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萬物皆有縫隙,做透過縫隙那道光(3 / 3)

世界上往往有這樣一種人,吃到了葡萄,而且葡萄是甜的,但是他卻說葡萄是酸的。於是很多想吃葡萄的人就因為他的謊言而放棄了。因為這些人是他的朋友。

為了不讓別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就說自己得到的東西如何的不好,以為這樣就可以欺騙得了別人,以為這樣就可以霸占一切好的東西。

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原因有二。

你說葡萄酸,可是世界上就有那麼一些人就愛吃酸葡萄,他雖然沒有得他所想要的酸葡萄,可你也失去了你想要的甜葡萄。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紙包不住火。你的朋友可以相信你一次,但不可能永遠相信你。直到有一天,當你的朋友全部離開了你,這個時候你再說葡萄酸就沒有人會再相信你了。

你得到的僅僅是葡萄,而你失去的卻是朋友。得不償失。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請適可而止。

好東西應該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這樣你會發現,你所得到的葡萄都是甜的。

好東西應該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這樣你會發現,你所得到的葡萄都是甜的。

055讀書百遍,其義不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誌·董遇傳》:董遇,字季直。為人樸實敦厚,從小喜歡學習。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傕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處。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來賣幾個錢維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著書本,一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他哥哥譏笑他,但他還是照樣讀他的書。董遇對《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釋;對《春秋左氏傳》也下過很深的功夫,根據研究心得,寫成《朱墨別異》。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隻是苦於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裏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裏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這個格言的意思是反複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

如果你用眼睛讀書,即使你讀一千遍一萬遍也無法領悟書中的精奧,何況是一百遍?

如果你用心去讀書,即使你讀一遍,書中所雲你也會了然於胸。純粹的量的重複不會導致質的飛躍。

可是我們卻習慣重複。重複我們已看過的一百遍的單詞。重複我們已看過的一百遍的公式。重複我們已看過的一百遍的題目。

可是我們依然記不住單詞,依然不會運用公式,依然做不出題目。

因為我們隻是重複。在重複中麻木,在重複中遲鈍,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智慧。一個人跟另一個人學下棋,以為跟大師對弈百次就會成為大師。

可是在每次與大師對弈的時候他總會想到天空中有大雁飛過,他如何才能把它打下來。結果一百次棋下完了,他卻一無所獲。

我們在一生中讀過許多書,也許每本書會讀許多遍,但恐怕吸收的並不多。盲目地追求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覺悟,隻能導致絕大部分知識像破磚爛瓦,雜亂無章地堆積在大腦某個易被遺忘的角落。

悟性便如建築師手中的設計圖,能將這些零亂的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築成知識的大廈,這樣我們讀書的目的會更明確、輕鬆。

英國作家菲爾丁曾忠告:“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把你戕害。”

的確,沒有選擇性和悟性的書極為破壞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令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這從反麵又顯示出悟性讀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生命不息,攻讀不止。

“要讓書成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顆繞書本旋轉的衛星,不要做思想的鸚鵡。”愛迪生如是說。

你站在某處看風景,你可以看得好遠。但是一樣的風景,如果你往前走幾步將會是另一片天地。

就如同一般的沙彌,千篇一律地念經文和敲木魚,想要有朝一日成為高僧,關鍵在於是否有一顆參悟的心。

如果你有一顆參悟的心,在漸悟中頓悟,你就成了佛祖。請收緊你的心。

056 瞎子點燈不費蠟

“瞎子點燈不費蠟”是在民間家喻戶曉的一句歇後語,意思是,盲人眼睛看不見,當然點了蠟燭也是枉然,一樣看不見東西,還白費一根蠟燭!形容做一些沒有意義或白費力的事,純屬多餘,浪費了人力物力。

當我們說別人做了什麼無用之事的時候,總會鄙夷地甩下一句:“瞎子點燈白費蠟。”

瞎子點燈真的就白費蠟嗎?傳統的思維告訴我這是正確的,但偶爾讀到了這樣一則故事,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位苦行僧跌跌撞撞地走進一個村落,因為天黑路窄,幾次與行人相撞,還有一次撞到了樹上。突然,他看見一道昏黃的燈光從小巷深處射出。苦行僧大喜所望,急忙順著燈光而去。他走到近前發現,原來是一個盲人挑著燈站在那裏,就好奇的問:“瞎子點燈,豈不是白費蠟嗎?”盲人答道:“黑夜裏如果沒有燈的映照,那麼滿世界的人都會如我一樣成為瞎子。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如此說來,你是為別人著想啊!”“不,我也是在為自己。”“為什麼?”“我雖然是瞎子,但我從來沒有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夜行的人撞過啊!”

黑夜裏,瞎子走路有三種可能:一是被行人撞倒;二被障礙物絆倒;三是走進死胡同。如果在黑暗裏“點燈走路”,則又有三種可能:一是照亮了行人,避免被撞倒;二是行人提醒有障礙物,避免了被絆倒;三是行人善意地指明通路,而沒進入死胡同。比起我們這些不盲的人,這位點燈的盲人是何等的睿智啊!

從直觀上看,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根本就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他既看不到藍天白雲,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紅柳綠,白雪皚皚。也許他壓根就不知道那燈光究竟是什麼樣子,在他的世界裏上蒼賜予他的就是一片漆黑。所以,他根本沒有點燈之必要,即使點了也是白費。

但從深層次看,確很有必要。其一,在屋內掌燈,最起碼可以告訴別人,瞎子還活著,並且活在一個“明亮”的世界裏。其二,瞎子倘若在漆黑的夜間行路,點著一盞燈不僅可以為他人行路提供便利,更能夠起到不被他人碰撞,有效保護自己的作用。

我們在考慮某一樣東西的價值時,往往本能地從該東西對“我”的直接效用來考慮,很少想到,在社會交往中,每樣東西都可以因為對他們的效用而改變能者多勞的價值。因此,不能不承認我們在這個認識上的淺薄。

當我們再批評別人做無用功的時候,還是把這句話咽進肚子裏吧,因為這實在是個值得讚美的詞。

瞎子倘若在漆黑的夜間行路,點著一盞燈不僅可以為他人行路提供便利,更能夠起到不被他人碰撞,有效保護自己的作用。

057 窈窕淑女,君子不好逑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善良美麗的姑娘,男人的好配偶。這是《詩經》的第一篇《詩經·關雎》中的著名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它寫的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在河邊采擇荇草,引起了一個男子的深深愛慕。在這首詩中,就說明了當時令人傾慕的女子的標準:女子不僅要“窈窕”,而且還要“淑女”。前者指的是一種外在美,窈窕的意思是“美好的樣子”;後者指的是一種內在美,善良美好、溫和文靜。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情書總免不了捎帶上《詩經》裏的這句名言,也不知道憑這八個字俘獲了多少芳心。這句話實在是討人喜歡。

不過這好像隻限於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情,男士們請捫心自問,有多少人真敢去冒這個險,把她當成你的配偶?

窈窕淑女者,美女也。

是否美女,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追求他的男性有多少。既是美女,也許會有不少追求者,從供求關係的角度來講,就是供小於求,那美女的眼光隻能是像價格一樣一路飆升了。這樣的女子,追起來太累,就算“過五關斬六將”追到了手,恐怕也筋疲力盡、興趣索然了。

有了美女做配偶也麻煩多多!首先,不安全。美麗可愛的女人總是人見人愛,有這樣一個女友就好像有一塊珍寶,炫耀一下固然得意,但隱患卻是人人想將你取而代之,這種情境真是讓人感覺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啊!

其次,赤字。據一般經驗,有漂亮女友,花錢速度會翻倍增加——當然,她是“富婆”除外。就算女友很通情達理,不願讓你為她亂花錢,你也總得知趣點表示一下吧。

再次,嬌氣。被人眾星捧月般地“慣壞”了,脾氣一時很難改過來,什麼事兒都得順著她的心意,否則就是辜負了她當初對你的一片深情,就是你不愛她。

總而言之,窈窕淑女,美是美,可不見得就是最合適的配偶。婚姻是一雙鞋子,舒服還是不舒服,自己最清楚。所謂配偶配偶,就是匹配最重要。

這年頭,珍惜生命,遠離美女。

窈窕淑女,美是美,可不見得就是最合適的配偶。婚姻是一雙鞋子,舒服還是不舒服,自己最清楚。所謂配偶配偶,就是匹配最重要。

058 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

《後漢書》記載: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嚐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這裏“奇”當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應當是“驚奇”的意思。這個陳蕃最後真正成就了一番“掃天下”的偉業。到了清朝,有個文學家劉蓉在散文《習慣說》中記述了他年輕時的一件事,原文如下: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經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後蓉複履其地,蹶然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複然。又久而後安之。噫!習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窪適也,及其久,則窪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原來,這句話是劉蓉他爹說的,並且人家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因為劉蓉這件事和陳蕃的事太像了,後人弄混了,於是就出了“不掃一屋,何以掃天下?”這樣的杜撰語句。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是成大事須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這句話不是真理。

一屋不掃,照樣可以掃天下。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拘小節者,難成大器。這是真理。一屋的空間太逼仄。放眼望去,周圍徒有四壁。它就像是一個樊籠,圈住了一顆本來可以自由高翔飛躍巔峰的心;它又如一個淺淺的泥潭,擱淺了一艘本來可以乘風破浪揚帆遠航的輪船。它讓人的視野變短了,卻延長了成功的道路。

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得久了,原本馳騁奔騰的駿馬也會漸漸地喪失野性,變得習慣於屈服,習慣於無聊的煩瑣,習慣於無奈的馴服。我們有多少精力和意誌耐得住煩瑣的小事的消耗?即使我們是天生的有遠大誌向的人,在這樣小屋的逼迫和擠壓之下,也會使英氣消失殆盡,成為一個無所作為的庸人。這樣的小屋即使打掃得再幹淨,也是一間毀滅人的牢獄。毛澤東就不喜歡井井有條的小屋,他喜歡把書雜亂無章地擺放在床頭或寫字台上,用到時可以隨意抽取。難道說他沒有掃天下嗎?我們必須撞破牢籠般的小屋,把視線放到小屋以外更遼遠更開闊的前方。

隻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我們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心懷天下,立誌高遠;而不應該蜷在小屋中,昏天黑地地沉溺於無窮無盡的瑣事。

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因為我們誌向遠大。

隻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我們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心懷天下,立誌高遠;而不應該蜷在小屋中,昏天黑地地沉溺於無窮無盡的瑣事。

059 己所不欲,可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釋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倡導的一種準則。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那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你都想要,把你不想要的東西給那些想要的人吧!

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你都想幹,把你不想幹的事給別人幹吧!

對你沒有用的東西不一定對別人沒有用。對你沒有意義的事情或許對別人很有價值。樂善好施。該接受的接受,該施與的施與。你或許腰纏萬貫,請你不要隨手扔掉每一分錢,捐給希望工程吧!千千萬萬個窮困山區的孩子還掙紮在貧困線上。

你已經是一匹千裏馬,千裏馬就應該幹千裏馬的事情,那麼那些你不屑一顧的事情就放手給那些不是千裏馬的馬去幹吧。這對他們來說是難得的機會,他們會感激你一輩子。

如果你是一個老板,你就更應該放手,把每一個鍛煉的機會合理分配給你的每一個員工。

世界上最可恨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死了還要把錢帶進棺材的人,另一種是活著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攬的人。

請不要做這兩種人。

對你沒有用的東西不一定對別人沒有用。對你沒有意義的事情或許對別人很有價值。樂善好施。該接受的接受,該施與的施與。

060 狗嘴裏吐出象牙

“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比喻壞人嘴裏說不出好話來。出自元朝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這等東西,有什麼好話,講出什麼公理來,狗口裏吐不出象牙。”狗嘴裏長不出象牙,是自然規律。而用來罵人,似乎有失偏頗。萬物之靈的人類所以重象牙而輕狗牙,無他,一、象少而狗多,牙亦然,物以稀為貴,追逐金錢之利使然;二、象牙大、長,可用作工藝品的雕刻材料,因其量少,即使用做筷子也頗顯使用者身份,狗牙則因長期為俗世所不重視,最大的作用不過是把它穿起來當作護身符掛於脖子上罷了。

“狗嘴裏吐不出象牙”,這個觀念深入人心。然而,它卻是一個悖論。狗嘴裏吐不出象牙,說的是壞人嘴裏說不出好話來。但仔細搜索一下古往今來的壞人們的言論,才知此說謬矣。壞人都是口蜜腹劍,笑裏藏刀的。壞人若是存了害人之心,他絕不會在人麵前流露出一丁點的惡意,相反會甜言蜜語地蠱惑你,讓你覺得他是一個好人,聽他的話如沐春風。不過,正當你美滋滋的時候,壞人可能已經在你的背後捅了一刀。

可見,狗嘴裏吐出來的全是象牙。更讓人驚怵的是,壞人把象牙贈給了你,卻索取了你的利益抑或是生命。壞人從不以壞人的麵目示人。他可能是一個謙謙知禮的讀書人,可能是一個翩翩有度的君子,還可能是一個義正詞嚴的執法者。他們的話語同樣讓人感動,讓人的心裏感到熨帖和溫暖,有時甚至是甜蜜。

但這些全是假象,就像繚繞在萬丈懸崖頂上的五彩雲霞,它無時無刻不在誘騙著你,卻又時時刻刻地準備著把你拋向崖底。

象牙固然璀璨可人,但卻藏有殺機,叫人防不勝防。誰知道,表麵上與譚嗣同推心置腹、正義凜然交談的袁世凱卻背地裏向慈禧告密,結果導致譚嗣同以身殉難,血流法場。斯人斯事雖歿,但至今想起心底猶寒。

壞人當麵是人背後是鬼,笑麵如花,言若春風,卻心如蛇蠍。

狗嘴裏吐出象牙來,這象牙當真是恐怖駭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