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嫁雞不隨雞,嫁狗不隨狗
古禮認為女子出嫁後,不論丈夫性格如何,都要順從、恪守婦道。出自宋朝歐陽修的《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事實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語是從“嫁稀隨稀,嫁叟隨叟”諧音訛化而來的。“稀”為少年,“叟”為老者,古人的婚姻隻能聽憑父母安排,兩人甚至在結婚前都不知道對方是老是少,是美是醜。對對方的印象僅能從父母與媒人的話中想象,所以等看到對方的時候,無論是好是壞都已成定局,隻能認命了。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為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和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但從詞的對稱性構成來看,“稀”和“叟”正好相對,比“乞”更合理。
曾看過一幅漫畫,畫中一個羸弱之人,以區區五尺之軀舉千斤之重的錘砸向一個枷鎖,枷鎖上赫然醒目四個大字:封建禮教。看後莞爾之餘,不禁心中升起陣陣快意。
封建禮教真是害人不淺。就婚姻製度而言吧,憑什麼女子就得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憑什麼男人就可以在外麵花天酒地,眠花宿柳?憑什麼男人喪妻之後可以續弦再娶,而女人喪夫之後卻得抱門守寡,奉親守節?
雖然我們現在是新社會,可是封建禮教的餘孽仍然存在,而且餘威不減。
新時代的婚姻應該以愛情為基礎,而不是聽從什麼父母之意,媒妁之言。夫妻雙方應該相親相愛,相濡以沫,而不應該夫為婦綱,男人對女人頤指氣使。
如果,自己的丈夫違背了愛情的原則,做出了背叛或是傷害自己的事情,使你們的感情不能維係,妻子們千萬不要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而是應該大膽地站出來進行抗爭——甚至,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打破舊的婚姻的束縛,尋找自己新的生活和愛情的起點。
女人有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權利。有哪個女人不想有甜美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有哪個女人的心底不有這樣一幅圖畫:偎依在自己心愛的人身旁,聽著關於愛情的種種傳說,癡癡的眼神,陶醉的神情,說不出的幸福。
但是,如果有枷鎖企圖妨害這份崇高的追求怎麼辦?請砸碎它!
千萬不要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而是應該大膽地站出來進行抗爭——甚至,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打破舊的婚姻的束縛,尋找自己新的生活和愛情的起點。
068 既來之,則不安
“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裏安下心來。源自《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據說,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被稱為最不安分守己的人。因為有了他的不安分守己,這個世界才多了一道美味。所以我們應該感激他。
來到這個地方之前,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地方適不適合我們,既然發現不適合我們,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安分?
嚐試是我們第一步,發現是我們第二步,選擇是我們第三步,我們還有第四步,那就是,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離開。離開,然後到更適合我們的地方去。
龍門的設置本來就是讓鯉魚跳的,沒有哪一條鯉魚不想躍龍門。躍過去,到更深更寬更自由的地方去!不要安分,安分使我們喪失激情。無所謂雷池,無所謂禁區,隻要值得,隻要你能夠做到,你就越吧,你就跨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雄鷹不會甘於在低空盤旋,鷹擊長空才顯壯美。淺水養不了蛟龍,禿山藏不了猛虎。改變,離開。這與道德無關,你隻需到最能體現你價值的地方去!永遠也不要安分。
我們的目標:更高、更遠、更快。
雄鷹不會甘於在低空盤旋,鷹擊長空才顯壯美。淺水養不了蛟龍,禿山藏不了猛虎。改變,離開。這與道德無關,你隻需到最能體現你價值的地方去!
069 三人行,未有我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好的方麵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麵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可是孔子卻從來沒有讓別人成為他的老師,孔子始終是別人的老師。千秋萬載,自古不變。不錯,孔子是大師;是大師,才會有資格說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個孔子一樣的大師呢?你看見過大師在街上行走嗎?
沒有。世界上的大師往往都是無師自通,而且大師也不會隨隨便便混跡於眾人之中,大師在遠方,在曆史中,在我們的心中。如果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就有一個是你的老師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師;如果你也承認三個人中必有一個是你的老師的話,那麼你將永遠活不出自我,永遠隻是別人的學生。
如果你甘願把你的大腦當成一個容器的話,講台上的老師已經泛濫成災。可是又有幾個能真正走進你的心靈?
所以,盲目吸收是危險的。不恥下問很重要,懷疑選擇更重要。接近該接近的,遠離該遠離的。容納該容納的,摒棄該摒棄的。尊重該尊重的,蔑視該蔑視的。
三人行,未必有我師——把這句話當作鈣,它可以堅固你的傲骨。如果你一定要認為三個人當中有一個是老師,那麼就讓另外兩個人向你學習吧!
070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意思是:憂愁患難可以磨練人使之得以生存,安逸享樂可以使人陷於怠惰導致死亡。出自《孟子·告子下》,題目是後人所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古往今來,英雄人物往往出身於亂世,而在安樂世界的英雄卻很少出現。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重要原因。
這是一個太平的年代,我們生於安樂。如果動蕩能激發我們的生存意誌,那麼憂患同樣也會使我們走向滅亡。
亂世出英雄,不是因為亂世,也不是因為憂患。太平年代的無憂無慮是一種心態,隻有無所事事才是致命的穴位。
我們需要危機,危機讓我們警覺。
我們需要威脅,威脅讓我們反抗。我們需要壓力,壓力讓我們奮進。可是,我們警覺不是為了更多的危機,我們反抗不是為了更多的威脅,我們奮進不是為了更多的壓力。所有的危機、威脅、壓力都隻不過是讓我們清醒的一種手段,真正能激發我們的生存意誌的是我們的內心。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狼,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羊。如果這個世界上狼太多,那麼這個世界上仍然沒有羊。一次“狼來了”讓我們活得精彩,永無休止的“狼來了”遲早會讓我們在疲於奔命中氣絕身亡。戰爭讓少數人彪炳史冊,卻讓大多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過於安逸,我們會墮落。
過於憂患,我們會虛無。這個世界上因為憂患而死亡的人已經太多。就像那個杞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結果天始終碧藍如昨,高高在上,而他卻抑鬱而終。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狼,那麼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羊。如果這個世界上狼太多,那麼這個世界上仍然沒有羊。一次“狼來了”讓我們活得精彩,永無休止的“狼來了”遲早會讓我們在疲於奔命中氣絕身亡。
071 書中沒有黃金屋,書中沒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相傳出自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原詩如下:“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意思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得開大宋皇朝,這卻使他心身警惕,於是製定了一個重要的國策,貶抑武人參政,建立一個士大夫政治製度,全國地方長官一律任用文臣。國家一時要普遍起用那麼多文臣,而宋承五代長期的戰亂,一般人都不喜歡讀書,書讀得好的就更少。所以朝廷為實行既定國策,就必須一方麵廣開讀書人登仕的途徑,一方麵竭力提倡讀書的風氣。宋真宗趙恒禦筆親作《勵學篇》,傳布天下,這首短短的篇章,迷醉天下士子者,幾近千年。
一個老學究,搖頭晃腦地對學生們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習須得專心致誌,不能心猿意馬、有所旁騖。
笑罷,不禁生出疑竇,書中怎會有美女,書中怎會有黃金?
這隻不過是書呆子們給自己建造的一座虛無縹緲的天堂。它以幻想為梁,自欺為柱,地基則建在遊移不定的雲端。倘若真能在書中尋得人生的成就,勵誌奮鬥從何說起?艱苦創業從何說起?
讀書是一種高尚的行為,能夠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加強我們的個人修養。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廣闊遼遠的視野,讓我們思想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飛翔。
但“盡信書,不如無書”。書雖好,但畢竟是舊時經驗的總結,是別人的思想感受,與我們自己的觀念和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讀書總是在分享別人的經曆,卻難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讀書隻是一個基礎,一個開端,行路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就是一場經曆,經曆得越多,人生也就越豐富越充實。正如旅途,走過萬水千山,經過大風大浪,此生足矣!無論是酸甜苦辣,還是悲歡離合,自己親身品嚐過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閱曆是無價的。閱曆是飽經滄桑的強者,是曆盡苦難的勝者,是笑看人生的智者。
閱曆也是一本書,用無數個真實的經曆和感情寫成。讓人陶醉,讓人愛不釋手。
莫要沉浸在書中虛幻的世界裏,要把眼和腳拔出來,到外麵的天下去闖一闖。
書雖好,但畢竟是舊時經驗的總結,是別人的思想感受,與我們自己的觀念和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讀書總是在分享別人的經曆,卻難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072 君子一言,駟馬可追
“駟馬”指古代用四匹馬拉的車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原出於《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說話算數。五代時期,石敬瑭起兵反唐被契丹王野律德光冊立為晉國兒皇帝。石敬瑭死後由兒子石重光繼位,即出帝。944年,契丹進犯晉國,出帝率軍抵抗失敗,皇太後李氏寫降書請求皇帝阿翁放他們一條生路,表示自己說過的話駟馬難追。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人敢這麼說。這個人是真龍天子,一言九鼎,沒有任何人敢違抗。可是真龍天子隻存在曆史中。我們永遠也無法成為真龍天子。
人不可言而無信,對朋友信義、義氣很重要,但如何實現對朋友的信義、義氣更重要。
你曾答應過朋友的事,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你無法保證在你答應幫助朋友這一段時間內什麼事都不發生。世事難料,有那麼一件事突然發生在你身上,正是由於這件事你就無法實現你當初的諾言。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可是它已經發生了,你很無奈,但隻能接受。你惟一能做的就是坦白地告訴你的朋友,你無法幫助他了。
你可能礙於情麵,你不想讓朋友失望,結果你讓朋友更失望,不僅傷害了朋友也傷害了你自己。
君子一言,駟馬可追。不是對朋友不信,而是對朋友更信,所以你才會告訴他:“我不能幫你了。”
你沒有錯。如果真的是你的朋友,他們會理解你並感激你。如果不是你的真心朋友,你又何必在乎失去他?如果有一杯後悔藥,請你把它喝掉。
073 有誌者事未必成
《後漢書·耿龠傳》記載:東漢時,耿龠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一員名將。有一回,劉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強張步,戰鬥非常激烈。後來,耿龠的大腿被一支飛箭射中,他抽出佩劍把箭砍斷,又繼續戰鬥,終於把敵人打得大敗。漢光武帝表揚了耿龠。並且感慨地對他說:“將軍以前在南陽時提出攻打張步、平定山東一帶,當初還覺得計劃太大,擔心難於實現。現在我才知道,有誌氣的人,事情終歸是能成功的。”漢光武帝講的“有誌者事竟成”一句,後來常被人們引用,成了成語。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無論做多麼艱難的事,隻要有雄心壯誌,不懈努力,就能夠成功。反之,若一個人胸無大誌,就是做再簡單的事也不盡如人意。有一對聯曰:“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誌者事竟成”從古至今傳唱了幾千年。它之所以能用來長久不衰地激勵人、鼓勵人,是因為有一些成功的人或成功的事在佐證它。斯大林曾對毛主席說過,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勝利的人、成功的人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成功了,勝利了。
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說,當成功人士說這句話的時候,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那些胸懷大誌卻生不逢時,終生奮鬥卻毫無結果的失敗者,那些豪誌幹雲卻心地險惡,用心良苦,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大惡人,又作何解釋?難道他們不是所謂的“有誌者”嗎?
“有誌者事竟成”騙過了一代又一代人,到了我這裏卻要戳穿它虛偽的麵具。
這好像一個詭辯的言論:事竟成者必有大誌,然有誌者事未必成。這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現象背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