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多年前,有一個荷蘭移民的孩子,充任西聯的童役,他把他不坐車、不吃午飯的錢省下積攢起來,直到足夠買一部《美國名人傳全書》。他讀了名人的傳記,寫信給這些名人,並請求他們提供關於童年時代的補充材料。他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他鼓勵名人們談論自己。他寫信給那時正在競選總統的加菲大將,問他是否確實曾一度在一條運河上做拉船童子,請加菲複信給他;他寫信給格萊德將軍,詢問某一戰役的情況。格萊德為他畫了一張地圖並邀請這位14歲的孩子吃晚飯,和他暢談了一整夜。不久,他便和國內最著名的人通信:愛莫遜、勃羅克、夏姆士、浪番洛、林肯夫人、愛爾各德、秀門將軍,以及戴維斯。他不僅與這些名人通信,而且在他們假期的時候,還會去拜訪他們,並且成為他們家裏受歡迎的一個客人。這種經驗,使他浸染了一種無價的自信心。這些名人激發了他的理想與誌向,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個孩子叫馬可生,他大概是世上最著名的名人訪問者。他說許多人不能使人對他產生好印象,因為他們不注意傾聽。“他們極關心自己要說什麼,他們不打開耳朵……大人物們曾告訴我,他們喜歡善於傾聽者比善於談話者多。但傾聽的能力,好像比任何別種好性格都少見。”
不隻大人物,就連平常人也一樣。正如一位名人所說的:“許多人請醫生,他們所要的,不過是一個傾聽者。”曾有一家電話公司碰到一個蠻橫的客戶,這位客戶對電話公司的有關工作人員破口大罵,威脅要拆毀電話。他拒絕付某種電信費用,說那是不公正的。他寫信給報社,還向消費者協會提出申訴,到處告電話公司的狀。為了解決這一麻煩,電話公司派了一位最善於傾聽的“調解員”,去會見這位“惹是生非”的人。這位“調解員”靜靜地聽著那位暴怒的客戶大聲的“申訴”,並對其表示同情,讓他盡量把不滿發泄出來。
幾個小時過去了,“調解員”仍在耐心地靜聽著他的牢騷,此後還兩次上門傾聽他的不滿和抱怨。當“調解員”再次上門去傾聽他的牢騷時,那位息怒的顧客已經把這位“調解員”當作好朋友看待了。
傾聽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信任和尊重,也是解決矛盾和衝突的一種最好辦法。傾聽是一種技巧,同樣也是一門藝術。即使你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全部心事,至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一時衝動的話語破壞掉你生活的和諧。一言可生風波,一行便有結果,謹言慎行,南懷瑾先生的這句智慧箴言,實在令人受益無窮。
人生難過的三重門
聖人曾經指出,每個人一生都會有三重難過的關隘,一不小心,便容易迷失其中。“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如同人生三個關隘,闖過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闖不過,便是拿到了一張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輕則半生虛度,重則一生荒廢,甚至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南懷瑾先生對孔子的“君子三戒”進行了深入的解讀,點明了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需要注意不同的警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間如果有過分貪欲,很容易毀傷身體。壯年戒之在鬥,這個鬥不止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氣之爭。事業上的競爭,處處想打擊別人,以求自己成事立業,這種心理是中年人的通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齡不到可能無法體會。曾經有許多人,年輕時仗義疏財,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計較,錢放不下,事業更放不下,在對待很多事情上都如此介懷,久而久之影響人的身心健康。
青年時代,最具吸引力的是異性,最令人神往的是愛情,最難以節製的是情欲。飲食男女,原本無可厚非,但一旦過分便會貽誤終生。到了壯年,名譽、地位、權力、財富,都匍匐在腳下,但又不是可以無限開采的資源,進退、得失、上下、去留,現實殘酷地擺在每個人的麵前。於是,爭中有鬥、鬥中有爭、爭鬥之中,用盡了心計,陰的、陽的,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君子的、小人的,三十六計、七十二招,無所不用其極。鬥爭中的人生又何談恬淡的樂趣?
及至老年,一切皆已成定局,再發展已無能為力。這時,一個“得”字,害人匪淺。在乎已得,對待事業,就會無所用心,意誌衰退,貪圖享受,得過且過,對待官職,就會戀戀不舍,把玩不已,不肯讓位。在乎未得,就會眼紅心跳,孤注一擲,猛撈一把,貪得無厭,南懷瑾先生說,麵對這樣的人生現象,我們不得不深思。可是,怎樣才能從這三重關隘裏走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