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以方圓之態享受人生(3)(1 / 2)

這裏,禪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課,就是做人做事要懂得適時低頭和後退,為將來的奮起做準備。

敢於低頭、適時後退是成大事者的一種態度和智慧,他們在後退一步中潛心修煉,從而獲得比咄咄逼人者更多成功的機會。低頭並不是認輸,後退也不是示弱,而是人生必備的一種能力。

適時低頭不是自甘消沉,它有積極進取的內涵,能使人以退為進,贏得潛心發展的主動權,揚長避短,奪取成功。如果硬認死理,逞強好勝,盲目蠻幹,一味地逞強、一味地硬撐,隻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害,甚至犧牲,最終輸掉的是自己。隻有做到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剛柔相濟,懂得後退,才能保護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但事實上,有些人在取得了一些成績以後,不知道收斂自己的操行,居功自傲,終於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

三國時的許攸,本來是袁紹的部下,雖說是一名武將,卻足智多謀。官渡之戰時,他為袁紹出謀劃策,可袁紹不聽,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聽說他來,沒顧得上穿鞋,光著腳便出門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遠來,我的大事成了!”可見此時曹操對他很看重。

後來,在擊敗袁紹、占據冀州的戰鬥中,許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麵前便開始不檢點起來。有時,他當著眾人的麵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道:“阿瞞,要是沒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發作,隻好強笑著說:“是,是,你說得沒錯。”但心中已十分嫉恨,許攸並沒有察覺,還是那麼信口開河。又一次,許攸隨曹操進了鄴城東門,他對身邊的人自誇道:“曹家要不是因為我,是不能從這個城門進進出出的!”曹操終於忍耐不住,將他殺掉。一代謀臣,終成了刀下亡徒。

所以,不管你的功勞有多大,都不能心高氣傲,沒有規矩。與人相處,總是要懂得把握分寸,適時低頭,進退有道。以退為進,以謙為尚。正如南懷瑾先生告訴我們的那樣,為人處世,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低則低。

莊子說過,進退自如方為人生境界,高低有時方顯做人智慧。引用孔子在《易經·係辭》中所講的“進退存亡之機”來解釋,一個人,天下大事也好,個人做事也罷,要了解自己什麼時候該進一步,什麼時候該退一步,隨時隨地知道自處之道。那麼,“以德為循”,即為隨時在道德的行為上,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路徑。

人貴自知,進退自如,方能智慧處世。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要如何生活?你希望到達什麼高度?“這世界退立一方,讓任何知道自己要往何處的人通過”。人生猶如一張地圖,必須找到目前你所在的準確位置並確定最終的目的地所在,才能描繪出一道清晰的生命軌跡。

麵對人生的波瀾,應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隻因上帝特別喜愛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對他咬得特別重。生活給予每個人的都不會太少,淡然麵對生活的得失,你才能做到進退自如。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南懷瑾先生在解釋莊子的“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這句話時,要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如下棋,深謀遠慮者勝,隻有統籌整盤棋局,走好關鍵的棋招,才能奠定人生的勝局。關鍵時刻的進或退、左或右、舍與得、是與非的選擇都將影響你的人生格局,而要做出正確的抉擇,不僅要靠生活的積累、生命的積澱,更要讀懂經營人生的藝術,諳熟進退自如的自處之道。

拈花微笑,行而不言

在言教的觀念上,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似乎不謀而合。老子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上智。他們在自己的一生當中,以不束縛、不歪曲、不幹涉的無為態度來為人處事,以自己具體的無為的行動來影響教化人民,清靜無為、以德化民、不施酷法、不用苛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於淳厚的風氣之中。

鑒於此,南懷瑾先生說,古人提倡的“行不言之教”,是說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做,或做而後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推崇道家、善學老子之教的司馬遷,也在其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