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世路難行,自持人生(1)(2 / 3)

弱者不弱需自省,世路難行仍要行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段話出自《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意思是說山上的大樹,天然活在那裏很好,可為什麼世上的樹都沒有變成神木,永遠活下去呢?因為本身長得太美麗,反而招來別人的寇盜。因為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招來別人的砍伐。凡是有利用價值的東西,就被人們破壞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著要有價值,其實人生的價值做到沒有用便是最有用,因為如此一來便可以規規矩矩活一輩子。

南懷瑾先生解讀說:莊子的結論,看起來非常消極,對人生、社會是一種諷刺;但實際上莊子很積極,他是在告訴我們“世路難行。”弦外之音是,生活這條路很難走,生命活著要有價值,自己處世要有藝術,在不同的環境中,自己要懂得怎麼處,否則隻會自取其辱。“世路難行”是這篇《人間世》的結論,但並非指世路不可行。人生要自己善處,守本分,在什麼立場做什麼事,抱持什麼態度。大家喝醉了你就要裝醉,大家清醒起來你也要跟著清醒。

南先生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從人生下來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經受命運的考驗。人生中的曲折磨難、順暢歡樂都是命運。不要因為命運的怪誕而俯首聽命於它,任憑它的擺布。等你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就會發覺,上帝隻能掌握你命運的一半,大多數生命的軌跡與奇跡都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因此:世路難行仍要行。

1997年12月,英國報紙刊登了一張英國皇室查爾斯王子與一位街頭遊民合影的照片。這是一段戲劇性的相逢!原來,查爾斯王子在寒冷的冬天拜訪倫敦窮人時,意外遇見了以前的校友。這位遊民克魯伯·哈魯多說:“殿下,我們曾經就讀同一所學校。”王子反問在什麼時候。他說,在山丘小屋的高等小學,兩人還曾經互相取笑彼此的大耳朵。

曾經,哈魯多出生於金融世家、就讀於貴族學校,後來成為作家。老天爺送給他兩把金鑰匙——“家世”與“學曆”,讓他可以很快進入成功者的俱樂部。但是,在兩度婚姻失敗後,哈魯多開始酗酒,最後由一名作家變成了街頭遊民。我們不禁要問,打敗哈魯多的是婚姻兩度失敗嗎?不是,是他對人生的態度。從他放棄正麵的態度那刻起,他就輸掉了一生。

人生常常是我們和命運的一場拔河比賽,如果你決定不在盡力而為,不再讓自己逆風飛揚,那麼你就注定無法贏得勝利,隻能頹敗地退下賽場,任憑命運的河流把你衝到不知名的未來,帶入灰暗的人生。世事難料,世間難行,然而,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對生活的真勇敢。

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一生創作了96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他的作品傳遍了全世界,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和人類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曾被馬克思、恩格斯稱讚為“是超群的小說家”、“現實主義大師”。可是在成名之前,巴爾紮克曾經有一段困頓和狼狽的日子,很少有人能夠想象得出,那種窘迫與艱辛曾經是怎麼折磨過他。

巴爾紮克的父親一心希望兒子可以當律師,將來在法律界有所作為。但巴爾紮克根本不聽父親的忠告,學完四年的法律課程後,他偏偏想當作家,為此把父子關係弄得相當緊張。盛怒之下,父親斷絕了巴爾紮克的經濟來源。而此時,巴爾紮克投給報社、雜誌社的各種稿件被源源不斷地退回來。他陷入了困境,開始負債累累。

然而,他絲毫沒有向父親屈服的意思。有時候,他甚至僅僅能喝一杯白開水吃點幹麵包生活。但他依然那麼樂觀,對文學的熱愛已經深深地種植在他的內心,他覺得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自己向繆斯女神膜拜的腳步。他想出一個對抗饑餓與困窘的辦法,每天用餐,他隨手在桌子上畫上一隻隻盤子,上麵寫上“香腸”、“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樣,在想象的歡樂中,他開始狼吞虎咽。為了激勵自己,窮困潦倒的巴爾紮克還花費700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瑪瑙石的粗大手杖,並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正是手杖上這句氣壯山河的名言支持著他,他夜以繼日,不斷地向創作高峰攀登。最終,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