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翅膀又飛翔起來,仿佛看見了宋金戰場上的滾滾硝煙。嶽飛,是我們無比景仰的民族英雄,年少時就有“提旅請纓,恢複中原”的誌向。但是就在收複中原指日可待的時候,南宋統治者卻命令嶽飛勒馬,收兵罷戰。
可見有誌者不一定取得成功。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既要求自身的素質,還要求得到恰當的機遇,有時候運氣也不可忽視,豈可偏頗地把成功的原因歸功於有誌氣?
人有時也要敢於麵對挫折。有誌者事未必成,信然。
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麵共同作用的結果,既要求自身的素質,還要求得到恰當的機遇,有時候運氣也不可忽視,豈可偏頗地把成功的原因歸功於有誌氣?
074 鷸蚌相爭,漁翁失利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燕策二》。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時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如今,這則成語用來告訴我們,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一個晴天。一隻鷸在河邊悠閑地散著小步,突然它看到了一隻正舒展著身體的蚌。蚌肉看上去是那麼鮮嫩可口,這隻鷸便忍不住用尖尖的喙去啄,但誰料竟反被蚌殼狠狠地夾住,雙方爭執得不可開交。不遠處一個漁翁正在那兒釣魚,一隻魚快上鉤,看到這個情景,馬上丟下魚竿跑了過來,輕而易舉地把蚌和鷸收入魚簍。漁翁高興地回家去,拿去一看,卻發現鷸和蚌互不相讓,已經同歸於盡。漁翁後悔晚矣!
在現實生活中,漁翁的這種行徑還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結局。一個人坐觀龍虎相鬥,企圖趁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坐收漁利。這種態度同時引起了爭鬥雙方的反感和氣憤,結果龍虎罷戰,修好言和,同仇敵愾地對付起這個癡想著坐收漁利的第三者。情形了然。
鷸蚌相爭,漁翁不會得利。再說,君子之道,正大光明。看見雙方爭鬥,不去勸解,反而挖空心思的算計,非君子所為也。乘人之危的不算英雄。如果你對處於危難中的人不想幫助,最起碼也不要乘人式微落井下石。君子的行為,就像一朵盛開在萋萋芳草中的亭亭玉立、香飄怡情的鮮花。清香漫過之處定會掃清一切汙穢渾濁,還天地以沁人清香。君子,應該化幹戈為玉帛,消仇釋怨,而不是殫精竭慮趁人危難之時取一己之私。
也許真正的君子行為隻存在於金庸式的武俠傳奇中,但我們還是對君子懷有無比熱誠的敬仰和期待。當君子之花遍地盛開時,我們的世界一定會更加絢麗。
鷸蚌相爭,漁翁失利。那是漁翁所為,非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正大光明。看見雙方爭鬥,不去勸解,反而挖空心思的算計,非君子所為也。乘人之危的不算英雄。如果你對處於危難中的人不想幫助,最起碼也不要乘人之危落井下石。
075 君子報仇,十年已晚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指有誌之士報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時機再動手。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記載,秦王三十六年,範雎被人陷害,魏齊懷疑他謀反,將他打得半死。於是範雎離開自己的家鄉遊說秦王。受大用。秦王四十六年,範雎殺掉魏齊。
用十年的時間來報一次仇,即使是非報不可的深仇大恨,也為時晚矣。最緊要的是十年之後你的海誓山盟未必能如願,於是你不得不放寬自己報仇的期限,用下一個十年,甚至再下一個十年,直至你的生命耗盡。最可悲的是直到生命結束的時候,你仍然有可能無法完成你的報仇大誌。
你用一生的時間幹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它並不重要,可是你的一生卻被這一件事情毀了。
你將失去很多比報仇更為珍貴的東西,比如愛,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如何去接受別人的愛和付出自己的愛。
即使你不寂寞,你也會孤獨一生,因為你的心靈始終處於報複的煎熬之中。
你永遠不會快樂,你的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即便你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意誌。你的生命隻有一種顏色,它的名字叫做複仇。你很執著,你也很固執。
傳說中有一隻無腿的鳥,它的一生隻幹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停地在天空中飛翔,你知道這隻鳥最想幹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嗎?是落地。可是它的一生隻有一次落地的機會,那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這隻鳥想落地卻不能落地,因為它生來就沒有腿。而我們不同,我們不是生來就有仇恨的,隻要我們放下心中的仇恨,一切還可以重來。如果你是君子,如果你有仇恨,如果你覺得此仇非報不可,如果你覺得你有能力報這個仇,那麼你現在就動手吧,痛快點兒,猛烈點兒,又何必等到十年之後呢?
如果你是君子,如果你有仇恨,如果你覺得此仇非報不可,如果你覺得你有能力報這個仇,那麼你現在就動手吧,痛快點兒,猛烈點兒,又何必等到十年之後呢?
076 好狗擋道
中國的名言雖未必非出自名家之口,但對於第一次說出“好狗不擋道”這樣精辟言論的人,無論他是因當時官品不夠未能成名,還是因後來窮困潦倒錯過評比,我們今天都該贈他個名家頭銜。“好狗不擋道”,意思很明白:是好狗就應該靠邊走,走自己的狗道,不能到人道上來。不過後來這句話也逐漸成了一句罵人的話了。
狗分好壞,人分善惡。壞狗和惡人一樣,心裏汙穢不堪,見不得陽光。在大道上行走時,不敢大模大樣,一副賊眉鼠眼的樣子。好狗和善人一樣,心地光明磊落,沒做過虧心事。在大道上行走時,昂首挺胸,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好狗”不僅要擋道,而且要擋得理直氣壯。當然,“好狗擋道”是肩負著重要任務的。做一個好人,不僅僅是自己做一個好人就行了,還要執行監督和規範壞人的任務。好人擋道就要顯出硬氣來。讓那些欲圖為非作歹的惡人有所顧忌,不敢為所欲為。光天化日之下,好人們都一身正氣,惡人哪還敢行不義之事?
好人擋道就是不給壞人留一丁點為惡的機會。一旦壞人想作惡,就有好人站出來義正詞嚴地製止他,他們便心存畏懼,不敢傷天害理了。這樣,社會環境為之一新,精神風貌為之一新,國民素質為之一新。好人擋道之舉,功莫大焉!
誰不希望在混亂無序的交通路口多安排幾個警察?這是因為這些警察讓我們有了安全感,使我們原本懸著的心又落回原處。好人擋道的作用和警察是異曲同工的。社會上好人多了,壞人可生存的領地就少了。
就像一片花圃,芳草多了,香氣就濃鬱,就會四處彌漫。雜草便自慚形穢,汙濁的身軀被芳香包圍攻擊,慢慢地衰亡了。
“好狗擋道”無可厚非,是一種高尚正義的行為。
好狗和善人一樣,心地光明磊落,沒做過虧心事。在大道上行走時,昂首挺胸,一副正氣凜然的樣子。“好狗”不僅要擋道,而且要擋得理直氣壯。
077虎假狐威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來恐嚇人。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後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別人的威勢或倚仗別人威勢來欺壓人。
樹林裏,一隻狐狸被老虎逮住了。狐狸害怕之餘靈機一動,說自己是上天派來的使者。老虎不信,狐狸就帶著它在百獸麵前轉了一圈,結果,百獸都被狐狸嚇跑了。老虎信以為真,對狐狸頂禮膜拜。
笑後思量,究竟是“狐假虎威”還是“虎假狐威”呢,還有待商榷。老虎雖力大凶猛,卻不過匹夫之勇,狐狸身小體弱,卻智慧超然。在這個世界上,匹夫之勇不足恃,反而招來陣陣的竊笑和譏諷。
隻有智慧,讓人臣服,讓人敬畏。如此說來,“虎假狐威”才是這個寓言所詮釋的真理。
智慧是世界上一切力量的完美結合。它發揚眾長,卻有所超越,避匿眾短,卻絲毫無損。它還是一種哲學的境界,教人巧妙地生存,讓人快樂地生活。
智慧還若一盞心燈,點亮了心靈,驅走了藏匿在心底的黑暗和陰翳,讓你愉悅,讓你慰藉,讓你從容。
佛家有言:得大智慧,得大圓滿。大智慧是勇敢的行為。運用大智慧,不可耍弄小聰明。聰明和智慧看似相近,實則相去甚遠。智慧是高尚的,純潔無瑕的,而聰明卻可能是鄙陋的,汙穢害人的。
攜了智慧的心,這個世界自會美滿。智慧還是一筆無法衡量的財富。它讓你的生命有了充實的、源源不斷的幸福之泉。智慧還是可以依賴的力量,讓你的生命有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智慧如花,有了智慧,人生似錦。
078 打開天窗不說亮話
“打開天窗說亮話”的說法是因為,古時候人們的房頂上都開一個天窗,以免白天的時候堂屋裏太黑。這名話的意思就是我們既然都已經到這份上了,就不必再各懷鬼胎,把話挑到明處說。比喻無須回避,公開說明。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打開天窗說亮話’,還不是等姓賈的過來盡點心,隻要晚生出把力,你們老爺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當我們所碰到的問題與道德無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打開天窗說暗話了。
把窗戶打開,讓光線照進來,製造一個假象,讓聽者對你將要說的話深信不疑。
別人以為是亮話,其實是暗話。不要自責,這不是虛偽,因為你麵對的是敵手,不是朋友。政治敵手、競爭對手與你有著最為直接的利害衝突,在他們麵前,絕不能一攬無餘合盤托出。許多情況下需要講策略和戰術,否則將無法成功。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為了不讓別人的暗箭射中你,惟一的辦法就是先下手為強。
兵不厭詐,在敵手麵前越詐越好。據說狐狸是這個世界上最狡猾的動物,也是這個世界上騙術最為高明的動物。
看到樹上的烏鴉嘴上叼著一塊肥肉,狐狸垂涎三尺,於是就假惺惺地誇讚烏鴉的歌喉有多麼多麼的美妙,窮盡口舌之所能,極力製造欣賞烏鴉歌喉的假象。結果,愚蠢的烏鴉一張口,肥肉就掉進了狐狸的口。
人們對狐狸的狡詐行為深惡痛絕,可是我們不能不說這是狐狸的聰明之處。烏鴉不是狐狸的朋友,沒有必要盡情盡義,如果得不到那塊肉,說不定它就會餓死。
打開天窗不說亮話。對於你的敵人,欺騙不是罪過。
079 英雄所見可不同
“英雄所見略同”出自《三國誌·蜀書·龐統傳》中裴鬆之注引《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一種解釋為:特殊或傑出人物的見解大致相同。略,大略、大致、大體的意思。另一種解釋為:特殊或傑出人物的見解在重大的謀略上是一致的或完全相同的。略,謀略、方略、策略、戰略的意思。
自古英雄不寂寞,但英雄卻是孤獨的。英雄不寂寞,是因為英雄的朋友遍天下;英雄孤獨,是由於無人理解,無人賞識。這個世界上誰能真正地理解英雄?那些可以和他比肩而立的英雄也不能理解,甚至英雄自己對自己也不一定能理解,更何況普普通通的芸芸眾生?
經常詮釋英雄的人,無疑是借英雄的幌子打自己的招牌。我們給英雄鮮花,我們給英雄鼓掌,可是又有誰能看穿英雄那穿越曆史與時空的目光充滿了悲壯和憂傷?於是鮮花很快枯萎,掌聲很快稀落。而英雄卻始終孤獨在喧囂中,寂寞在熱淚中,居高臨下,卓爾不群。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就是英雄。英雄用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填充著曆史,讓世界豐腴而挺立。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隻有布魯諾這麼說,英雄也好,普通人也好。所以布魯諾隻能在烈火中永生。英雄所見略同是真英雄;英雄所見不同亦是真英雄。
這個世界上誰能真正地理解英雄?那些可以和他比肩而立的英雄也不能理解,甚至英雄自己對自己也不一定能理解,更何況普普通通的芸芸眾生?
080 眾人拾柴火焰低
《中國諺語總彙·漢族卷》:“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當代》1981年第6期:“眾人拾柴火焰高嘛,掏出真心幹,而不是坐著盼,這就是三號疏港方案的立足點。”亦作“眾人捧柴火焰高”。《人民日報》1973年2月1日:“撫寧縣委從實踐中體會到,眾人捧柴火焰高。”意思是,眾多人都往燃燒的火裏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有很多種可能可以說明眾人拾柴火焰低。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如果“如果”成真的話,“眾人拾柴火焰高”可能發生,“眾人拾柴火焰低”也並非妄言。
如果大家都拾柴去了,沒有人照看篝火,沒有人添柴,火焰肯定會越來越低。
如果大家都拾柴去了,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沒有回來,在篝火急需柴禾的時候卻沒有,火焰會越來越低。
如果在拾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種心理:反正有那麼多人,少我一根柴也沒多大關係,於是在途中隻顧遊玩,導致大家空手而歸。這時候,火焰會越來越低。
如果大家拾回來的柴不符合標準,火焰也會越來越低。
如果每個人都急於檢驗自己拾回來的柴好不好燒,呼啦一下全把它扔進火裏,結果火焰反而被弄滅了。
兩匹馬朝相反的方向拉一輛馬車,力量再人也拉不動馬車。眾人劃槳的節奏,方向不一致,永遠也開不了人船。一加一可能大於二,可能等於二,也可能小於二。最常見的一句抱怨是:一邊待著,別過來添亂!一個優秀的球隊之所以能夠強大,靠的不是人多,而是科學的排列、組合。
對!最關鍵的一點兒就是排列組合,如果你想發揮人多的優勢,你就得學會如何恰到好處地排列組合他們。
人多不是力量,團結才是力量。
如果在拾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這種心理:反正有那麼多人,少我一根柴也沒多大關係,於是在途中隻顧遊玩,導致大家空手而歸。這時候,火焰會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