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以方圓之態享受人生(1)(2 / 3)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經曆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個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做了兩朝元老。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況險惡,他還在朝參政,但在“邦無道”時,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但從曆史上看他並不笨,對於當時的政權、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麵上好像碌碌無能,實際卻有所作為。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南先生結合寧武子的故事和孔子的話,得出了“大智若愚”與“難得糊塗”的結論。聰明難得,糊塗更加難得。人活在世上,誰不願意聰明自信,大展宏圖呢?誰不願意春風得意,成為萬人矚目的對象呢?但有時,一個人太過突出,反而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所以,必要時,一個人需要隱匿鋒芒,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糊塗是一種心態、是一種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許多事,分清對錯都不容易,或者說根本沒有搞清楚的必要,那麼還是裝糊塗比較明智。

魯迅先生曾專門揭示了“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他說:“糊塗主義,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在固執著什麼,堅持著什麼……”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在堅持著什麼”,其實難得糊塗的人實際上是再清醒不過了。之所以要“糊塗”,是因為將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因為有某種無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塗起來。生活中,在該裝糊塗時不妨就糊塗一把。

曆史上,糊塗者有,聰明者也不缺。但那些不識時務的聰明者的後果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給後人留下了血的教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話出自《紅樓夢》,說的是為人過於精明的王熙鳳,她精於算計,處事八麵玲瓏,最後的結局卻是丟掉了生命。

《紅樓夢》第四十六回有這樣的情節:

邢夫人把鳳姐叫來,悄悄地對鳳姐說:“叫你來不為別的,有一件為難的事,老爺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議;老爺因看上了老太太屋裏的鴛鴦,要她在房裏,叫我和老太太過去。我想這倒是常有的事,就怕老太太不給。你可有法子辦這件事麼?”

王熙鳳萬萬沒想到,婆婆將這樣一件尷尬事推到自己麵前。一方麵婆婆交辦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麵鴛鴦是賈母最信任的大丫頭,如果插手此事,肯定會得罪賈母,更了不得。鳳姐想了想,決意采取精明的態度,避免介入這件尷尬事。她對邢夫人笑著說:“依我說,就別碰這個釘子去。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下去,哪裏舍得了?……太太別惱;我是不敢去的。……老爺如今上了年紀,行事不免有點兒悖晦,太太勸勸才是。比不得年輕,做這些事無礙。如今兄弟、侄兒、兒子、孫子一大群,還這麼鬧起來,怎麼見人呢?”

王熙鳳企圖用這些話打消邢夫人幫賈赦占有鴛鴦的念頭。但是,稟性愚弱、隻知奉承賈赦以自保的邢夫人不識相,王熙鳳勸她別去碰釘子,她卻先讓王熙鳳碰了釘子。邢夫人道:“大家子三房四妾的也多,偏咱們就使不得?我勸了也未必依。……我叫了你來,個過商議商議,你先派了一篇的不是!也有叫你去的理?自然是我說去。你倒說我不勸!你不是不知老爺那性子的!勸不成,先和我鬧起來。”

王熙鳳知道再勸下去,婆婆就會對自己有看法,馬上見風使舵:“太太這話說得極是。我能活多大,知道什麼輕重?想來父母跟前,別說一個丫頭,就是這麼大的一個活寶貝,不給老爺給誰?……我先去哄著老太太,等太太過去了,我搭訕著走開,打屋子裏的人我也帶開,太太好和老太太說,給了更好,不給也沒妨礙,眾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鳳這番話表麵上是為邢夫人出謀劃策,實際上是在給自己預留後路,讓邢夫人自己去碰釘子。邢夫人見她這般說,便又歡喜起來,說道:“正是這個話了。你先過去,另露一點風聲,我吃了晚飯就過來。”果然事到臨頭,王熙鳳以換衣服為借口脫離了“是非之地”,自己巧妙地躲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