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夫人先與賈母說了一回閑話,然後到鴛鴦的臥房向鴛鴦攤了牌,結果碰了一鼻子灰。鴛鴦最後哭鬧著來到賈母麵前,表示了誓死不離賈母的決心。此時的賈母果然不出所料,氣得渾身打戰,把在場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地臭罵了一頓:“我統共剩了這麼一個可靠的人,他們還要來算計!”“外頭孝順,暗地裏盤算我!剩了這個毛丫頭,見我待她好了,你們自然氣不過,弄開了她,好擺弄我!”王熙鳳也在現場,賈母責怪她幾句,她便用早已想好的幾句中聽的話哄得賈母沒了脾氣。後來,邢夫人被賈母數落得滿臉通紅,渾身感覺不自在。
如果就事論事,王熙鳳做得可以說很漂亮,既沒有得罪邢夫人,更沒有得罪賈母,在無形當中化解了一場可能出現的大風波。但是,王熙鳳的悲劇在於她時時處處都這樣精明,讓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的人都知道她是個再精明不過的人,這不但讓她自己活得很累,更四麵樹敵,讓大家都對她產生了疑懼乃至反感,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聰明難,糊塗更難,裝糊塗就是難上加難。
順流逆流皆能屈能伸,是為大丈夫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不得誌,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得道大師。
他找到大師,傾吐了自己的煩惱。大師沉思了一會兒,默然舀起一瓢水,說:“這水是什麼形狀?”這人搖頭:“水哪有形狀呢?”
大師不答,隻是把水倒入一隻杯子,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無語,輕輕地拿起花瓶,把水倒入其中,這人又道:“哦,難道說這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思。這時,大師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告訴我,社會就像一個個有規則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在什麼容器之中就像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樣,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無法改變。”
這人說完,眼睛急切地盯著大師,渴盼著大師的肯定。
“是這樣。”大師微笑,接著說:“又不是這樣!”說畢,大師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大師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大師手指所觸之地,那裏有一個深深的凹口。
大師說:“下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你看,這個凹處就是雨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於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可以像這小小的雨滴,改變這堅硬的青石板,直到容器破壞。”
大師點頭:“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人生當如水,無常形常式,卻包容萬物,無往不利。能屈能伸,乃智者人生。
這似乎與南懷瑾先生所堅持的人生哲學不謀而合。南懷瑾先生認為,人在遇到不測風雲時,能站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得見機振作,即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頭破血流,讓自己難有東山再起之日。進退皆宜,能屈能伸,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為人處世,參透屈伸之道,自能進退得宜,剛柔並濟,無往不利。能屈能伸,屈是能量的積聚,伸是積聚後的釋放。屈是伸的準備和積蓄,伸是屈的誌向和目的。屈是手段,伸是目的。屈是充實自己,伸是展示自己。屈是圓通,是高超的處世技巧;伸能圓滿,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屈是柔,伸是剛。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都需要知曉屈伸的智慧。
一次,滕文公麵臨強大的齊國將在鄰國薛築城時,心裏非常恐慌,於是請教孟子應該怎麼做。孟子回答說:“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業。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孟子舉出了周朝先祖太王的例子,即太王為避狄人的侵犯,體恤百姓,到岐山避難。意在勸諫滕文公麵臨強敵時,不要與人爭強鬥勝,而是自己勉勵為善,鞏固內部,然後自立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