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人上人下的玄妙智慧(1)(3 / 3)

但對於旁觀者來說,雖然可以依據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見和建議,但不應該在私下裏議長論短,致使在職者無法開展工作。畢竟當你不十分了解一個職位的責任與權利時,是沒有理由妄加指責的。與此同時,一個人擔任了某個職位,就必須要不斷學習,以便自己能夠勝任。

人生有時候就像一出戲: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首先應該把自己的劇本與戲路揣摩清楚;如果你想對別人的角色有所了解,也要深入了解之後再發表意見,不要僅憑表麵的猜測去指手畫腳。

源清水自潔,正人先正己

《論語》裏提到下麵一句話: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南先生解釋說,假如本身公正,去從政,不必講,當然是好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樣,那怎麼可以扶正別人呢?

孟子為人正直,說話也耿直,他說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意思是說廚房裏有肥嫩的肉,馬棚裏有壯實的馬,老百姓卻麵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人,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能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樣的慘劇,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南懷瑾先生指出,這裏孟子在諷刺梁惠王“上梁不正下梁歪”。無論是事業還是企業,作為領導人,總是主導著單位的發展方向和道德風氣。古語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國自古就有“上行下效”的事情。一個領導者的意氣風發或萎靡不振,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周圍的人。

三國時的曹操曾被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古今向來褒貶不一。然而,雖然其功過不定任由後人評說,但他在治國治軍方麵卻深得將士尊重,因為他深諳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

麥熟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士兵,躲到村外,無人敢回家收割小麥。曹操得知後,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討伐逆賊為民除害的,現在正是麥收時節,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慮,都躲在暗處觀察曹操軍隊的行動。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百姓看見了,無不稱頌。

然而,曹操騎馬經過麥田之時,忽然,田野裏飛起一隻鳥,坐騎受驚,一下子躥入麥地,踏壞了一片麥田。曹操為服眾立即喚來隨行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之罪。官員說:“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言道:“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阻。此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於尊。丞相統領大軍,重任在身,怎麼能自殺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說:“既然古書《春秋》上有‘法不加於尊’的說法,我又肩負著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替罪。

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曹操割發代首,嚴於律己,實屬難能可貴。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才能約束他人。

古詩雲: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隻要領導這個源頭清明透徹,正直無私,他流經的地方就會不含雜質,他的下屬便會具有正直的人格。這也是“上行下效”的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