

064 寧為瓦全,不為玉碎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原指寧如珍貴之玉器被擊成支離破碎,而不作賤價之瓦器得以保全。後喻寧可保全氣節,為正義之事而死,而不願忍辱屈從,而苟且偷生。語見唐朝李百藥的《北齊書·元景安傳》:景皓雲:“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高洋還殺害了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後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高洋的殘忍行為使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麼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一起商量對策。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一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逐他姓”則生,“不逐他姓”則死,元景皓表現出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決維護。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大大升華,用以比喻寧願為高尚、正義的事業做出犧牲乃至獻身,也不為小利而苟全,千百年來一直沿用。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殺身成仁、寧折不彎的精神何其強烈!

但此行此舉卻不值得稱讚,更是不宜四處傳揚,引為榜樣。和敵人拚個同歸於盡——瓦裂玉碎,不是智慧的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式的勇敢是一種魯莽、一種武斷、一種絕望,且無濟於事。

因為隻有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句話才會派上用場,慫恿你去犧牲。

那種犧牲,毫無價值,無論是對敵人還是對自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樣雖可欽可佩,但保全身體,蓄藏力量,作長期的鬥爭,爭取長久的勝利,豈不更好?古往今來成就大事的人都得益於一個“韌”字。“韌”字的精髓就在於能伸能屈、頑強持久。“韌”的精神所強調的就是保存實力,恒久戰鬥。

犧牲了,一切都完結。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但革命尚在進行中,同誌們卻為了“玉碎”,成了“殘瓦”,犧牲了。革命沒了後繼並持久的力量,如何進行?那樣的話,革命豈不成了海市蜃樓。

人不能妄言死亡,更不能把自己的生命當成兒戲。智慧的人善待生命,更懂得保全性命。

魯迅懼怕死亡,他的對死者的紀念是為了忘卻,但忘卻不是麻木的遺失,而是在“苟延殘喘”中繼續戰鬥。相反,人死了,便被剝奪了戰鬥的權利。

寧為瓦全,不為玉碎,保存力量,繼續奮鬥!

和敵人拚個同歸於盡——瓦裂玉碎,不是智慧的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式的勇敢是一種魯莽、一種武斷、一種絕望,且無濟於事。待生命,更懂得保全性命。

065 賴活不如好死

“好死不如賴活”強調的是:活著總比死了好,因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這代表的是一切現實的結束,包括“希望”!可是隻要活著,雖然活得很痛苦,很絕望,但總是存在著“希望”!也許這個“希望”在遙遠的未來才可能實現,可是再怎麼說,這還是“希望”!但一死,什麼都沒有了。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與其苟活一世,不如轟轟烈烈地離去。

司馬遷之所以受過宮刑還屈辱地活在世上,是因為他還有未盡的事業——一腔義憤傾注筆端,史留千古,振聾發聵。壯誌未酬身先去,這不是你我所能決定的。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是的,什麼都可以不要,但至少你還有自由,故此你還有活下去的理由。一旦你的自由也被剝奪了,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了。

最可悲的鳥兒,終生被囚禁在籠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不如死。

望著廣闊的天空,心中是永久的痛。

有很多理由讓我們不苟活於世。人活一口氣,壯士永遠不會做亡國奴。狼牙山五壯士氣壯山河。人為尊嚴和自由而戰,應像項羽那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果你的存在對這個社會已沒有價值,如果你的存在對別人造成傷害,你可以選擇某種方式,結束毫無意義的生命。

如果你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和事業,請不要流落街頭,請不要向人乞討!

生命是珍貴的,那是因為生命的存在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珍惜生命沒有錯,結束生命也是一種崇高的選擇,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在人們需要的時候。

066 飲鴆可以止渴

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毒鳥,把它的羽毛放在酒裏,可以毒殺人。“飲鴆止渴”語出《後漢書·霍諝傳》。東漢時,有人於大將軍梁商之前,誣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刪改朝廷詔書,宋光為此而入獄。時年僅十五歲之霍諝上書予商,為光辯白。書曰:“光位極州長,素來奉公守法,無纖介之罪,縱於詔書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猶如人在饑時,以毒草來充饑;而於渴時,飲鴆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喪,焉可為哉?”商閱書後,甚覺有理,呈於皇上。未幾,光免罪獲釋。後來,這個詞語用來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

我很為霍諝的辯才而感到佩服,但也實在覺得他的比喻有欠妥當。何以飲鴆?當然是為了止渴。為何要止渴?自然是為了保全性命。一個渴極了的人會在乎你給他的是什麼東西嗎?隻要是含有水的成分,隻要是能延長一分鍾甚至一秒鍾的時間,他都會毫不遲疑地喝下去。是的,人是應該有傲骨,不應該為五鬥米折腰,不吃嗟來之食……但那似乎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出來的,而且以幾個僅有的事例就號召大家學習的往往並不是普遍的,而我們隻是平凡人。

說起飲鴆止渴我突然想到了化療,化療一方麵抑製了癌細胞的發展,一方麵又殺死了白細胞,最終破壞了人體的免疫力,為人體的更加虛弱埋下了禍根。

這不也是飲鴆止渴嗎?但這樣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悲觀的,是死亡;樂觀的,則是新的治療手段的出現,生命終於出現了轉機。在病症逐漸嚴重的時候,我們有選擇嗎?而且通過化療治療,或許還有生存的希望,我們能夠放棄嗎?

所以說飲鴆止渴在必要的時候也是一種緩兵之計,是無奈之餘為自己留出的一條退路,千鈞懸於一發,何不放手一搏?

飲鴆止渴在必要的時候也是一種緩兵之計,是無奈之餘為自己留出的一條退路,千鈞懸於一發,何不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