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世路難行,自持人生(2)(3 / 3)

在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中,至今還未發現有一種比中庸學說更深奧的真理。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這種中庸精神,在動作與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的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惰中帶有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於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鋼琴也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隻可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而最大的用處還是給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點,可是隻夠擺滿屋子的一角;書也讀讀,可是不能過於用功;學識頗廣博,但並不是某方麵的專家……總而言之,這是中國人所發現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方式。

事實上,中庸作為一種處理事情的法則,現在也被西方學術界所認可。中庸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是消極避世,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將心態調適到平和之處。南懷瑾先生說,大多數人都沒有理解中庸之道,所以選擇了劍走偏鋒。但是,天地巋然不動,富貴名利成空,既然已經明了生命的本質,人生又何必走偏鋒呢?維護一份平和,有時候恰恰是守住了一種快樂。

有一個女孩叫傑西,她上三年級時,學校組織排演戲劇,她被選來扮演劇中的公主。接連幾周,母親都煞費苦心地跟她一道練習台詞。可是,無論她在家裏表達得多麼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頭腦裏的詞句便全都無影無蹤了。最後,老師隻好叫傑西靠邊站。她解釋說,她為這出戲補寫了一個道白者的角色,請她調換一下角色。雖然她的話親切婉轉,但還是深深地刺痛了傑西——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讓給另一個女孩的時候。那天回家吃午飯時,傑西沒把發生的事情告訴母親。然而,母親卻覺察到了她的不安,沒有再提議她們練台詞,而是問她是否想到院子裏走走。

那是一個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薔薇藤正泛出亮麗的新綠。傑西無意中瞥見母親在一棵蒲公英前彎下腰。“我想我得把這些雜草統統拔掉。”她說著,用力將它連根拔起。“從現在起,咱們這庭園裏就隻有薔薇了。”“可我喜歡蒲公英,”傑西抗議道,“所有的花兒都是美麗的,哪怕是蒲公英!”母親表情嚴肅地打量著她。“對呀,每一朵花兒都以自己的風姿給人愉悅,不是嗎?”她若有所思地說。傑西點點頭,很高興自己戰勝了母親。“對人來說也是如此。”母親又補充道,“不可能人人都當公主,但那並不值得羞愧。”傑西想母親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邊告訴母親發生了什麼事,一邊失聲哭泣起來。母親聽後釋然一笑。

“但是,你將成為一個出色的道白者。”母親鼓勵傑西說,“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樣重要。”傑西這才擦幹眼淚,綻放了迷人的笑容。

是的,生活中的很多角色,如果自己不去給予定位,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扮演什麼角色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心中本來就沒有公主與道白的區別,又怎麼會痛苦呢?或許,在這個的時候,人生就需要中庸的精神了。

清代學者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就是中庸生活哲學的最佳寫照: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悠閑,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吐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隻半。

這首詩氣韻貫通,文筆流暢,頌田園、寫人倫、敘情趣、論時弊,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它把那種中庸生活的理想很美妙地表達了出來。也許我們的生活中很難發現純正的中庸思想,但是生活中的哲理大多相似,即使小小的生活片段,也能給人以深刻的領悟,說明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