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好學未若善學(1)(3 / 3)

此語一出,同學們才恍然大悟,教授欣然點頭。用問號不斷啟發,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答案,其實正是提供答案的最佳方法。因為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個標準答案就可以解決的。隻有不斷反思,不斷反問,不斷剖析問與答背後的深層含義,才能找到自己的觀點,和對這個世界的真正答案。

或許,說到這裏離莊子有些遙遠,但是我們應該懂得的是,學校和老師應該像先古聖賢一樣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在這一個個的設問之中,向孩子灌輸一種人道的價值觀,引導幼小純潔的心靈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會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或是自然界可能都沒有標準答案,有些答案,可能需要人們用一生去求索,這恐怕也是莊子希望後人去思考的。

無知,有時更接近真理

王國維先生說,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是這個意境太過玄化,並不能具體地指出學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南先生提到了南北朝時的一位高僧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無知論》中說,智慧到最高處,沒有智慧可談,才是真正的智慧。最高處便是不知,無念之境,無道可道,方為最高。

曾有則有趣的寓言,說一位自命不凡的人為了難倒一位年長的智者,絞盡腦汁,收集了曆史、地理、哲學、物理等各個領域的未解之謎,將所有難題擺在老人麵前,讓這位眾人口中的智慧大師以一句話將所有問題回答出來。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話說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當一個人真正知道自己“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知道。

人有所精,物有所專,本不是壞事,然而有時一個人的某一專長到達一個很高境界,反而會擋住其他知識。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自己一無所知,什麼都不會,因此能夠樣樣會,無所不知有時又是一無所知。南先生以禪宗經常標榜的珠子走盤為例解釋,滾珠沒有一個方所,沒有一個固定,它一無所知,因此無所不知。知識到達最高處即為“無知”,始終寧靜,沒有主觀,沒有先入為主,就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孔子說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學問來彌補。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學問,就是“不知而作”的人了。當你知道了自己的“無知”,不應“不知而作”,天資雖不聰穎,但多聽、多看、多經驗、多學習,也能得到學問,這就是“知之次也”。

莊子也講過“無知”,是俗語說的“一瓶水不響,半瓶水咣當”,真正的學問到了最高處便是“無知”。學問充實了以後,自己卻感覺到空洞無知,這才是有學問的真正境界。無所不知而又一無所知,正所謂“絕頂聰明絕頂癡”。

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一位“無知”的智者,他的做人處世與孔子異曲同工,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是笑話!我什麼都不懂。”他曾經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畫了兩個圓圈,一大一小。他對他的學生們說,大圓好比是他,小圓好比是某個學生,圓的麵積代表知識,圓的周長代表與未知領域的接觸,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他們的無知麵。圓的麵積越大,相應的周長也越長,這就表明知識越豐富的人,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蘇格拉底一再宣稱自己“毫無智慧”,同時又津津樂道於這樣一個神諭,即:當他向神殿提出“有什麼人比我更賢明”時,得到的回答是“沒有一個人比你更賢明”。