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哲學家尼采曾說過:“那些能將我殺死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每一個在逆境中掙紮奮鬥過的人,都會窺見幸福的真諦。成功的人士並不是天生的強者,他們的堅強、韌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後天的奮鬥中逐漸形成起來的。
南懷瑾先生說,莊子告訴人們“世路難行”並非讓人放棄理想,而是告誡人們要在艱難的世途中經營好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若與命運抗爭幾個回合,便臣服於逆境、挫折,你將輸掉一生的幸福。弱者有自己生存的方式,隻要相信弱者不弱,勇敢麵對人生的諸多大敵,每個人都能笑到最後。
說者不可無意,聽者定要有心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講,“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南懷瑾先生說,風一來,平靜的水麵就起波瀾,一句話說錯了,人與人之間就跳出問題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如刀之雙刃,口業十分重要。人的行為是事實,行動錯了,事情便很危險了。在這裏,南懷瑾先生將言與行的後果都深刻地指了出來。
說話就像是做人,說話的藝術,其實也是做人的藝術。三國時代,曹操酷愛幼子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曹丕轉立曹植為太子。當曹操將這件事征求賈詡的意見時,賈詡卻一言不發。曹操十分疑惑:“你為什麼不說話?”賈詡說:“我正在思量一件事!”曹操問:“什麼事?”賈詡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曹操聞言一笑而過,領會了賈詡的言外之意,也不再提廢立之事了。
賈詡此舉實在高明。長幼廢立之事,雖為國事也算家事。但是曹操問起,倘若不說曹操會不高興;說得深淺分寸不當,亦會引起曹操的不滿。賈詡繞了一圈,用袁紹的故事來點破其中的玄虛,曹操自然明白。這樣,賈詡既避免了指手畫腳的嫌疑,也起到了問有所答的妙處,實為上策。
《增廣賢文》裏麵有這樣一句:“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作為中國人生存的金玉之言而被世代強調。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不必對人說出,以免別人徹底掌握自己的“底細”。有的人也許認為,自己做人光明磊落,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說三分話豈不是太過陰險了?沒有什麼見不得人,是指你所做的事沒有什麼可掩藏的,並不是說非要盡情向別人宣布。老於世故的人,他隻說三分話,就能在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真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真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
有一篇文章叫《說話的溫度》,其實也是講述了說話的技巧。“急事,慢慢地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此段描述,與南懷瑾先生的用意不謀而合。言語能夠引起風波,而行動會直接帶來結果,做人做事,有時需要三思而後行,多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這樣既能了解到對方的心理,又能給自己的交際魅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