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跳出塵緣外,不落世俗中(2)(2 / 3)

但是,隨著現代社會追求效率的快速生活節奏,我們漸漸失去了對待名利的優雅。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對現代人來講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批判對象。內心的聲音,便在這種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了。物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但是有一個老鐵匠卻是例外。

老街上有一位老鐵匠,由於早已沒人需要打製的鐵器,現在他改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他的經營方式非常古老和傳統。人坐在門內,貨物擺在門外,不吆喝,不還價,晚上也不收攤。你無論什麼時候從這兒經過,都會看到他在竹椅上躺著,手裏是一個半導體,身旁是一把紫砂壺。他的生意也沒有好壞之說。每天的收入恰好夠他吃飯、喝茶。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從老街上經過,偶然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因為那把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製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他走過去,順手端起那把壺。壺嘴內有一記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驚喜不已。他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他們的汗也都來自這把壺。壺雖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蜂擁而至,有的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開始向他借錢,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元現金第二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來左右店鋪的人和前後的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那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現在,老鐵匠還在賣鐵鍋、斧頭和拴小狗的鏈子,據說他已經102歲了。

漠視身外之物,老鐵匠寧可砸了紫砂壺,也要保持生活的寧靜。也許,那把壺會給他帶來財富,帶來榮耀,但是那些都不是他內心想要的,他隻想擁有一種平淡寧靜的人生。所以,有沒有那把壺又有什麼關係呢?

《菜根譚》裏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為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閑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所以,南懷瑾先生借古人的一句話,說明了他的人生觀點: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從來聖賢皆寂寞,真名士者自風流。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不出賣自己的精神主權

豐子愷先生有這樣一段文字:“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隻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麵的都會跟來。’我恍悟自己閱曆太少,後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如此:前頭牽了一隻羊,後麵數十隻羊都會跟去。就算走向屠宰場,也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而另覓生路的。後來看見鴨也如此。趕鴨的人把數百隻鴨放在河裏,不需用繩子係住,群鴨自能互相追隨,聚在一塊。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隻要趕上一兩隻,其餘的就會跟了上岸。即使在四通八達的港口,也沒有一隻鴨肯離群而走自己的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