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方可人盡其才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在這裏說,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趙、魏大國中的大老,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在實際政務上從政,則十分不當。
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體會與建議。關於用人之道,曆史上很多聖賢智者均有自己的心得。 南懷瑾先生總結孟子的說法其實就是“用人不可學非所用,用非所長,而是要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拿破侖說過,最難的不是選拔人才,而在於選拔後怎樣使用人才,使他們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因為發現人才,識別人才,選拔、推薦人才,都是為了善用人才。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劉邦擇將,三人而已,這就是領導用人的奧妙所在。“伯樂”與“千裏馬”的關係,可謂人人皆知,但不見得人人都能用。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高明的領導者無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長處運用為機會,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並能用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能不失時機地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中國管理者們從古至今一直在汲取並不斷實踐的用人之道。
唐代陸贄說過:“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唐代韓愈在《送張道士序》中也說:“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俗話說:“人無棄才。”關鍵在於知人善任。隻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知人善任是領導藝術,也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在洛陽的慶功宴上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大傑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劉邦比項羽強就在於他能夠用人,善於用人。
劉邦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不是全才,在很多方麵不如自己的下屬。他之所以能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是因為重用了一些某些方麵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劉邦表現出了一個統帥最值得稱道的品格和能力。
許多成功人士都善於識人,又能夠把人才放在適當的位置上,這是管理好下屬的良方。許多領導者常感歎手下無人可用,其實在很多時候不是手下沒人,而是沒有把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結合現實,南先生指出:有許多人擔任要職出類拔萃,但是要他改做實際工作,去執行一個任務,則未必能夠完成。有的人,學問好,有見地,能提出許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但讓他去實際從事行政工作,卻發現其無法勝任。有的人,實際工作做得很好,將他提拔到高一級的地位,反而讓他無所適從。所以作為領導,知人善任是一門學問;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對自己的認識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要明確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這是說人的智慧水平有差別,有上、中、下三等分。中等人以上的資質,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於中等人以下的資質,在教育方麵,教導方麵,對他們就不要作過高的要求,不妨作低一點的要求。但中等人以下的人,他們的成就,又不一定永遠在中等人以下,隻要努力,最後的成就,和中等人以上的人會是一樣的。
身為領導,對部下首先要有透徹的了解,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以達到人事相宜的效果,教育的原理也是一樣,因材施教才能各盡其能。一個公司隻有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能“人得其位,位得其人”。作為一個領導者,對員工的才能、興趣了解於胸,才能針對某項特定的工作選擇適當的人選,追求人與事的統一。
管理學上一條著名的定理是“沒有平庸的人,隻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任,讓自己的下屬去做他們適合的事情,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潛能,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人才如花,豔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豔,豔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豔者取其豔,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豔;豔且香者取其豔香,容其有刺。要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就要重視人才、知人善任,並且能夠籠絡人心,留住人才。對於有能力的人,要安排合適的崗位發揮他們的長處;對犯錯誤的人,要悉心教育;對待有大功勞的人,要重獎,要提拔,以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團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