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泥像立在路邊,曆經風吹雨打。它很想找個地方避避風雨,然而它無法動彈,也無法呼喊,它太羨慕人類了,它覺得做一個人,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到處奔跑。它決定抓住一切機會,向人類呼救。
有一天,智者聖約翰路過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聖約翰發出呼救。“智者,請讓我變成人吧!”聖約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後衣袖一揮,泥像立刻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變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須先跟我試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馬上可以把你還原。”智者聖約翰說。
於是,青年跟智者聖約翰來到一個懸崖邊。“現在,請你從此岩走向彼岩吧!”聖約翰長袖一拂,已經將青年推上了鐵索橋。青年戰戰兢兢,踩著一個個大小不同的鏈環的邊緣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進了一個鏈環之中,頓時,兩腿懸空,胸部被鏈環卡得緊緊的,幾乎透不過氣來。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揮動雙臂大聲呼救。“請君自救吧。在這條路上,能夠救你的,隻有你自己。”聖約翰在前方微笑著說。青年扭動身軀,奮力掙紮,好不容易才從這痛苦之環中掙紮出來。“你是什麼鏈環,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憤然道。“我是名利之環。”腳下鐵鏈答道。
青年繼續朝前走。忽然,隱約間,一個絕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後飄然而去,不見蹤影。青年稍一走神,腳下又一滑,又跌入一個環中,被鏈環死死卡住。可是四周一片寂靜,沒有一個人回應,沒有一個人來救他。這時,聖約翰再次在前方出現,他微笑著緩緩道:“在這條路上,沒有人可以救你,隻有你自己自救。”青年拚盡力氣,總算從這個環中掙紮了出來,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兩個鏈環間小憩。“剛才這是個什麼痛苦之環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鏈環。”腳下的鏈環答道。
經過一陣輕鬆的休息後,青年頓覺神清氣爽,心中充滿幸福愉快的感覺,他為自己終於從鏈環中掙紮出來而慶幸。青年繼續向前走,然而沒想到他又接連掉進了欲望鏈環、嫉妒鏈環……待他從這一個個痛苦之中掙紮出來,已經完全疲憊不堪了。抬頭望望,前麵還有漫長的一段路,他再也沒有勇氣走下去。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還是帶我回原來的地方吧!”青年呼喚著。智者聖約翰出現了,他長袖一揮,青年便回到了路邊。“人生雖然有許多痛苦,但也有戰勝痛苦之後的歡樂和輕鬆,你難道真願意放棄人生麼?”“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歡樂和愉快太短暫、太少了,我決定放棄做人,還原為泥像。”青年毫不猶豫地說。智者聖約翰長袖一揮,青年又還原為一尊泥像。“我從此再也不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場大雨衝成了一堆爛泥。
每一種事物,似乎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宿命,但是在經受命運考驗的時候,能夠救助自己的人隻有自己。要想跨越人生的三重關隘,也隻能靠自己。人的一生需要邁過的門檻很多,稍不留神我們就會栽在其中一道坎上,如泥像掉入其中的一環。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或許最重要的則是邁過金錢、權力與美色三道坎,就像南懷瑾先生所說的“人生三戒”一樣。
所以,無論你處於什麼階段,“君子三戒”的內容都應當牢記在心,“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以“禮”約束,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便能順利走過人生的三個關口。
守中庸之德,觀自在自我
在很多學者看來,中國人生活的最高典型應屬中庸的生活。林語堂先生在《誰最會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擺脫過於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實行一種中庸式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哲學。林語堂先生說:我相信主張無憂無慮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學。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即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說兩方麵有不同的意見,應該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麵,舍棄其不對的一麵,才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歎說:“民鮮久矣。”南懷瑾先生亦慨歎,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於運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鋒。
一個徹底的道家主義者理應隱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漁父的生活,無憂無慮,簡單樸實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漁父一般去做綠水之王。不過要叫我們完全逃避人類社會的那種哲學,終究是拙劣的。此外還有一種比這自然主義更偉大的哲學,就是人性主義的哲學。所以,南懷瑾先生說,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做一個不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仍能保持本性和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