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跳出塵緣外,不落世俗中(2)(3 / 3)

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其實深刻地觸到了做人的一個原則,跟著別人後麵走,下場也同別人一樣。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要學會自己拿主意,堅定自己的立場,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為他人的評價而放棄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做別人毀譽的“奴隸”。字畫皆人生,疏淡之間,意趣橫生,細細思量,的確有一條隱在塵世中的繩索,牽著在生活中迷亂的人們。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說,聽了別人毀人、譽人,自己不要立下斷語;或者說,有人攻訐自己或恭維自己,都不要過分考慮。南先生說過分的言辭,無論是毀是譽,其中一定有原因、有問題。所以毀譽不是衡量人的絕對標準,聽的人必須要明辨。人們過於迷信他人的看法,就會因此而迷失自己。其實,每個人的判斷都像我們自己的鍾表,沒有一隻走得完全一樣,有時一味聽從他人的意見,便會永遠不知道時間,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

意大利著名女影星索菲亞·羅蘭就是一個能夠堅持自己想法的人,在她的自傳《愛情與生活》中,她這樣寫道:“自我開始從影起,我就出於自然的本能,知道什麼樣的化妝、發型、衣服和保健最適合我。我誰也不模仿,我從不去奴隸似的跟著時尚走。我隻要求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屬……衣服的原理亦然,我不認為你選這個式樣,隻是因為伊夫·聖羅郎或第奧爾告訴你,該選這個式樣。如果它合身,那很好。但如果還有疑問,那還是尊重你自己的鑒別力,拒絕它為好……衣服方麵的高級趣味反映了一個人的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以及從新式樣選出最符合個人特點的式樣的能力……你唯一能依靠的真正實在的東西……就是你和你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你對自己的估計,以及你願意成為哪一類人的估計。”

很多人每天都急匆匆地跟在別人後麵跑,追逐一些連自己都不明確的東西,實際是在奔赴一個別人成功過的目標,重複別人走過的路,在別人嚼剩的殘渣中尋覓零星的營養。像索菲婭·羅蘭這樣能堅持自己想法,做自己意見的“主人”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最大的局限在於我們習慣遵循別人的思維方式而迷失了自己的。威廉·詹姆斯這樣認為:“跟我們應該做到的相比較,我們等於隻做了一半。我們對於身心兩方麵的能力,隻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約隻發展了10%的潛在能力。一個人等於隻活在他體內有限空間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種能力,卻不知道怎樣利用。”

那麼,一般人是怎樣做的呢?他習慣用與別人的對比來發現自己的優缺點,這固然是一種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觀意識影響太大。他會很快地發現,自己在某方麵與別人差距甚大,因此他會非常羨慕那個人。羨慕會導致無知的模仿,導致無謂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勵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後一種情況畢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麵兩種情況都容易導致自信心的喪失以及由此引發的憂鬱。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像人類有其體能的極限一樣。如果想把別人的優點都集於一身,那是最荒謬、最愚蠢的想法。我們沒有必要去模仿別人,隻要能夠做好我們自己,便是對自己盡到了最大的責任。

從道格拉斯·馬羅區的詩中,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如果你不能成為山頂的一株鬆,

就做一棵小樹,生長在山穀中,

但須是最好的一棵。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大樹,

就做一棵灌木。

如果你不能成為一棵灌木,

就做一葉綠芽,讓公路上也有幾分歡娛。

……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會有小的,

該做的工作,就在你身邊。

如果你不能做一條公路,

就做一條小徑。

如果你不能做太陽,

就做一顆星星。

不能憑大小來論斷你的輸贏,

隻要你努力做到最好。

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優點,並堅持自己的內心選擇,惟其如此,我們才能聽從心靈的召喚,將幸福按照自己的意圖詮釋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